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軍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學訓賽評”的特色實踐教學體系,即“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軸,以“以賽促訓”和“以賽促教”為手段,以“改革職業技能實踐教學、凝練職業教育教學特色,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為目的的教學改革創新。
項目研究的現實背景——實踐教學的過程控制。項目的研究基于我院實踐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尤其是如何搞好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培養技能型高素質人才。通過課題研究,探索構建我校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推進我校在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工學結合、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實踐與改革。
依托本課題,我校實施了“學訓賽評”特色實踐教學改革,旨在通過項目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學校在產學研結合、工學結合、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實踐與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通過本項目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不僅提高本院師生在職業競賽中的成績與水平,推進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同時也為廣西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支持,為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課程體系改革提供有價值的調查研究報告和研究成果。
“學訓賽評”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軸,以“以賽促訓”和“以賽促教”為兩翼,以“改革職業技能實踐教學、凝練職業教育教學特色,打造‘雙師型’指導教師團隊”為“三補充”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學訓賽評”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實現以學生為核心、以競賽為途徑、以教師為重點、以技能為依托、以課程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改革。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賽教學結合”的教學改革,提高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加強職業技能競賽與課程教學的互動性研究。要逐步建立職業技能競賽與課程體系架構、職業教育教學的良性互動機制,開辟職業技能教育的“第二課堂”。畢竟競賽對學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課堂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通過課外的“第二課堂”學習,掌握更豐富、更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并通過“第二課堂”的學習,促進“第一課堂”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最終實現“兩個課堂”良性互動。
指導教師團隊對職業技能競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各類競賽均規定,學生參賽一是要組隊參加,體現團隊合作精神,二是要指定指導教師。指導教師的引導對競賽結果及競賽教學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較好的競賽成績,更重要的方面是通過競賽指導,增強對職業技能標準的把握,加強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溝通,與同類院校實現在職業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分享,進而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以電子信息類重點專業為依托,研究職業競賽、職業標準與課程體系的關系,根據職業標準開發課程體系。根據基于職業標準的課程體系,進行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構建職業能力模塊式教學體系。
學習借鑒國內外高職院校競賽的經驗和做法,全面、深入、詳細地分析高職院校職業技能競賽與專業課程教學的互動性。尤其是走訪調查在競賽中獲得好成績的區外高職院校,學習借鑒他們的經驗,結合我院競賽工作實際,發揮課題組成員的優勢,依托學校高素質教師隊伍,發揮學院青年教師的資源優勢,調動參賽學生的學習工作熱情,推進我校競賽教學與課程改革。
競賽對指導教師提出了高要求,參賽學生對指導教師寄予厚望。目前,我校能指導學生參與技能競賽的教師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師有參加大賽的積極性,但普遍缺乏競賽指導經驗,自身實踐不足,亟待加強與提高。
加強職業競技教學情況的調查研究,全面分析競賽對職業技能的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方式與方法,加強職業化人才培養方案研究,制定完善有效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技能的實效性。
許多學生不愿意參加競賽,重要原因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愿意吃苦耐勞,需要對參賽選手做細致周到的教育說服工作。只要工作到位、學生將逐步培養競賽的意識和信心,逐步培養參賽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樹立為學院爭取榮譽的勇氣和能力。因此,做好學生思想工作、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競賽教學改革至關重要。
1.解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缺乏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無法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導致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
2.解決如何多方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和途徑等問題。
3.解決職業教育評價的機制問題,引入企業元素和標準,實施過程性評價和側重職業能力的教學評價方式。
1.加強頂層規劃,系統設計實踐教學環節
學校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設計為“學、訓、賽、評”四個組成元素。
學:教學內容建設,課程內容對接工作內容,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每個專業開展實驗實訓項目標準化建設。系統優化每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形成與之對應的實驗實訓項目體系,編制標準的實驗實訓項目指導書。
訓:實訓基地與實訓教學組織建設,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學校開展實驗實訓標準化建設,按照企業生產規程、生產環境和文化氛圍,開展實訓基地標準化建設和實訓教學職業行為標準化建設。實訓基地總值達到1億元。學校實施“大時段”實訓教學模式。“大時段”實訓教學模式,是我院長期在企業辦學管理下形成的實踐教學模式,其主要特點,在教學時間上是:進入鐵路企業現場進行跟班實習一周或兩周以上,校內實訓教學一周或多周以上,教學時間上呈現長時間;在項目內容上是:緊密結合企業現場作業標準和流程,開展校內真實設備下的作業訓練,項目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在教學計劃上是:將大時段實訓教學,按照獨立設置課程進行設置,單獨考核和列入成績計算,強化實訓教學課程的獨立性。
賽:技能競賽建設,積極參與市級、區級、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促建、以賽促改,通過技能大賽培養高水平學生選手,成長一批青年教師,實現學生和青年教師的雙贏。在近五年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中,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16項,是連續五年代表廣西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項目最多、人數最多、成績最好的高職院校。
評:評價體系建設,評價體系是轉變職業教育觀念的指揮棒,以技術技能考核為重點,突出職業能力的考核鑒定,吸收企業評價方式,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構建適合職業教育的評價體系。
2.制定三項標準化建設,具體推進體系的實踐
(1)推進新校園五棟實訓大樓標準化建設,標準化建設主要要求是:實訓樓功能布局合理,實訓樓內部布局合理,實訓文化氣氛濃厚,實訓樓安全文明衛生符合規定,實訓室管理臺賬符合規定。
(2)推進專業實驗實訓教學項目標準化建設,每個專業要制定專業實驗實訓項目目錄,要規范編制專業所有實驗實訓教學資料。完善和建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3)推進實驗實訓教學行為標準化建設。教師進入實驗實訓室要符合職業要求,體現現場師傅的職業標準,學生進入實驗實訓室要符合工作崗位要求,盡量對接現場著裝和工作流程,實驗指導教師要面向學生和其他人員科學介紹實驗實訓室的功能和作用。
3.健全實踐教學體系管理制度
健全以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管理改革為重點、以方法創新為抓手的管理制度。
(1)改革實踐育人管理,加強協調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實施協同實踐育人在探索與實踐中,我們改革教學管理,整合校外校內資源,不斷完善規范合作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實現企業、社會、學校三方的目標協同,有效推進實踐育人工作長效開展。
(2)加強領導與協調,保證協同合作工作制度的落實
學校加強對實踐教學工作的領導,保障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加強協調,使橫向各部門之間在工作中更加協同。學校成立了校院兩級實踐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學校層面由學校教學副校長親自掛帥,主要職能部門負責人和若干學院教學副院長為組員,負責全校實踐育人工作的宏觀規劃與決策,監督與考核,加強統籌安排,協調與溝通,成為學校實踐教學工作的“發動機”,有力推動工作向前開展
(3)規范管理,以制度促進工作的開展
一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實現實踐育人規范化、系統化。二是建立技能競賽指導老師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三是設立創新實驗室,鼓勵學生進入實驗室。四是逐年增加對實踐教學經費支持。五是爭取多方支持,建設現代化實訓條件。
傳統理論課堂教學形成比較合理和實用的評價指標,實踐教學過程控制、質量控制和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一直是職業教育的難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難以達到企業的基本要求,高職教育又是綜合素質教育,單純的操作能力訓練不能達標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下,把職業能力訓練到較高的水平,是教學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我校的“學訓賽評”基本成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不是所有專業都應用的好,還需要繼續細化,將實踐教學管理精細化,提高單位教學時間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