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沈陽遠大智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軟件技術被應用在會計核算中,一些傳統的核算工作模式已經從會計核算中消失,逐漸被計算機技術替代,財會人員的工作也因此變得更加輕松簡單,許多繁瑣的會計核算工作都由計算機技術解決。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核算型人才會逐漸被取代,在計算機核算模式下會計核算的質量和效率和傳統相比都會有很大的提升,在財務分析、預測以及決策能力等方面都會提升相應的硬性要求。所以,在現階段的企業發展中,財務會計的轉型對確保企業的健康長遠發展、提升企業管理層次、加強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操作過程和處理結果存在差異:對于管理會計而言,工作方向是去采集經濟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處理,例如對經濟信息進行分類、總結以及剖析,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戰略管理和預測。對于財務會計而言,其則是更多的依靠專業人員對企業經營情況進行記錄,會計人員根據貨幣作為基礎常用的計量單位,結合有關會計的專業理論依據,來進行財務總結,對企業的發展進行如實的審核報告,為了確保審核數據記錄的真實確鑿,需要由監管人員進行透明化監督,確認無誤后,進入最后的戰略總結,精準剖析,然后為投資者、債權人等相關人員提供真實數據,使得高層人員能對企業發展情況有個透徹了解,取長補短,及時發現并改變企業的不足之處,企業發展前景更加明朗,企業收益蒸蒸日上。
偏重情況存在差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各有側重,財務會計著重點僅僅在于對信息的總結匯報,工作目標就是向外部監管人員匯報企業情況,提供數據。而管理會計偏重于對數據進行處理,然后對公司前景進行預測,然后對企業的大發展制定正確的方案。給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匯報財務信息,不過由于發展的多變性,所以管理會計的數據匯報并不是完全無誤的。
盡管核算型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目標職責各不相同,但二者都是為自身企業會計服務,所以還是有著內部聯系的,就比如二者前身都是傳統會計,只是在后續的發展進程中得到細化分支,而成立了兩種形態的會計學,更比如財務會計主要為外部人員提供信息,但其總結的數據也會被內部高層使用,管理會計主要為內部高層管理服務,其數據也可供外參考,兩者相依相存,互相結合,為了企業發展,貢獻著各自的力量。
對于企業而言,最好的狀態就是全員監管,每位員工都能結合自身崗位,為企業更好發展提出個人建議。而對于核算型財務會計企業,其會計人員就只是對企業內部財務情況進行總結,并將相關信息進行反饋,記錄并核算企業內的相關財務信息。在財務會計工作過程中,無論企業發展前景是好是壞,財務會計人員都會依照領導者要求進行工作,并不會發表自身看法或提出建議,為企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1]。但在管理會計型企業,管理會計不僅能完美完成核算型財務會計的基本工作,工作人員還可以根據自身對企業當前發展存在隱患的了解情況,提出自己獨到切實的意見,讓高層人員聽到更多的聲音,可以掌握更多的決策方案,
對于企業而言,不僅僅是要去追求利益盡可能的最大化,還要盡可能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這點對企業也是十分重要的,利益和價值也并不是完全沖突的,利益和價值相輔相成,但是有利益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不一定有利益。利益對企業十分重要,但切不可盲目追求利益,貪圖一時小利,可能會給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不可逆轉的毀滅性打擊,企業領導需要了解社會價值對企業未來長期發展的重要程度。而管理會計型下的企業,就會由利益體轉變成價值體,更加注重企業對社會的價值。企業價值理念對企業的必要性,也促使管理會計型轉變的必然性。
核算型財務會計的企業里,會計工作僅僅是在企業財務進行統計總結匯報,但不會發表各自的看法意見,對企業的發展并未提供可靠的幫助,而由于核算型會計自身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在遇到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難以處理的數據,就無法進行精準匯報,使得財務工作效益不斷縮水,更何況由于偏重于對財務情況進行統計,不去進行分析預測,所以只能事后諸葛亮,在發生突發事故僅扮演著“看客”,無法根據企業前期發展狀況,來預測企業的發展前景和內在隱患,無法提前進行處理改變,做不到預防工作,這使得企業處于一個十分危險的情境下。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里,核算型會計的工作,就是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情況進行統計匯總,但對企業實際運作情形并不了解,對于市場的發展更是不做了解,那么又不關注未來市場發展的趨勢,在這樣多變的市場,企業存在的問題,是否需要轉變等關鍵局勢,也未保持危機感,對市場同屬性企業的競爭意識,高枕無憂只會自取滅亡,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備無患。那么只有從核算型財務會計轉型到管理會計,才能帶領企業走在市場前列,成為佼佼者,領頭羊。
核算型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既然如此迥然不同,背后,正是二者對待員工的理念大相徑庭,對員工要求的高低性。二者員工工作存在分歧,核算型財務會計傳統職責就是記賬,就是對財務進行匯總,然后上報。對于管理會計而言,正是多了管理二字,所以需要多進行管理這項工作,員工在對財務進行統計后,需要進行分析,然后進行管理。核算型會計不參與企業管理,而管理會計更要注重企業的戰略發展,與管理部門有大聯系。在思維上,核算型財務會計是在追求企業的利益化,而管理會計在企業歷史發展背景下,為企業價值創造貢獻力量,為企業的社會價值打下基礎。所以由于這兩者差異如此明顯,對員工的要求也就更加不同。企業需要重視員工的思維理念,推動員工去學習管理會計的相關專業知識體系,培養員工自身的管理能力,讓員工們先成功轉型為新的管理會計型人才,那么企業的由核算型財務會計轉型至管理會計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為管理會計與核算型財務會計截然不同,旗下的員工也就各有千秋,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那么企業想向管理會計進行轉型,就需要加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管理會計部門的建立,創建管理會計人才隊伍。那么就需要企業本身對管理會計有個透徹全面的了解,清楚管理會計與核算型財務會計的差距,正確的去彌補人才差異,讓員工明白自身的不足以及需要學習的知識方向,保證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的有序結實進行。
在企業由核算型財務會計過渡到管理會計轉型的時期,不可忽視管理業務和財務的協調有序。為保障所構建的管理會計模式與企業需求相符,財務業務的一體化,是管理會計轉型的必然道路。相反,若財務人員閉門造車,并未走進企業生產線,熟悉企業生產流程,掌握企業業務運營的所有環節,財務人員將很難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甚至于管理會計的轉型流于表面。對此,財務人員應學會深入一線,用心觀察,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以此積累知識與經驗,保障數據報告的真實、形象,提高財務分析的實效性[2]。企業不單要加強管理,還需要深入看待全局。在管理分析中,除了掌控全局外,更要對細部有個必要的了解,才能保證管理會計工作的精確有效性,確保企業的成功轉型,推進企業的持續發展。
隨著市場的日益復雜化,核算型財務會計已經無法保證企業的發展,是企業在未來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可挽回的劣勢局面,這些弊端在管理會計的到來迎刃而解。管理會計在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企業價值創造上擁有的卓越優勢,使得我國企業轉型的必要性,所以更需要對管理會計發展的大力支持,加快轉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