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玲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221116)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一門偉大的學科,其中文藝思想為文藝創作提供了理論指導,而平面設計又是文藝創作的一部分,所以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的平面設計多了一些嚴謹性和科學性。兩漢文化四百年,奠定中華民族統一性的基礎,漢畫像藝術以其寫實、直觀、生動的形象表現了漢民族時期形成的廣寬的生活畫面。同時漢畫像石又是最具有漢文化特色的藝術媒介。在古代,魚就被賦予了“吉祥”和“福瑞”的美好寓意。如今這一傳統吉祥紋樣正逐漸被人所忽略,如何將這一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融合,使它經久不衰廣泛傳播變得尤為重要,在這過程中我們必然要站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的角度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
早在遠古時期魚就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摩爾根曾經指出,“魚類是最早的一種人工食物”。1不僅如此遠古人還用魚皮做服飾。可見,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魚圖像作為紋飾的應用是最早發現在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上。這些魚紋圖像或具象、或抽象的排列出完整序列的魚紋。其線條簡練、美觀、實用。直到青銅器時期魚紋圖像大量出現在裝飾上,到了漢代魚紋被廣泛的應用于陶器、玉器、銅鏡等器物的裝飾上,魚紋飾被大量普及并得以廣泛使用。
漢畫像石中存在著大量的魚紋圖像,其中升仙圖、庖廚圖、戰爭圖均出現過魚紋圖像。本文主要列舉兩幅典型的圖像進行簡要的分析。首先庖廚類畫像石中,最為典型的是刻有一塊祭祀用的桌子,原石側面刻有案足。畫面以“十字穿環”圖案進行裝飾,桌面上整齊的排列著三個盤子,每個盤中央放置一條魚。庖廚圖中出現的魚紋圖像充分反映出魚在漢代人日常生活中已經是普遍出現的食材,并占著據重要地位。其次是河伯出行圖中的魚紋圖像,圖中刻有四條大魚拉引一車,車上高樹華蓋,一人雙手挽繩,河伯端坐中間。前水神拿著一個盾牌,為魚車開道。魚車兩旁各有一條游魚,后兩個水神乘魚保衛。在漢代神仙信仰和升仙思想中阻隔在人間和仙境之間的是浩瀚的東海,然而水中有魚,魚便自然而然的出現在羽化升仙的道路上,與龍、鹿一樣被視為仙界的交通工具。
漢代早期因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崇尚天人合一、視死如生的哲學觀念,在現存的大量漢代畫像石,其表達內容和構圖結構上都是圍繞著“死”和“生”的主題進行表現。其中以“生”為主題進行創作的漢畫像石主要是通過大量的生殖崇拜圖與升仙圖來完成的,而魚紋圖像卻是生殖崇拜圖的代表之一。鳥和魚的組合圖像是傳統的生殖崇拜題材,在古代,鳥常常是象征著男性的生殖器,而魚則象征著女性生殖器器官的象征。因為魚具有多產多子的生育能力,而且繁殖能力極強,寓意多子多福。而在魚車、仙人乘魚飛仙、河伯出行等升仙圖像中,魚紋成出行隊列的圖像,呈現出成熟并且連續的裝飾布局,引導并護衛著墓主人的升仙登天之路,一種美好祝愿和希冀躍然其上。
文藝創作論是馬克思文藝思想重要組成部分,文藝藝術是人對現實的審美反應,所謂審美反應,從創作論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對現實的主體的、多樣的反映,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復雜勞動,是一個傾注了藝術家的需求、欲望、意志和情感的精神活動過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文藝創作要反應社會生活實際及其規律,就要對社會生活中現實關系作真實的描寫。2文藝創作論指出社會生活的現實反映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藝術是現實生活的產物。魚文化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魚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直到現如今魚已經非常普遍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隨處可見“魚”的身影。漢畫像藝術是涉及心靈和情感的美的創造,從這些藝術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社會真實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厚的觀念信仰,還可以看到民間藝術家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漢代的能工巧匠們把現實中的魚形象通過高超的雕刻技法呈現在了漢畫像石上,使后人為之精妙的畫像石贊不絕口。
(1)文化價值
當今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文化的發展,設計產品不光體現出它的實用性,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因為審美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和社會政治經濟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脫離文化支撐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把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有效的結合,魚紋圖像中所蘊含的美好和吉祥寓意正是當代設計師們靈感源泉,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經久不衰的作品。
(2)市場價值
商品購買的市場前景是與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購買欲望有直接的關系。欲望除了物質層面上的表現之外還體現在精神方面的滿足。如今,各大博物館相繼推出不同類型的文創產品在此類產品中,消費者則更加看重商品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漢畫像石中魚紋圖像包含的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正好滿足了這種購買需求,所以就具有一定的市場和商業價值。
(3)美學價值
黑格爾曾說:“藝術把它的每一個形象都化成千眼的阿顧斯,通過這千眼,內在的靈魂和心靈在形象的每一點上都可以看的出”。3漢畫像石中的魚紋圖像通過不同線條、雕刻技法的運用,從早期簡單的線條發展到自由的寫實浮雕形式,可以感受到漢代特有的宗教審美藝術氣息和精神追求。
(1)魚紋圖像的色彩創新
漢畫像石都是在石頭上進行雕刻運用線條和雕刻技法的結合創作出栩栩如生的圖案,也正因如此漢畫像石在顏色上就會顯得單調。色彩是設計中最直觀的表達方法。把漢畫像石中魚紋圖像所象征的吉祥的寓意與色彩相關聯,使其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融入到當代審美的需求,創造出能迎合時代的設計作品。讓漢代畫像石真正的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去。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設計中,五福娃的形象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其中藍色福娃貝貝的形象就結合了中國傳統的魚紋圖像。貝貝的頭部裝飾設計采用了魚紋圖案。藍色福娃代表著純凈和溫婉,擅長和水有關的運動項目,和奧林匹克五環中的藍環交相呼應。
(2)魚紋圖像的造型創新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魚紋多采用簡潔靈動的線條表現各種形態的魚紋圖像,而漢代畫像石中的魚紋圖像大多都是以具體的形象出現在畫面上,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如何打破這一固有的造型我們可以通過抽象簡化造型形象的方面入手。使用最簡潔的線條或圖案表達出最豐富的圖像內涵。例如,靳埭強先生在1995為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展中以“漢字”為主題設計的系列作品《水》的招貼設計就運用了魚的造型。招貼中的魚形象非常簡潔,結合中國水墨畫的表現形式傳遞出魚和紙鎮的獨特審美意象,既表現了文化內涵又不失美感。
馬克思文藝理論是在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不斷發生改變并與時俱進的一門理論學科,隨著時代科技的創新,馬克思文藝理論在藝術創作中也產生了新的方法,例如新媒體的出現,將傳統創作方法與新科技結合不僅有效的節約了時間而且傳播范圍更為廣泛。而藝術的創新建立在長期的經驗積累以及新觀念之上。漢畫像石中的魚紋圖像鮮明的藝術特征和歷史文化內涵,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但目前在傳統祥瑞圖案設計方面還存在在許多問題,如何讓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繼承和發展是我們值得思考并解決的問題,在過程中滲透著馬克思文藝理論的支撐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1.摩爾根.古代社會.北京:商務印刷館,1987: 20.
2.《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礎》第24頁.
3.[德]黑格爾.《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