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江蘇師范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221116)
哲學作為人類的自我反思和覺醒的理論自覺,其中所追問的是世界認識的何以可能的問題,然而哲學本身是什么,諸多哲人都在給予自己的思索。正如黑格爾指出:“對于它的本質,對于它應該完成和能夠完成的任務,有許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本文著重從哲學追問的對象和主體、制度的追問、倫理道德的追問進行探討。
“哲學是一種從總體上把握世界的的人類智慧。”2所以哲學的追問的對象便是世界,追問人與世界關系的重大問題、根本問題。關切究天人之際、宇宙萬物的之道,或追問萬物本原、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這些都是哲學追問和關切的內涵。得見,哲學追問的對象便是世界。此世界蘊有:物質自然為主體的客觀物質世界、人的精神意識為主體的主觀精神世界、以語言文化為主體的知識世界等世界為核心的對象綜合。
作為哲學追問的主體便不言而喻,是人。是人們運用抽象思維能力從整體上去認識和把握周圍世界時,所作出的對于周圍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性、批判性、反思性的認識。這個主體是人,離開人的哲學關切是虛妄的。對于此,馬克思將從現實的人出發去批駁抽象的人,即脫離實踐和社會的片面化的人。這種現實的人,不是抽象化的、精神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實體的存在。
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原有的自我,被物化。人逐漸形成了以物為中心的異己崇拜。人創造了物,結果人造物卻反過來成了主導的中心。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異化。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分裂也就變成了以物為中心的分裂與分離。所以借助哲學的思考關切,助力解決困境,改變人與自然的分裂、人與人的關系的分裂、以及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都具有重要作用。
再談現實的人理解的關切,在馬克思的哲學中給出了完備的概念和思索,追問現實的人的思想實質就是追求人的自我本身的解放,其理論中的訴求亦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與發展作為核心的哲學關切。馬克思哲學從現實的人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的關切: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人的自由發展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階段。而其中對于現實的人的如何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解讀尤為重要。這同樣是對新時代人民美好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跨時空的對應與銜接。何解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生存與生理之間的聯系,以及作為社會存在物對于謀生的需求與占有之間的關系。在最高層面,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在歷史的具體的現實中審視人的要求與需求。亦是立正了現實的人哲學的關切。在馬克思的哲學中國化的進程中解決人民需要與追求民族性,亦是與馬克思的理論訴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銜接與對應。著力解決人的三大需求:物質的需要的要求、精神需要的要求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求。
哲學中關于制度的追問應該說可以發源于蘇格拉底問題,主要是指在理性主意基礎之上的指引,并以此產生了關于制度的理性等問題的思考。鄧小平同志指出: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干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可見,只有好的制度才不會讓好人變壞。著力建設好的制度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好的制度可以引人向上,激發人向往美好的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或者說是引導人想更好的行為靠近,更好的生活方式靠近。3
哲學家對于制度的關切,從哲學家所欲求的“法治”,或者儒家所說的“禮治”、“德治”以及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里所主張對于哲學家擔任國王的種種說法,正是對于哲學的追問和關切的哲學表達。
我們生活在復雜性和多樣性兼存的環境中,面對著生命個體的多樣的矛盾、挫折和沖突,個體的利益如何平衡與保障,在回歸到制度的產生的原本話語或者說回歸到國家、國家機構產生的內在邏輯是什么這個問題上。那么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就是基于對公民自我權力讓渡的過程中的博弈狀態,為了相應程度的保證公共事務有效率的運行或企圖對蘇格拉底之死的解謎。在此種意義上,制度的建構和國家的建構的初因,亦是不可調和矛盾的產物,是市民社會的外化表現。作為一種平衡和維持的中介物。作為維護公平和公正的有效手段。而這一思考的指向是就目的而言的,也就是一種人依托這種物的手段,來達到人的目的。由此,制度既是一種手段性工具,也是一種目的性的工具。從這種意義上思考制度是社會關系的矛盾,不得自洽的產物,而制度又是這種社會關系主體的人的欲求。欲求人性中的狼性,借助制度控制或者規避這種人性中的狼性,求得公平和公正。
關于什么是哲學追問中的倫理理解。廣義的理解中給予概括:就是提供如何做人和怎樣行事的學說,而它主要指征道德的價值和正確的行為兩方面的內容。而倫理一詞給予概括可說: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相關系時,所應遵循的道德和準則此類種種。而道德的問題是和個人價值取向和行為修養緊密聯系。我們常常把倫理和道德合稱為倫理道德,兩者的所指向的對象的都是為了調整和約束人們行為,是一種有別于法律條文的社會規范。其中倫理常用于與家庭等有親屬關系的人,我們時時在用是非對錯、正邪善惡這些道德概念來評價人物的行為、政策制度,來做出道德判斷,并用這些判斷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但倫理卻少有涉及到這些方面。4倫理有別于道德,就兩者的關系和屬性預先擱置。就其中的政治哲學中的倫理和道德的問題進行分析。以電影《漢娜—阿倫特》為例,來剖析哲學中倫理道德的關切。
考察集體和個體的關系中人的行為中的倫理道德問題思考。其中對于現代性的倫理困境最足以說明的便是此電影中講述的實例問題。就是有關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士兵屠殺猶太人的的問題,以及其中聚焦的矛盾:是勞模與是殺人犯的定性,以及該定性的理論問題。電影《漢娜—阿倫特》所反映的這種政治中或者說政治外化的制度中的目的、手段、目的,在轉換和實施中的倫理道德失范問題。政治的設計過程中或政治哲學的預設中,其中的重要維度就是維持社會的秩序,不單單內含著公平和正義,還內含著助力道德倫理的良性發展。而影片中卻凸顯了哲學追問中倫理道德維度的破產、哲學追問思考的目的性的顛倒與反噬。
在哲學的追問中,對于社會集體的倫理道德緯度的研究中,所存在著集體行動中的一個基本悖論現象:有道德的個體和不道德的社會的現象,或是有倫理道德的個體和在社會中倫理道德的無效空場問題。影片中哲學追問的急切問題:如何看待片中的大屠殺問題,作為倫理道德空場的行為,實則是一種高度理性的在場產物。片中對于具有倫理道德的個人的動因,給予的平庸的惡的定性。并思考:其中人的無能與人的自覺意識之間的認識問題,平庸的惡與根本的惡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其中所涉及到的道德的盲點:預期和實際的道德行為之間的差距,即理想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之間的差距和真空。這就是所表征的政治哲學中的道德倫理維度。而有道德的個體和不道德的社會、人的無能個人的自覺意識、平庸的惡與根本的惡的問題,實是政治哲學中道德倫理緯度的失范與空場。
如何更好的建構道德倫理,如何更好在場與時時在場。一方面要認識到哲學中道德倫理緯度,依托道德教育的方式實現對于道德倫理的有效助推。努力降低倫理道德緯度的盲點與空場。另一方面,面對道德倫理的困境時,如何區分私德與公德、如何區分個人的惡與集體的惡、人應該怎樣去判斷、怎樣去選擇、怎樣去行動。這要求在政治哲學道德倫理的緯度中考察導致普通人甚至善良的人做出與他們自己理想道德標準相悖的行為驅動力,建構哲學中的道德倫理關切的廣延與深刻。
小結:本文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同時一些問題尚未梳理清楚。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繼續鉆研。
注釋:
1.賀麟.王太慶譯 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第13頁
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1頁.
3.張文喜.關于政治哲學的若干理解[J].東南學術,2018(04).
4.王玨.如何把握集體行動的倫理邏輯[N].社會科學報,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