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評論員
在時間的流程里,總有些特殊的年份留給人們難以磨滅的激情和記憶。“1949”“1978”“2019”,這三個普通的數字,在中國人記憶里像一條神奇的魔鏈,串連起前赴后繼、滄海桑田、氣勢磅礴的70年。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穿越百年屈辱的中國人,駕馭復興號巨輪,在被全球漠視的時區里,走到了世界舞臺中央!
而在這場“當驚世界殊”的旋乾轉坤中,我國能源產業始終如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中描述的“奔騰的地火”,為復興號巨輪增添動能,同時完成自身的涅槃重生。
我國的能源產業幾乎是從零起步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49年,我國原油產量僅為12萬噸,2018年達到1.9億噸,增長1574.9倍,年均增長11.3%;天然氣產量僅為0.1億立方米,2018年達到1602.7億立方米,增長22894.7倍,年均增長15.7%。195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僅為0.5億噸標準煤,2018年達到46.4億噸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84.8倍,年均增長7.1%。1953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93千克標準煤,2018年達到3332千克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34.8倍,年均增長5.7%。1954年,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高達3.54,2018年為0.50,比1954年彈性系數低3.04,比1954—2005年、2006—2017年平均彈性系數分別低0.49、0.01。
驚人的數字背后,是站起來的石油人,在蕭蕭蒿草、惶惶駝鈴的沼澤和大漠中創造的奇跡!鐵石相擊,必有火花;水氣激蕩,乃生長虹。這在對民族復興渴望中提純的精神意志,比巖漿還要滾燙。王進喜、王啟民,李新民、陳建軍……70年來,石油人用腳掌和指紋鐫刻著踏勘故事,用火一樣的激情燃燒了一個民族復興的天空。
如果說是“1949”開創了中國石油工業從無到有歷史序曲的話,那么,“1978”則奏響了中國石油工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劃時代交響樂。公元1978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就是在這一年,中國以億噸級原油年產量躋身全球油氣生產大國俱樂部,石油石化產業在新的時間坐標中,迎來了改革開放新時代。
改革開放的40年,是我國由封閉型石油和化學工業國家向開放型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跨越的40年,是產業結構由簡單初級向體系化、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持續優化升級的40年,是發展動力由傳統要素投入型驅動向科技創新型驅動加快轉變的40年,是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推動經濟體制由僵化向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40年。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直接創造就業崗位229萬,相當于BAT的15倍;年上繳稅金超過7000億元,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6.7%。不僅如此,石油石化產業還為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轉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影響并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引發了眾多領域的一系列時代變革,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的主導力量。
從一張白紙到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洋火洋油到世界級化工生產和消費大國,只有經歷“倒下去”的羞恥和愴痛,才能高擎油氣并舉的火炬,移除一個又一個“王屋”與“太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今天,中國的復興號巨輪,已駛入另一個關鍵時間節點“2019”。1975年9月,《延安通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北京知青習近平帶領陜北梁家河村村民辦沼氣的故事。標題意味深長,叫《取火記》。中國的石油石化企業,也將在新的起點上,從民族偉大復興中獲取“奔騰的地火”,在新的征程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