楊慶慶 金曉雯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挪威學者克里斯汀·諾伯舒茲(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通過其著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引入場所精神的概念,將場所理論置于首要位置,通過現象學來研究人類的生存環境,強調人們在通過對場所的構筑活動使社會、歷史、人文等思想顯現并延續下去,并賦予其場所精神,明確強調事物內在獨特性。
歷史街區積淀著每個城市的興衰榮辱,蘊含著其特有的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體現其最獨特最深厚的地方人文思想的精髓,是最能喚起長期在此生活的人們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場所。
現如今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眾多城市在對歷史街區的改造已不單單只是以保護為主,而是開始導入新的經濟功能進行商業改造,打造新型的都市消費空間,來實現城市更新,看似不僅保護了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而且還更具商業性,但歷史街區的大規模范圍的更新改造則嚴重破壞其場地精神,使其地方感不斷流失。但事實上卻導致了多數歷史街區“同一化”,獨有的地方特色被同質性的商業化改造所掩埋,城市文脈也僅僅成為都市消費場所的消費符號。
老門東是位于南京老城南地區的一條歷史街區,地處中華門城堡以東故稱“門東”,更有“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門東”之稱。舊時的門東地區,縱橫交錯的老街巷四通八達,大量古民居鱗次櫛比在街巷兩邊,最寬的馬路道街也只有10多米寬。
門東地區有著相豐富的歷史積淀,梁光宅寺、蔣百萬故居、沈萬三故居、周處讀書臺等歷史古跡傳承著舊時的故事,那些青磚黑瓦的老房子、曾如蛛網般密布的老街巷和那些青苔遍布的青石板路無一沒有故事。自明代中期開始老門東就是“人文薈萃,商賈云集之地”,是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清末以后逐漸以居住功能為主。經過歷史的洗禮,上江考棚、大油坊巷、白酒坊等等很多古老的巷子已悄然消失,商貿環境以及人居環境也逐漸走向了衰落,但所幸空間格局還有所保留,城市的肌理破壞還有修復的余地。
老門東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經歷了大拆大建、保護修復,歷經了多次大型改造規劃設計,但南京城南地區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卻保持著驚人的穩定性的居民風格,使得門東地區雖經歷過如太平天國、中日戰爭等種種劫難,也保留著場地的基本文脈。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筑重重疊疊渾然一體,青石鋪地、幽靜的街巷、小而精致的院落、曲曲折折的老街縱橫交錯。街巷中還有各色當地特色小吃,充滿了老城南地域文化的濃厚氣息和厚重的歷史感。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也還基本保留著原有的街巷肌理、建筑組織形式和文化氣息。在之后的十年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老門東也經歷了前前后后三次重要的“規劃設計”,從“改造”——“復興”——“保護”的不斷修改、完善,老門東也經歷著從破壞到修復、再破壞再修復的過程。復興后的老門東街區雖然修復了前兩次改造的諸多問題,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南京老門東在不斷地遞進、修改、完善的過程中,雖然面貌不一有很大的差距,但也都圍繞南京城南的歷史展開,自明代以來所蘊含的專屬門東的“場所精神”也逐漸開始覺醒。老門東具有良好而獨特的空間形態與場所精神,其空間布局構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如氣候環境、地形地貌、植物綠化等,各種元素之間相影響,由此形成一個街區場地條件的背景,為歷史街區的形成奠定基礎,也是場所精神營造的首要因素。
(2)人工環境
人類擁有根據不同地域文化和特征創造獨屬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和生活環境的能力,比如重慶的洪崖洞、福建的客家土樓、北京的四合院等等。而空間結構特征則更多的體現在人們日常活動場所的具體表現中,充斥著歷史街區獨有的的歷史氣氛。對于構建場所精神的人工環境需要從下幾方面的內容進行探究。
①街區空間格局和街道形態
街區空間格局主要幫助人們獲得環境的整體意象。在新的規劃中,為延續老門東江南民居的空間形態與歷史肌理,致力于把街巷尺度恢復到百年前的模樣。例如箍桶巷主街,現按照古地圖改回到13米 。在街巷的布局上,基本保存了原歷史舊貌的街巷肌理,彰顯了原老門東舊貌的特點:小巷多、長、直、窄。次級街巷由主街兩邊伸出“非”字形,并更換回以前的街名。街區的空間格局秩序基本修復完整,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老門東縱橫交錯的街巷感。老門東的街道同周圍自然環境密不可分,街道的寬度、長度和肌理以及街邊建筑比例還算恰當,疏朗淡雅,顯示出了城南民居濃郁的歷史文化韻味。
②建筑形式及氛圍
老門東的街巷建筑青一色延承了一期的明清建筑風格和磚木結構,多呈現院落民居形式,馬頭墻、粉墻黛瓦、花格窗,營造出了一種古色古香的歷史氛圍。在房屋的裝飾上,從門窗到檐梁也都精雕細刻,運用混合雕、鏤空雕、浮雕等精湛工藝。老門東還保留了蔣壽山故居、上江考棚舊址、明孝烈皇后宅、周處讀書臺、傅善祥故居、梁光宅寺等多處歷史建筑及遺址,古井古樹散落其中,也讓老門東內部處處彌漫著濃重的歷史氣息。
現代化的進程中,老門東不可避免也存在著違章搭建的建筑物,不斷破壞著老門東的院落肌理以及整體風貌。因此老門東建筑的現實狀況乃是不同時期和面貌的各類建筑的混合體,雖然在新的一次規劃設計中已經盡力修復,但其零亂的生活場景很難把人帶回到真正的“老門東”。
③節點空間
節點空間是最能構建場所精神帶給人視覺和情感體驗的的空間,老門東地區主要的一些節點空間重點圍繞著老門東的歷史人文場所和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商業活動中心,例如蔣百萬故居,上江考棚等,展現出了歷史街區豐富的空間魅力。結合雕塑小品、綠化裝飾等不同手法,來營造不同節點空間的精神內涵,也使游人在視覺體驗上形成許多節點與記憶。
(3)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包括人們在特定的場所內形成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生活特點等,受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特點的影響的同時又與之相輔相成。南京所具有的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使老門東不僅有活色生香的城南市井圖,更流淌著舊南京的記憶。老門東的人文環境主要體現在一些以民俗文化為主的商業活動和人居環境中。
①商業活動分析
目前,老門東街區以箍桶巷主街為主軸線,沿線合理安排符合該街區歷史文化特色的商鋪,不斷優化商業環境,營造老門東歷史街區的文化氛圍。通過引入現代的某些城市功能、以及新時期的新的消費時尚,讓人們感受傳統歷史環境的同時將其打造成現代城市的休閑場所,現已成功打造出獨屬于南京的的城市古典商業街區。
2013年,老城南記憶館正式開放,展館通過城南變遷、秦淮煙月、百業興旺、民國煙云和火爐南京五個環節,來營造出老城南的場所精神。南京越劇博物館收藏了見證南京半個多世紀以來越劇藝術發展的珍貴展品。德云社引入設計兼具茶館和觀演功能,是傳承傳統民間的主要藝術形式。老門東在新的規劃設計中,著重開始挖掘老城南原有的傳統的文化生活形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茶館、民俗博物館、畫坊等,將其整合到歷史街區內并進行改造提升。
②人居環境及人群活動分析
老門東在改造中,重點修復了老城南的傳統生活方式,盡力保留區域的居住功能。保留了多處古民居建筑的結構風貌,對于需修繕的房屋盡可能的做到修舊如舊,竭力保留古居民原有的歷史細節,減小對于傳統生活方式的破壞,提高回遷率。隨著老門東的游客越來越多,每天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過往人群,以箍桶巷主街為主線游覽,觀賞、體驗沿線各具文化特色的商鋪,向前行走的過程中,極具城南特色的市井空間和街區內古色古香傳統民居也引得游客駐足觀賞感受。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與保護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在與時代接軌的同時延續其文化與精神才是更新保護歷史街區的關鍵點,是解決歷史街區“千街一面”的出發點。同時,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在構建場所精神、重塑地方性特色的同時避免大刀闊斧地大拆大建,更新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漸進的過程,不斷復興場所的精神并且充實場所的結構,而不是盲目改造。針對老門東歷史街區的傳承和發展,我們應秉承著以下幾點:
第一,合理充分結合老門東歷史街區的自然環境,傳承保護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方面,街道空間承載著記憶敘事的功能,應保留原有的空間肌理和街道尺度與格局。
第二,文化特色與產業更新相結合,著重提取重塑其地域文化,將老門東歷史街區的人文魅力發揚光大并傳承下去,當歷史脈絡、地域特征、文化符號在今天的場所中和諧融入,場所精神就可以被深刻地感知,使人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認知感。通過文化帶動休閑旅游、創意產業,打造獨具地域文化氣息和資源稟賦的文化功能服務項目,促進地方文化再生。
第三,平衡現代商業與傳統市場,不僅要保護歷史街區的古韻,也要注入新的血液。商業作為歷史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應對其進行合理的調整和管理。首先,優化玲瑯滿目的紀念品,結合文創藝術提升其文化價值;其次,幫扶逐漸蕭條的老字號文化產業,堅守寧缺毋濫,不斷提升保護老字號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