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閆曉宇 劉國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盵1]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民族教育,在科學認識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根據民族地區實際,出臺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為促進民族地區教育公平、培養現代化人才提供了堅強保障。西藏的門巴族多數聚居在偏遠邊境縣,幾十年來,黨和國家大力發展當地教育事業,門巴族群眾接受了現代教育,族體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教育成效顯著,為民族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門巴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門隅地區是門巴族的傳統世居地。藏傳佛教傳入門隅地區后,深刻地影響著門隅地區的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歷史上,門巴族教育主要分為寺廟教育和社會教育。“西藏民主改革前,門巴族尚處在封建農奴制與原始村社制并存的復合社會形態階段,與此相聯系,民主改革前的門巴族教育十分落后,幾乎沒有學校教育,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除部分僧職人員懂藏文外,普通群眾都是文盲?!盵2]
錯那縣門巴族主要聚居在勒布溝4個門巴民族鄉中。民主改革后,為提升當地群眾受教育水平,駐守邊防的解放軍軍人教門巴族兒童識字,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當地的教育問題。1963年,山南專署投資1000元,在勒布區修建了1所幼兒園。1965年底,吉巴鄉和麻麻鄉建立了2所民辦小學。1976年,勒布區成立了公辦小學。學生小學畢業后,到縣城上中學。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縣文教科在勒布區舉辦師訓班,學期半個月,由援藏教師和個別文化程度較高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培訓當地教師。此后,為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錯那縣曾多次使用??罹S修、擴建勒布區的學校,為師生購置教學設備、教具等,配備計算機、圖書室,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目前,錯那縣4個門巴民族鄉的絕大部分適齡兒童到麻麻鄉小學上學。麻麻鄉小學位于勒布溝麻瑪鄉麻麻村,占地面積為5768.82㎡,學校建筑面積3231.11㎡,距離縣城40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麻麻鄉小學始建于1965年,前身是勒布小學。安徽省第六批援建工作隊投資1014.1萬元,改造了麻麻鄉完小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教職工宿舍等,新建草場、周轉房、教職工之家等。2017年9月,工程竣工。麻麻鄉小學共有教職工8人,其中,專任教師7人。從民族構成看,門巴族教師2人;從學歷結構看,大專及以上學歷教師7人,專任教師合格率達到100%?,F設4個教學班,開設從學前班到四年級的課程,共有在校學生31人,其中門巴族2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已達到100%。麻麻鄉小學是錯那縣唯一一所具有門巴族特色的規范化小學,除一般學科外,專門設置門巴語、門巴族舞蹈等地方課程,由門巴族專任教師教授。學校配備澡堂、食堂、德育活動中心等,學生均寄宿,一個月回家一次。從中學開始,當地學生就離開勒布溝去縣城或山南市上學。國家對門巴族學生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錯那縣作為邊境縣,學生享受的年生均標準如下:學前教育階段3320元、義務教育階段3820元、高中教育階段4320元。此外,還有營養改善計劃,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4元。
黨和政府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階段采取的各項政策均向門巴族傾斜。比如,中考和高考時門巴族學生享受加分政策,對于考上大學的學生,政府按照區內、區外、本科、??频确诸悩藴示枰再Y金補助。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錯那縣勒布溝4個門巴民族鄉師資力量得到較大改善,群眾受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門巴族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畢業升學率達100%,教育發展成效顯著。2018年,全縣新考入大學的學生總數達167人,其中門巴族學生11人。門巴族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成果和突出標志是培養了一大批門巴族人才,教育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個人和民族體現代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經歷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為門巴族的現代教育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實踐證明,廢除民族剝削、民族壓迫的舊制度,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解除束縛教育發展的桎梏,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為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物質保障,為每個個體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因此,要繼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促進門巴族教育實現大發展。
西藏門巴族聚居區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發展起點低,同西藏其他地區還存在發展差距問題。當地產業基礎薄弱,市場主體規模較小,地方龍頭企業和納稅大戶少,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不足,這些均導致經濟發展過程中自我造血功能不強,地方財政薄弱,對中央的政策依賴較大。有限的資金在民生事業的各個領域中分配,教育資金不足成為制約當地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國家還應繼續增加教育投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在人力、財力上繼續傾斜,為教育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尤其是對地理區位偏遠、經濟發展落后的邊境縣鄉,更應該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教師是教育的立教之本,教育人才是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現代化及教育強國的建設,必然要求有一支業務精進、結構優化、師德師風優良、適應教育改革和創新需要的教師隊伍。西藏門巴族聚居區存在教師數量少的問題,尤其是偏遠縣鄉,這個問題更突出。此外,年輕教師流動性較大,對師資隊伍的長期發展不利。因此,應根據現實發展需要,推進職稱制度和編制配備改革,提高邊境縣鄉教師待遇、保障教師權益,減少基層優秀教師流失。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鼓勵當地學校同對口支援學校的校際合作,加強教師的雙向互動交流,用好組團式教育援藏政策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當地教師,將內部力量與外部力量結合起來,不斷優化門巴族聚居區教師的整體素質結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對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評價指標體系,規范教師的從教行為,以宣傳、教育、激勵等多種方式引導、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樹立一批優秀教師典型,充分發揮榜樣激勵和示范引領作用。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生命力及民族文化自信。雖然門巴族人口規模較小,但他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面對全球化、現代化的沖擊,人口較少、自我發展機能較弱的民族的文化容易被邊緣化。因此,在教育發展過程,應結合本地區實際,弘揚門巴族優秀文化傳統,加強中華文化教育,增強門巴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重視門巴族藝術人才培養,積極進行藝術交流,舉辦各類藝術活動,在中小學廣泛開展校園集體舞和民族舞進校園活動。
教育承載著推動經濟發展、社會文明進步以及文化繁榮的使命,承載著每一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今天的事業,也是明天的希望。身處新時代,站在新起點,做好教育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加快門巴族這樣的人口較少民族的教育事業實現大發展,既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維護民族團結,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