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迪 (蘇州科技大學 215009)
現今,設計對大眾已不再陌生,我們周身的一切事物都能與設計掛鉤。關于“設計是什么”有千萬種解讀,從設計史來看,不同的社會背景、社會階段,會對設計的表現方式、內涵產生影響;從行業類別來看,設計無法明確的屬于哪一行業,但任何行業都需要它。英文“Design”一詞詞源如下,中古法語“desseign”有目的、用途、方案之意;意大利語中“disegno”與“disegnare”有做標記之意;拉丁語中“disegnare”有標記、記號、選擇之意;《說文解字》中的意思為:設是“施陳也”;計是“會也、筭(古同“算”)也”,有統籌、計劃之意。我們可以說設計可以提供一種有選擇的、有識別性的規劃活動,而這一活動的服務對象即為人。設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無法將其定論,但各類設計所共有的屬性就是服務性。本文單就設計應該是為大眾服務的這一觀點進行闡述。
設計服務于大眾是現代設計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它的發展歷程幾乎就是現代設計史的側寫?,F代設計伴隨著設計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而是為大眾服務的觀念展開。
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世界首屆國際博覽會,這次博覽會旨在向世界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這次展示也是技術與藝術分離現狀的集中暴露,為了掩蓋這些缺陷,展出產品不斷地添加無意義的裝飾。建筑師帕金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美”的觀點,他主張以普通的方式生產產品;藝術家柯爾認為“ 如果公眾不能欣賞優秀作品, 我們就不可能要求生產廠家付出一定代價去生產它?!?;約翰·拉斯金認為藝術不能脫離生活,提出“設計為大眾”的口號。這三位先驅者為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的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現代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繼承了約翰·拉斯金的觀點,認為設計是“為人民所創造,又為人民服務的”;包豪斯曾明確呼吁“為大眾生活而設計”,包豪斯第一任校長格羅皮烏斯一直希望他的設計能夠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 他曾說“我的設計要讓德國公民的每個家庭都享受6個小時的日照?!彼胍谷巳硕寄芟硎茉O計。2在格羅皮烏斯觀念的影響下,包豪斯的發展也逐步走向“設計服務于大眾”這條路上。在包豪斯任教的教員莫霍利· 納吉曾說: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當中,藝術和生活一直是沒有關系的。個人放縱自己于藝術創作之中并沒有能夠對人民大眾的幸福帶來任何的幫助?!?而后繼任包豪斯校長的漢斯·邁耶也認為設計應該是“為民眾服務”的。在這一時段的推動下,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理念得到充分的推廣。
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認為:“……對于我們,生活是決定性的。”4密斯的設計是為生活而設計,這里的生活是大眾生活,可以視為是對“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的繼承;二戰結束后,出現了“合適設計”理論,它著眼于通過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強調設計應適合于人們的實際需要,著重解決人類生活的基本問題, 反對浪費資源和能源的設計。5這也是對“設計服務于大眾”觀念的繼承。這個觀念在此已是設計應該具備的內涵。
從上述“設計服務于大眾”觀念產生、推廣、繼承的敘述可知,“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的出現并非偶然,它的產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
20世紀30年代,美國興起了一場流線型運動。流線型原是空氣動力學名詞,用來描述表面光滑、線條流暢的物體形狀。這種形狀能夠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流線型風格風靡一時。流線型設計方式被運用于日常生活物品中。生活用品過度使用流線型設計,忽視了產品的功能性。家庭主婦們曾抱怨流線型冰箱頂部,連個雞蛋也放不住。當時,流線型設計占據市場,日常生活產品無論是需要還是不需要,都會在設計中融入流線型設計風格。只追逐經濟效益,一時求奇求異的設計并不能長久,它沒有抱著關心人類生活與社會的態度去設計?,F今社會,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話題,網絡上時常出現標題為“反人類設計”的文章,內容展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不方便人們使用的設計,如:一些客車座位間距太近,人們在乘坐時腿腳放置不便,長時間乘坐,腿腳、膝蓋都會感到不適。這些設計都忽視大眾的需求,設計出的物品價值也會折損。設計服務的對象是人民大眾,設計的目的是為“人”提供服務。
設計是為大眾服務這個觀念背后所蘊含的能量不能小覷?,F代社會發展已離不開設計,我國一直重視設計人才的培養,倡導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創新強國。社會飛速向前發展,經濟轉型,文化擴張,設計如何在未來之路上走的更遠更穩?中國制造已遍布全球,那么中國設計呢?我們如何在全球設計產業爆炸性生長的時代,找到中國設計的獨特之處?在今天注重物質第一、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時代,更多的設計只圖一時的新、奇、異,設計本身依舊空洞。設計變成了促進消費的工具,沒有關心人們真正需要什么。設計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內涵。中國如何走出自己的設計之路,是值得關心的問題。
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本質是以人為本,是在對人類的關心下進行設計,我們所熟知的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都是從人的角度對設計進行深入剖析。以人為本,是對人的關心,對一切與人有關的事物的關心。
“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對于大眾而言就如唇齒相依。大眾是設計的服務對象,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設計服務好大眾就是對整個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關注。大眾要對設計做有益的篩選,時刻提醒自己是以主人翁的形式存在的。大眾行為的選擇與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生活面貌。
“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對于設計師而言,是具有方向性及啟示性的。這個觀念明確告知設計師們的工作是什么。在這個觀念的指引下誕生出的優秀作品,如,包豪斯的學生馬塞爾設計的瓦西里椅子,運用最簡單的材料,設計出功能良好的、能夠為大眾享有的產品。這個觀點不斷地提醒設計師關心人,做對人有益的設計,對人的友好能夠幫助整個社會發展,這也是設計師的責任所在。
“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對于社會而言具有巨大的推動力。基于這個觀點,設計師關注人,也關注人所處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所產生的巨大改變,不乏設計在其中發力。好的設計是為大眾服務的,它關心到人的每個方面,從人本身到周遭的環境,設計不斷深入。將設計的本質內涵通過對人的服務折射至社會環境、生態環境。
“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點說來平常,實則意義非凡。無論是從歷史的走向來看,還是從現代生活的種種來觀察,都不得不說,好的設計必然是能夠很好地服務于大眾的。對于設計本身而言,在物欲橫流的當下社會,認識到設計是為大眾服務的,能夠找到設計的意義所在。對于設計師而言,將這個準則銘記于心,幫助他們在今后的設計之路上走的更加自信;對整個社會而言,這個觀念會繼續踏著歷史的洪流掀起新的設計浪潮。這個觀點也可用于我國設計之路的發展,結合我國自有的文化內涵,融通設計服務于大眾這個觀念,給中國的設計發展注入活力,為人類的未來做出更多貢獻。
注釋:
1.王樹良.包豪斯:為大眾生活而設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1(03):88.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39.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5.135.
4.汪坦,陳志華.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建筑美學卷[M].沈陽:遼寧文藝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1989.55-57.
5.王樹良.包豪斯:為大眾生活而設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1(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