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敏 (浙江師范大學 廣播電視藝術學 321000)
2018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劇呈井噴式,但高質量的作品鳳毛麟角,年末播出的《大江大河》被寄予厚望,果然又不負眾望的榮獲了2018年中國電視劇品質盛典年度最受期待作品獎,順理成章地成為獻禮劇的經典之作。這部現實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由東陽正午陽光出品,侯鴻亮制片、孔笙、黃偉執導,作品改編自阿耐所著小說《大江東去》。電視劇《大江大河》在原著的基礎上適當修改。作品講述了1978年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背景下,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沉浮故事。
作為“獻禮劇”,尺度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社會改革中的諸多問題,言辭過激、批判過多、主旋律過重、滲透意識過強等,都會使得整部作品“失真”。“現實題材沒有古裝劇的經驗奇幻,沒有年代劇的厚重質樸,它是個漸進的時代標記,時代的巨輪無視冰山與暗礁,劈破斬浪前進,如果刻舟求劍就撈不到時代留下的痕跡。在時代面前任何人都顯得渺小,現實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時空,奢華的生活、高冷的姿態、高深的臺詞、玄虛的腔調,都只會讓這類作品在生活上失真,在藝術上失色,在口碑上失分,在歷史上失常,在人性上失態。”1現實生活的主體永遠是百姓,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命運浮沉,與現實社會脈動息息相關。正如仲呈祥先生所說,搞改革題材電視劇不能忘記中國實情。正午陽光影視團隊擁有“國劇門面”的稱譽,曾出品的《瑯琊榜》、《歡樂頌》、《偽裝者》等多部熱播劇,足以凸顯制作團隊的技術精湛、匠心獨具。在《大江大河》創作中,更是注重作品的“代入感”。正午陽光團隊經過長期的推敲打磨,對劇本的潛心研究,恰到好處的把握住了年代劇“度”的問題,創作出了高質量的影視作品。正午陽光團隊更是著力打造最強質感,嘗試采取超寬畫幅,極具“電影感”且超寬畫幅適合宏大敘事與表達,像一幅改革年代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導演孔笙更是坦言,“我們就是想表現得真實一點,還原那個年代更準確一些”。
改革開放作為敘事主題的時代大背景,從小人物的視角切入,重現小人物在時代風云變幻中的奮斗歷程。通過多線敘事、彼此關聯的敘事策略,高度還原了以宋運輝為代表的國企經濟、雷東寶為代表的集體經濟、楊巡為代表的個體經濟的前行者,在面對忽如其來的社會變革中跌宕起伏的奮斗歷程,呈現出了4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的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的改革面貌。期間還穿插了80年代濃郁的社會風氣、百姓思想觀念的轉變等年代符號,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感悟時代變革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抉擇。
作品在敘述宏大的主題中,又不失小情懷的抒發。創作者從小人物的生存狀態、情感生活、生存境遇三個方面,深入刻畫在歷史的洪流激蕩中處處透露出可貴的世間溫情。電視劇通過對雷東寶的事業線、宋運輝的感情線、楊巡的創業線著力呈現出平凡而真實的百姓故事。創作者又在原著的基礎上適時的增加戲劇沖突,如宋運輝在革委會大院中,頂著烈日背一千遍的人民日報消息,天真地以為背完一千遍就能夠換取遞交政審讀大學的機會。這一情節的增加,為后續宋運輝在大學中倍加珍惜就讀機會做鋪墊。合理的戲劇沖突,有益于劇情的順理成章,筆墨著力恰到好處,既能巧妙地引出時代背景下的改革政策、百姓思想觀念的僵化,又能激起觀眾收視期待,切實地做到了現實題材電視劇在創作中“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
電視劇《大江大河》是一部成功塑造多線敘事的群像戲,劇中人物涉及較多,既有以宋運輝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階層,又有以雷東寶為代表的農民階層,還有以楊巡為代表的商人階層。盡管涉及人物多,但絲毫沒有影響每個形象賦予的鮮明特色。宋運輝,勤奮執著卻由于出身不好備受歧視,好在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抓住了1978年恢復高考的機會,考上大學成為國企的技術人員。通過勤奮刻苦一步一個腳印的苦干,不斷晉升為領導,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礎,但在時代變革洪流中,激蕩的變革使宋運輝不斷迷失,繼而不斷尋找,擁有了年少時絲毫不敢奢求的人生軌跡,同時也帶給他新的苦惱和迷茫,成為80年代典型的逐夢人。劇中的雷東寶是宋運輝的姐夫,與宋運輝不同的是,雷東寶是一名退伍軍人,根紅苗正。雖出身貧寒,且文化程度不高,但聰明睿智、敢闖敢拼,行動力強,在鄉村改革浪潮中帶領小雷家緊跟政策,從承包到戶、辦磚廠、電線廠、搞養殖業等,率先走出一步,始終走在改革的前沿。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制約,眼界不夠開闊,雖有沖勁,但理論知識薄弱,導致在小雷家集體企業改革實施中不斷受挫,好在不服輸的精神越挫越勇,使他成為小雷家當之無愧的改革重要人物。如果說宋運輝是國企經濟的代表,雷東寶是集體企業的象征,那么楊巡則是個體經濟的典型人物。挑著饅頭從大山里往外闖,為了掙一個更好的前程,頂著個體戶時髦的名頭在歷史翻滾的車輪中手忙腳亂,乘著改革的春風,緊抓商機,成功過、失敗過,幾經波折,又絕處逢生,最終擁有了自己的產業,成為了改革年代個體經濟戶的歷史縮影。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政策紅利”,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大環境下憤博前行,他們是一群堅信夢想的逐夢人,迷失在巨浪中練就一身的膽魄與激情。
劇中刻畫出熱血奮進、雷厲風行的雷東寶,積極進取、認死理兒的宋運輝,不屈不撓、拼搏奮進,立足現實的小楊巡。盡管如此,一部作品的成功同樣也離不開小人物的襯托。《大江大河》的創作者十分善于通過對小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來凸顯年代劇群像的日常。劇中以雷東寶敘事一線刻畫出,聰慧堅韌、得體大方的宋運萍,熱忠于攪弄事非、耍小聰明的四寶,精明實干、斤斤計較的雷忠富、膽小謹慎、講義氣的雷士根,做事賣力、踏實肯干的紅偉等栩栩如生的小角色。以宋運輝敘事一線刻畫出善于玩弄權術、深謀遠慮的水書記,熱血真誠的室友尋建祥,爭強好勝,阿諛奉承的大學同學虞山卿。以楊巡一線刻畫出性格堅毅,為母則剛的楊主任,為愛出走,愛恨分明的戴嬌鳳等人物形象。鮮活與豐滿,細膩且生動的配角戲也成為作品的一大出彩,人物多元豐滿,再現時代群像,為作品的成功增加助力。
劇中尤為驚嘆的一幕實屬老書記貪污事件。創作者為增加戲劇沖突,還原年代群像,特意增加了這一情節。一向深得民心的書記,在利益驅使下未守住底線釀成禍端,東窗事發后上吊自縊。戲劇性在于小雷家村民要求老書記“父債子還”,通過投豆子這一戲劇性的情節,使觀眾直視了赤裸裸的“人性”。作品通過這一情節,將時代變革的現實與艱難凸顯的更加直白而露骨。
當然,作品所刻畫的并非高大全、兩極化的人物,每個角色中都夾雜著些許缺點,一則顯得故事具有真實性,二則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雷東寶雖有大格局,膽大心細,但做事雷厲風行,易沖動,間接性的導致了妻子宋運萍的死亡。宋運輝勤奮踏實,但認死理兒,一門心思搞技改,間接導致師父水書記被迫提前退休。一部作品的成功,要經得起時間的沉淀,創作者要經過層層把關,仔細推敲,認真打磨,方能成就高質量的影視作品。
這是一部具有很高藝術性與思想性兼備的影視作品。正午陽光的創作者通過對細節的嚴密把控,對真實質感的不懈追求,為觀眾再現改革開放的崢嶸歲月。作品緊扣時代發展的主線,將改革開放的重要政策、重要事件與人物命運緊密連接。真實的情感渲染,源自創作者對故事真實感的掌握,細節的呈現具有濃烈的年代感。在劇中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每一處細節都注入了團隊十足地誠意,大到辦公樓、學校、綠皮火車等場景,小到道具和服飾等各方面都極力營造還原年代背景。其中還包括1977年10月21日的報紙、搪瓷杯、熱水瓶、二八杠自行車、鐵皮飯盒等物件,以及宋運萍的發飾和頭繩,洗的褪了色的衣服都具有特定年代生活細節的真實還原。作品對細節的精準把握,代入感的恰到好處,也使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眾倍感親切和真實。作品的細節誠意,還體現在改革初期社會的顯著發展上。可從小雷家街道墻體標語的變遷說起。從一開始的“打倒四人幫”到“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到“只生一個好”,以及小雷家黨支部一桌一椅的變化,作品處處體現出創作團隊的精良制作。
作品的細節緊扣時代背景,從恢復高考到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廠長負責制到經濟整頓,這些關鍵的歷史節點變化,都恰到好處的鑲嵌在人物的命運起伏中。雷東寶、宋運輝、楊巡,他們是千千萬萬個改革年代先行者的縮影。在時代巨輪中,他們顯得那么渺小,且又那么高大,正如“身份的卑微不等于精神的卑微,人格的強大遠勝于物質的強大”那樣,他們并非完人,各自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不影響他們作為前行路上矢志不渝的逐夢人。在不斷地突破自我與沖破外力的禁錮中,堅定地朝向理想拼搏奮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擁有“智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巨海、不能限也”的偉大精神,值得觀眾引以為思。
作品的成功也得益于創作者對人物情感“度”的把握。劇中人物之間的親情、愛情、友情、同事情、相鄰情等,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全面且真實的人物關系掌控,從而支撐起整部作品的情感抒發。如,雷東寶與從小玩到大的雷士根等人之間的情感。在工作上互相配合,在生活上互相幫襯;與宋運輝之間,宋運輝既是他的思想開拓者,也是他妻子的弟弟,亦師亦友的關系使得小雷家在面臨多次轉型時都離不開宋運輝的協助;又如,雷東寶與宋運萍這對相親相愛的新婚夫婦之間,作為劇中溫情流露的愛情故事之一,既樸實又浪漫。正如此,導致宋運萍之死成為作品前期的一大高潮,也為后續情節也埋下兩大伏筆。一是,對雷東寶的毀滅性打擊;二是,宋運輝對婚姻的改觀。相愛的兩個人最終并未得到善終,這讓宋運輝對愛情對婚姻都有了很強烈的懷疑與無措。以及,劇中宋運萍憶苦思甜,勸慰弟弟重塑斗志,這些她帶來的喜悅,也在逝去她時變得更加悲傷。創作者在此,對作品后續的發展埋下伏筆。這部作品的精妙之處在于,恰到好處的情感把控,有笑有淚,環環相扣的情節起伏,絲絲相聯的戲劇沖突,作品用真誠的細節打動觀眾的淚腺,值得肯定。
電視劇《大江大河》向改革開放四十年周年獻禮,從小人物視角切入主題,展現時代浪潮中人的起伏與拼搏,刻畫了一代中國人不斷成長的風雨歷程,以藝術的方式總結了改革發展中的成果與經驗,捕捉時代風潮,突破思想禁錮,展現改革開放對一代人的深刻影響。正如影片結尾宋運輝的獨白所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忽如其來的社會變革,終于無法再安于現狀,囿于貧困,即使再膽小安穩的人也不得不想方設法跟上發展。整個社會充滿躁動,人心初熱,思潮百態,可哪一個不是摸著石頭過河,一切混沌初開”。制片人侯鴻亮曾表示:“《大江大河》的創作不僅僅是我們對于團隊20多年現實題材創作經驗的一次總結,也是我們這些改革開放同齡人,站在中國以新興大國走進世紀舞臺的歷史臨界線上,對于這個時代最深切的感同身受。”
劇情發展到三人奮斗的下一個轉折處收尾。宋運輝不遺余力的推行金州廠技改,毫無保留的結局則使得師父水書記被逼提前退休,失望之際的他主動申請調去東海新項目的籌備,開啟事業的第二春;而雷東寶在此時也終于收購江陽電線廠,在亡妻墳前憶起往事,沒能使妻子過上好日子成為永遠的遺憾;楊巡在經過多番努力后,終于使得雷東寶答應讓市場掛靠在小雷家集體企業下,盤下市場做起老板。但是,故事還在繼續,創作者也在結尾處埋足了伏筆,留足了空間,使觀眾期待下一部作品的播出。站在歷史的節點上,向后看是一代矢志前行的逐夢人,用一腔熱血鑄就的輝煌成就;向前看,漫漫長路等待我們繼續出發,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注釋:
1.陳鵬:宏大現實背景下的圍觀視角——淺析現實題材影視劇本創作思路,《當代電視》,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