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鋒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序言:互聯網經濟對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傳統產業發展因子發生了變化,最為突出的是營銷環節的變革。在傳統經濟環境下,任何產業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消費者消費都需要經歷較長的銷售管道,廠家、總經銷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層層加碼。受限于時空和效率約束,銷售和服務環節依據的多層分工不可避免,因此原廠家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中間商。而互聯網經濟時代,網絡營銷和服務的效率徹底改變了產業鏈相關者的競爭地位。產業鏈變得扁平化和網絡化,廠家和消費者具備了選擇的權利,銷售渠道平臺化,而品牌和品質成為銷量和客源的首位影響因子。農業產品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獲得了自主營銷和建立品牌的能力,農村地域的生產關系、人才和資本流動正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致使農村生產組織快速向企業化方向進化。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互聯網+”農業已站在時代發展的風口中間。曾經土里土氣的三農與洋氣的互聯網結合后,正在發生著神奇的化學反應。從電子商務經濟數據可以反映出,不少優質的農副產品已經坐上了互聯網+農業的快車,成為三農發展的排頭兵。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總額達到6322.8億元,占全國網上零售總額的15.5%,同比增長34.4%,高于全國網上零售增速4.%;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總額達到906億元,同比增長39.6%。農產品中銷售額排名前列的是水果、茶葉和堅果,而增速較快的是水產品、蔬菜和奶制品。面對如此藍海,互聯網巨頭以及農副產品生產銷售企業紛紛下鄉“跑馬圈地”,各地政府也希望借助互聯網治理提升當地經濟,特別是助力三農發展的騰飛。發展三農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我國發展成為全球領導力必須解決的問題。互聯網經濟對三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徹底打破農業產業鏈格局。如前文分析,營銷渠道和平臺的開放,時空限制的消除,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實現了“面對面”交流和交易,新進入者包括電子商務平臺商、電子商務專業服務商、物流企業等在一個更加廣闊和自由的互聯網空間內,能夠實現農副產品的“無限制”營銷和流通。農業產業“蛋糕”快速膨脹,并被赤裸裸地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重新分配。因此農業產業的分工及利益分配格局徹底發生變化,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三農和互聯網+農業經營者。
二是最直接的影響是大大增加了農村和農民的收入。具備了直面消費者的渠道和能力后,農副產品原廠地的企業和農民在于合作伙伴的談判中具有更高的議價權,或者干脆進行直營。通過議價或直營爭取來更大份額的利潤分配,給農村和農民帶來了爆發式的收入增長。2017年農村網絡數量達到985.6萬家,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而作為農村電商發展突出特征的淘寶村數量也達到2118個,活躍網點超過49萬個。農村電商作為成本最低、就業最快捷、風險下相對較小的創業項目,帶動了農村脫貧發展,例如浙江麗水依靠強力政策引導和扶持,實現了數萬青年返鄉創業,形成了農村電商的“麗水經驗”和“遂昌模式”。
通過人才和資本引入加速了農業產業化發展。互聯網經濟下的三農發展不僅僅是電子商務,而是通過農村地區本地資本積累,勞動力回流、外部人才和資本流入,將本質提升三農發展的要素基礎,原本惹人“嫌棄”的鄉土變為處處是金的“礦區”。從農副產品上線銷售,到農村土地整合經營、農村旅游休閑項目開發以及農村合作組織的企業化,將徹底改變農村面貌以及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其中農村經濟合作社作為農民自主參與的生產組織,是農業生產組織和農民利益分配的核心載體。
截止2017年,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整整10周年,從2007年到2017年,全國農民合作社數量增長了73%,達到193萬家,入社農民從起初的35萬戶發展到超過1億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7%。農村合作社建立的目標和優勢在于將零碎的個體經營整合為集體規模化經營,從而實現生產有序規劃、銷售共享渠道資源、降低平均服務成本、規范和統一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建立區域品牌。但在傳統經濟環境下,農業生產受制于銷售、物流等的渠道限制和時空限制,在產業鏈中所獲利潤分配無法支撐農村經濟合作社廣泛的規模化發展。而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下,農村經濟合作社具有強大的自主權,成為了各路要素追逐的“香餑餑”。農村經濟合作社在長期苦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等待后,終于迎來了互聯網+農業的強勁風暴。
農村經濟合作社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載體,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支持推動下迎來了高速發展的契機。例如2018年上半年江蘇省農村合作社系統網絡銷售總額增長了111%。江蘇省農村合作社系統圍繞“互聯網+”供銷社,加快“一村一店一品”的建設,打造“線上交易、線下配送”的新型流通業態,共成立專業合作社609個,并有電商公司90個,電子商務業務企業327個,形成了良好的業態結構。在土地整合經營方面,全系統實現土地托管面積700萬畝,同比去年同期增長40%,農業社會化服務收入達8.5億元。
農村合作社的數量和經濟收入增長第一階段來源于電子商務打開了市場的直通大門,以及外部資源的大規模流入加速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包括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引入、農產品深加工和品牌化提升了附加值等。而隨著農村相關的其他產品和服務逐漸被挖掘,如鄉村旅游、健康養生、體驗經濟等,給農村地區帶來了三產人融合發展的機遇,農村經濟合作社開始從原本的農副產品生產型的專業合作社,向田園綜合體經營的綜合性合作社過度。
在國家振興鄉村戰略的指引下,互聯網經濟時代下的三農發展必須是以農民利益為核心,扎根農村、服務三農,而不能演變為資本和外入者攫取的金礦。因此必須確保農村土地、森林、礦藏等資源始終屬于農村集體和農民,才能確保在各種創新發展中農民的控制權不會流失。未來農村經濟合作社發展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農民合作社更加綜合化,土地、資本及人才等要素合作擴大。隨著農村青年返鄉創業,本地人才數量持續積累,農民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從以農民或村干部為主,逐漸發展為本地專業人才為骨干,包括各專業畢業大學生、企業精英等。本地人才的專業能力和創新力,能夠帶領農民合作社朝著現代企業方向發展,并能夠快速創新和融合各類相關創業項目及外部資源。因此可以說未來幾年內,農民合作社將實現脫胎換骨,從內到外煥然一新。
二是農民合作社先關法規制度建設更加完善。為了確保農村和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面對巨大的基于,國家及各地政府必然加緊制定互聯網經濟下三農發展的相關法規政策制定。其中重點為明確農村資源的歸屬及流轉、經營機制,防止在各種創新發展中農村和農民可能丟失控制權的情況,從而確保在這場發展盛宴中,三農是最大的受益者,并且是可持續的受益。
三是農村合作社的區域整合。為進一步釋放規模優勢,農村合作社將經歷區域整合,具有同質化競爭的小型合作社會通過合作兼并,成立大型合作社,覆蓋多個鄉鎮形成更大的各村落優勢互補及規模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