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霞 壽光市洛城街道社會保障事業所
長久的農耕生活使得中國的農業人口高達總人口的一半,但由于國家在建國后開始注重工商業的發展,農村很多年輕人走向城市,人口外流,以及為控制人口增長速度,國家在2001年頒布了計劃生育政策,使得農村的人口急劇減少,人口老齡化情況嚴重。傳統的農村養老習慣一向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樣一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來源很難有所保障,因此,國家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就顯得十分重要。
從1986年開始,我國政府重點關注社會養老問題并開始進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規劃,在1991年開始試點實施,但由于是初步建立這個制度,在制度的內容規定上和實施過程中,都還存在著很嚴重的不足,保險費用幾乎由個人繳納,而且農村居民對制度并不了解,實施過程很難進行,制度的保障性和強制性嚴重缺乏。直至2009年,在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情況下,開始實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有了政府補貼和集體補助,減少了農村居民的負擔,也提高了居民的參保積極性,在資金管理方面與個人賬戶相聯系,促進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但新農保制度缺乏法律保障,在資金管理和籌資上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和問題存在。2014年實行城鄉養老保險并軌,提高了最低繳費檔次,更有利于養老保險的轉移和續接,有效促進城鄉統籌發展[1]。
我國從2009年起開始試點實施新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簡稱“新農保”。該制度最大的變化在于繳費方式的轉變,從舊式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全由個人繳納保險費轉變為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補貼和集體補助為輔,加大了政府對該制度的支持力度,為農村居民減少了負擔。這個籌資模式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組成,政府規定政府補貼最低標準是一個月每個人55元,但將決定權交給了地方,這樣使得各個地區的輔助補貼不同,農村居民對投養老保險的積極性也不同[2]。各地政府擁有一定的自主權,根據農村居民的現狀適當提高繳費和補貼標準,實現“多繳多得”的原則,并且政府補貼也越多,以此激發農村居民的參保積極性。在城鄉并軌的政策之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再有農村和城鎮戶口的區分,有效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縮小城鄉差距。
從2009年開始,新農保試點開展到2012年參保人數高達4.6億人,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基本覆蓋了農村居民。但在我國人民的眼中,社會保障并還沒有處于很重要的位置,從事這類事業的專業人士也相對較少。農村養老保險主要以個人繳費的形式進行,此外國家時時會有補貼之類的扶助政策,但個人繳費大約要占據總保險金額的百分之七十,而基礎養老金是直接與個人賬戶掛鉤的,這樣方便管理養老金的轉移續接等事項[3]。
首先,新農保制度的實施還處于“低水平,廣覆蓋”的階段,雖然制度基本覆蓋了我國的農村居民,但是保障水平總體來說還不夠。對于傳統的農村養老制度來說一般都是以家庭養老為主,或者是土地養老,但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造成現在農村家庭的子女也不多,一旦子女有意外或者是經濟條件太差,將無法承擔為父母養老的重任。雖然政府通過新農保制度給予農民一定的補貼,但這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加之農村居民的購買力比較低,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沒有得到最基本的保障[4]。其次,由于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存在時間較短,社會福利較少,人們對這類社會保障的意識也比較薄弱。新農保從開始試點實施到基本覆蓋花了三年時間,可見農村很多居民并沒有很積極,這個情況可能要歸于對制度的宣傳和解讀不夠到位。在農村地區,宣傳途徑較為單一,而且農民的知識水平可能不夠高,就算知道有新農保這個制度可能也無法真正理解其的內容,不能做出正確的投保選擇。從事社會保障事業的專業人士較少,處于農村基層的則更少,沒有人為農村居民做出正確的制度解讀。還有一些村干部可能出于自身工作需要會強制要求農村居民參保繳費,以至于農村居民對該制度產生誤解。再則,新農保制度將個人繳費和集體補助這兩個方面交由地方自主實施,在發放政府補貼的時候,中央會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補貼力度,從西到東,力度依次減少,造成中部地區的養老金現狀最差。因為東部的經濟狀況比中部好,西部的補貼力度又比中部的大,最終出現發展不平衡的狀態。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之一,在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滿足物質需求的情況下,社會保障事業獲得了發展契機。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從1986年開始探索到現在經過幾次修改和完善,為農村居民的老年生活提供了保證。但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要盡快完善關于社會保障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財政支持,為農村居民提供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公平和城鄉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