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井站哪里就有通信,通信成為華北油田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話務員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76年2月5日,華北油田首臺百門磁石總機落戶在會戰指揮中心的板房里。人煙稀少的鹽堿茅草地上自此煥發了新的生機。
“那時候話務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負責電話轉接接續。石油部、油田生產指揮部的生產指令,生產前線的信息、捷報,上級指示、下級請示,大多都是通過話務臺完成的。霸15井的投產喜報也是通過這個電話報出去的。”華北油田第一代話務員秦曉玲回憶起當初的歲月,滿臉都充滿了自豪的喜悅,她先后經歷了磁石交換、供電式交換、步進制交換、縱橫制交換、程控交換四代交換機的安裝工程。直至今天的軟交換,華北油田的通訊經歷了靠人工轉接方式到與全國各地的自動接續,油田通信技術幾經更迭,走在了時代的前沿,架起了油田與世界的信息橋梁。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種寒冷叫內蒙古的冬天。時值19歲的第二代話務員車麗茹就工作在位于內蒙古的二連通信站。
“有一次,阿爾善的大轎車壞在距離錫林300千米的地方,車上有40多人。司機通過各種方式轉到我們總機臺。”當時的氣候寒冷,車壞在路上,沒有救援,就相當于等死。
“當時零下30多攝氏度,風大,司機傳過來的話模糊不清,如果把這個電話直接轉接到指揮部和客車隊,雙方根本聽不清在講什么。”車麗茹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們先是跟司機通話,記錄下來,再一字一句轉接到調度室和指揮部。”
正是他們的認真執著,給救援爭取了時間,讓客車順利地被救援回來。不少車上的乘客專程過來感謝話務員,稱這條話務線是“生命線”。
進入新時代,通信公司話務員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用聲音傳遞溫暖,“把微笑融入聲音,讓聲音傳遞真誠的服務”成為呼叫中心每一位話務員真誠奉獻的最好詮釋。
“我們呼叫中心的話務員可是今非昔比,作為華北石油通信有限公司唯一的24小時不間斷的對外服務窗口,不僅負責114號碼查詢,還開展了‘百事通’信息服務。”作為新一代話務員的領頭羊、原呼叫中心主任趙文紅倍感自豪地介紹著話務員服務內容。
服務熱線的質量高不高,工作團隊的精神面貌是第一檢驗標準。為了讓呼叫中心“百事通”正在成為為用戶解除“疑難雜癥”的平臺,他們開通了“綠色通道”,為用戶在這個通道里,用戶的各種亟待解決“難題”,由當班班長負責,一幫到底。
話務臺雖小,把用戶需求放在心上的話務員的力量卻不小。他們曾幫助老知青找到失散39年的戰友,讓多年的友誼不留遺憾;幫助一位突發心臟病的空巢老人找到家人和大夫,為生命的急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滄海桑田、日異月殊。幾代話務員的工作經歷就是一首為油奉獻的艱苦創業的史歌,就是一部追求卓越、永不停歇的奮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