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慧敏 汪火根
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
資源動員理論是社會運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將社會運動生發機理的研究目光從社會結構、社會群體的內部特征轉向社會資源的外部特征。它關注社會組織是怎樣利用周圍的“資源”來獲取更多資源。下文將以廈門X社會服務機構為例對此展開分析。
廈門X機構是一社會公益組織機構,它堅持醫療、護理和社工等多專業結合并致力于養老服務的工作模式創新,探索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以護理社工綜合服務為核心、以社區志愿服務為基礎、以增進養老功能和居民互助為重點。全心全意為老年人服務并使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是組織的目標。組織開展活動及在相關社區做公益都需要動員社區、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
1.與護理社工等多專業服務相結合的理念。該組織一直堅持醫療、護理、社工多專業相結合發展,目前,組織已建立包括護理社工綜合服務團隊工作制度和護理社工綜合服務制度在內的一套相對成熟的護理社工綜合服務機制,這種特殊的模式是該組織極大的內部資源。
2.合理分工動員資源。組織內部需要有規范的治理體系,成員間分工明確,職能邊界劃分清晰。組織在舉行活動時,活動方案策劃、爭取企業贊助、動員志愿者、推送公眾號等有專門的負責人,每個環節安排的井然有序,有效提高了資源動員的效率和針對性。
3.通過充分發揮多年積累的養老護理專長,以及融入專業社工服務理念和方法,不斷提升綜合服務水平,組織擁有豐富的養老經驗,以及社工服務理論指導,具有很強的理論基礎。
1.組織提供的服務與社區服務結合。資源動員理論認為,通過符號、儀式活動等構成的話語體系可以為組織動員資源獲得合法性。組織通過提供護理社工相結合的特色專業服務參與社區服務,幫助社區規劃品牌服務,將機構服務融入社區服務中,提升社區整體的專業服務水平和質量,與社區服務相互補充,創造合作、雙贏的局面,加強社會主體對組織及工作的認同感,組織也能擴大動員范圍,挖掘社區內部潛在資源。
2.組織服務與創新研究結合。根據社會網絡理論,由個人或群體互動所形成的網絡對資源的傳遞和動員產生影響。組織為增強機構服務的創新能力,與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合作,引入高校研究力量,探索以研究為支撐的社工實務推進模式;同時,組織邀請廈門大學教授組織的社會工作研究團隊加盟,共同參與中心服務活動的設計、總結、提煉等工作,成為擁有“服務——督導——研究”三者相結合且不斷創新實踐的工作平臺。
3.利用體制內資源。我國從“總體性社會”轉向“后總體性社會”的過程中,政治和行政是一種輻射力非常強的資源,對社會其他資源產生重大影響。政府承認組織合法性,為其提高社會地位、鏈接資源奠定基礎,政府購買服務,為組織提供大部分資金,并幫助組織拓展業務,且政府不定期的工作考察能完善組織自身建設;組織承接項目時,能從政府處獲取大量信息資源。
4.宣傳式動員。利用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媒體渠道,并動員本地傳媒,與之開展合作,拓寬外部宣傳渠道,加大活動及組織的影響力。
5.該組織位于沿海地段,海外交流頻繁,利于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及服務方法,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促進組織健康可持續發展。
群眾對于組織并不了解,對它的目標、宗旨等方面不清楚,不能積極參與組織建設之中,同時,多數社會公益組織資金用途、服務以及管理等信息缺乏透明度,及近年來媒體暴露的公益組織的各種問題,使其公信力急劇下降,嚴重影響到群眾參與度。組織位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致力于老年人服務,但仍然大部分群眾對其不了解,甚至存在抵制情緒,不能支持其提供的服務。
我國公民社會責任感普遍不強,參與公益事業的氛圍不濃。組織為社區老年人服務,很多老年人自身沒有為他人服務的能力,加上公民責任感薄弱,組織難以動員社區內部潛在資源,沒有固定的志愿者隊伍,發放志愿者補助津貼,依然社會支持力度小。
社會上公益方面的人才數量少,即便專業人才,受到高強度工作壓力而得到較低的薪酬,也會選擇離去。組織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人才流失嚴重且組織內部招不到人,一線社工及護理人員工作期限難以超過一年,沒有專業人才資源的支撐,組織將沒有生存與發展的活力,各項工作難以保證。
政府給予的補助較少,且組織與政府的聯系少,政府不能及時提供幫助,服務型政府的建立需要政府加大對公益組織的關注與支持,幫助組織宣傳,加大各方面的資助;國家法律法規甚至對公益組織的發展起到了限制作用,政策的漏洞嚴重影響其發展。
組織發展中存在相互借鑒的經驗,但每個組織的地理位置、獲取資源途徑和方式等不同,難以合理運用。筆者研究期間該組織與臺灣某組織有一場學習交流會,但臺灣地區的公益組織具有強大的資源以及鏈接資源能力,能夠根據民眾需求調動大量資源,這是廈門組織無法做到的,無法借鑒,不能運用到自身的發展建設中。
公益組織要加強自身建設,整合內部資源,構建分工明確、服務體系多樣的團體,建設自己的專業服務領域和品牌,提高威望和公信力,擴大影響力。
人才資源匱乏的公益組織中,尋求專業人員極其重要。組織可以在社會責任與自我價值實現上號召專業人員及志愿群眾,呼喚人們心中的真善美,使組織成員有集體認同感,積極為組織工作;采用招聘、培訓等方式,吸引專業人員參與,創建專業化團隊,增強服務水平與能力;建立激勵措施,例如低廉的志愿者津貼、小禮品等,穩定志愿者隊伍;在本地進行大力宣傳,讓群眾充分了解該組織且愿意加入,讓他們意識到公益是每個人的責任。
我國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政策,鼓勵更多個人和企業參與公益事業,促進資源合理再分配,保障組織合法權利,促進其良好運轉。政府要由提供公共服務向購買公共服務轉變,為公益組織提供基本資金支持,彰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穩定社會秩序,減少社會治理成本。同時,公益組織應積極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以便獲取合法性地位與政府資金、信息等資源。
社會網絡理論認為,社會網絡是一種社會資本,行動者可以利用社會網絡獲取所需要的社會各方面資源。公益組織要積極拓展公益溝通渠道,促進線上交流,該組織積極利用網絡籌集善款,并創建自己的公眾號,定期推文,工作者利用網絡學習,提升自身能力,充分挖掘網絡資源。
在社會分化加劇的今天,社會不公、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僅僅依靠國家力量很難單獨應對這些問題,在這方面,社會組織尤其是慈善公益組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社會的穩定器。但其自身在資源動員方面存在不足,從而影響了其功能的發揮。應該從組織自身的能力建設出發,增強其資源動員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在國家頂層制度設計層面抓緊出臺更多的相關政策來推進該類組織更快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