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印政
天津大學大學文化與校史研究所 天津 300072
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和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19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首要基本原則,并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發展區域[1]”,作為未來的發展目標,這就決定了大灣區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更多地發揮智力優勢和人才優勢,以科技創新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研究科技創新對大灣區的驅動作用機制,首先有助于實現區域發展動能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其次有助于保持大灣區的繁榮穩定,使其繼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再次是有助于研究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之間的互動機制,總結該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經驗,豐富創新管理領域的理論研究。
當今世界秩序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巨大變革和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深度變革,國際秩序正處在轉型期,很多國際規則正遭遇挑戰,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引領著新的研究熱潮,新的社會治理體系初見端倪;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聚能等技術,將深刻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并對新的世界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
針對新興技術突破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的總結表明,新興產業呈現出明顯的集群式發展的特征,經濟發展質量高的地區,同時也是創新相對活躍的地區[2-4]。因此,世界各國均把推動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興產業作為戰略制高點。大灣區作為我國科技創新活躍和新興產業聚集的核心區域之一,在引領未來的發展方向上將發揮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5]”。大灣區建設肩負著踐行新發展理念,成為時代先鋒的重要使命,需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發揮“排頭兵”的引領作用,率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大灣區有條件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做示范。改革開放40年來,大灣區經濟科技飛速發展,深圳已經邁入創新型城市行列,華為、騰訊、大疆、格力、比亞迪、華大基因等一大批知名科技企業在大灣區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知名企業。大灣區還集聚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他們勇于創新、敢于失敗、善于挑戰,既具有創新精神,又擁有創新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與資本積累,這對于區域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是難能可貴的。
從政治層面來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方針的理論和實踐。從工程開建之初就構建了緊密的工作機制,共同協商、解決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難題,實現了建設技術上、政策制度上的新突破。
從經濟層面來看,作為香港、澳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交通平臺,港珠澳大橋可有效彌補過往陸運交通可達性的短板,推動地區間經濟的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大灣區的發展、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對于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大灣區各地在人才與產業上的潛在互補性,需要通過更高效的物流與溝通才能激發出來。
從社會層面來看,港珠澳大橋開通,進一步深化了三地同胞的血緣之情。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創新性地實現了“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為粵澳兩地的人員往來提供便利,可拉進粵港澳三地的距離,積極促進各地之間相互理解、溝通。
大灣區的創新發展,具有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這里“擁有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集群,是亞太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珠三角九市是內地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和先行者,是世界上多種產品的主要制造地,廣州、深圳具有創新研發和運營總部優勢,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則具有科技創新和服務創新優勢[6]”。
大灣區政府和企業已經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化作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認識到“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市場經濟的熱土,一定是科技創新的熱土”“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企業就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
大灣區的企業,大多已經將實施創新驅動作為追求的目標,他們具有創新熱情和創業激情,廣東省企業在融入并促進大灣區發展,持續提升企業的創新潛力與競爭優勢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同時,也存在如何完善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問題。
2019年上半年,“廣東經濟總量首破5萬億元,增速為6.5%,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均快于整體,二者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至56.5%和31.6%[7]”。廣東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優勢主導產業,涌現出了多個像華為、格力、比亞迪等年營業收入超千億的企業。目前,廣東正在圍繞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行業,謀劃制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方案和專項行動計劃,并已形成了佛山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聚區等20個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聚區。廣東已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大灣區也日益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產業集聚區。
企業家的初心和使命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雖然不同的企業對初心和使命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提出,“不忘初心就要堅持自主創新,不負使命就要強盛中國制造”,只有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市場競爭中才不會被別人“卡脖子”。比亞迪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傳福認為,“中國企業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實現社會價值。比亞迪將解決城市污染問題,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創新的方向”。深圳蘭度科技有限公司在創業之初就提出“持續技術創新,改善人類健康”的發展使命,并將“務實,高效,創新,責任,尊重和鼓勵首創精神”確立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大灣區各級政府均出臺了功能完善、定位精準、措施有效的創新支持政策。既有人才、科技、知識產權、金融等普惠性政策,也有針對總部經濟、區塊鏈產業、服務外包等特定領域的專項政策,更有精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IAB產業發展的導向性政策,涵蓋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涉及創新鏈的全過程。廣州市科協以舉辦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為契機,僅2018年就組織舉辦45場創新成果對接會,促成127個項目簽約落地,成交金額約66.28億元,并通過互聯網思維加強資源集成共享,把科技創新網辦成了“永不落幕的交易會”。廣東各類企業,無論是知名上市企業、國有企業,還是小微企業,對技術創新都有著非常旺盛的需求。
以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為例,該院自創立之初就實現了“五個第一”:第一家新型科研機構,第一個提出“四不像”理念及運行模式(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文化不同;既是研究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功能不同;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目標不同;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機制不同。[8]),第一家創業投資公司,第一個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金融平臺,第一家海外創新創業中心。2015年,“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建設”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廣州華南新材料產業園全力打造“全鏈條孵化體系+精準服務體系”,通過“華新薈”等線上咨詢系統,及時幫助會員提供相應的政策解答、職稱評定、人才落戶等服務。通過科協系統的推薦,園區先后有多位青年人才獲得各種榮譽,包括大灣區創新十強和創業十強青年人才等稱號。
港珠澳大橋是百年工程,“大橋每一個節點的進展、每一次攻關、每一次創新,都蘊含著可經受歷史考驗的中國工匠精神[9]”。港珠澳大橋是科技工程,從項目前期的可研階段到開工建設,科技創新的理念貫穿始終,在關鍵裝備、關鍵技術、關鍵材料,甚至生態環保等各個領域,都凝聚著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為我國交通領域的技術創新和跨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工程期間“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余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逾百項、發表論文逾500篇、創建工法逾40項[10]”,破解了一項項世界性的技術難題,可以說,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整個過程,不但積累了豐富的核心技術經驗,而且鍛煉了一支勇于創新的科技工作者隊伍,更關鍵的是,留下了一種通過技術創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
目前,大灣區發展雖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與社會對大灣區發展質量的期待相比,仍然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問題,例如文韻等提出“仍面臨創新驅動不足、產業布局不合理、中心—邊緣城市極化發展以及城市間同質化競爭等問題[11]”;邴綨綸認為“港澳與廣東省城市間的地緣經濟關系從互補性轉變為競爭性,整體競爭出現同質化傾向,嚴重阻礙了地區的深度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港澳也逐漸失去海外接單,內地生產的搭配優勢[12]”;呂秉梅提出大灣區仍然面臨“城市群的定位不明確,區域內資源流動是否順暢,如何有效調控城市群的發展,如何讓城市群的發展成果普及到社會大眾?[13]”等現實問題。就本研究而言,認為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如下。
民營企業家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在一些具有市場潛力的領域大膽投資,研制出新產品、新技術,在現有體制機制下進行市場化應用面臨很多障礙。例如比亞迪公司自主投資100多億元研制出的云軌項目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一些條規化的市場準入制度,影響了這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更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包容和支持。
大灣區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已在國內領先,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仍然嚴重偏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政策支撐不到位、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化人才嚴重不足、社會資源不能有效配置、科技服務體制不完善、科技服務機構小散亂弱現象仍然存在,迫切需要相關部門按照市場機制、結合地區特點加強對技術服務體系新的頂層設計。
現行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重學歷、輕能力”的指標體系設計不科學,制約優秀人才的認定和選拔。職稱評審政策宣傳不到位,評審體制機制不暢通,民營企業科技人員對申報渠道、評審標準缺乏了解等諸多因素,都制約了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到民營企業發展的空間。
大灣區發展優勢明顯,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鏈和創新鏈相對完整并有著良好的相關政策。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大灣區各級政府在服務企業創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努力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積極創新服務科技工作者的形式和內容;組織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活動等。現就下一步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平臺優勢、人才優勢,尋找更好的著力點、切入點和結合點,服務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5.1.1 針對廣深磁懸浮高速鐵路開展可行性研究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讓大灣區的發展駛入快車道,特別是對加強香港、澳門與珠海之間的溝通,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就廣州與深圳、香港之間的交通而言,目前主要依托高鐵和汽車,受車站距離市區較遠等因素的影響,平均出行時間需要2 h。如果在深圳與廣州之間建設時速600 km的超導磁懸浮列車,不但能夠加強兩地之間的聯系,而且能夠提升我國超導磁懸浮列車的研究水平,具有世界性的示范意義。
與目前普遍使用的高鐵相比,磁懸浮列車具有許多優勢:首先是速度快,由于不存在軌道對車輪的摩擦阻力,所以能夠實現高速運行,而且減少了耗能;另外,磁懸浮列車還具有無震動顛簸、無噪音、對周圍環境無污染等許多優點,因而受到人們的青睞。目前,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都在研制速度更快的磁懸浮列車,我國也要抓緊推進。
5.1.2 建議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生物醫藥產業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兩部分組成。醫藥行業具有資本密集、知識密集、產品開發周期長和高風險、高收益、低污染等特點。受癌癥、糖尿病、認知障礙等疾病治療領域中一些新分子藥物的出現以及人們對傳統商業模式依賴性的下降等重要因素的影響,目前全球的藥物研發正在逐漸升溫。
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起步晚于發達國家,實力不強,與發達國家在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雖然在我國處于領先地位,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廣東省將此作為發展的重點之一,并希望未來發展成為十萬億級的主導產業,這就需要組織專家針對產業發展的潛力、相關需求和支持政策開展深入研究。建議廣東省盡快組織專家,編研《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戰略分析報告》。
大灣區政府在注重本土智庫建設,發揮專家作用的同時,積極與外部高端智庫對接,初步建立了與高端智庫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例如中國工程院和廣東省政府聯合成立了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同時通過展會、科技人才服務等渠道,密切了與全國的學會、協會之間的聯系。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將圍繞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聚焦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廣東科技創新的“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組織開展系列研討。與此同時,研究院將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緊密結合廣東重大科技戰略需求,并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業、核心技術所面臨的工程科技需求,積極開展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助推大灣區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
從面向未來的戰略角度考慮,建議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為支撐,利用中國科協聯系全國學會的組織網絡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共同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科技服務業創新示范基地,助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一是要共同營造創新合作政策環境,為企業創新發展服務,爭取更多的國家政策支持,克服企業創新過程中的政策壁壘,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二是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通過院士專家工作站、學會服務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組織科研院所、大學和學會的科技工作者解決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三是以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流會為契機,推進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轉化應用,建立科學家、企業家與投資家共同選擇研發方向的機制,打造高品質的創新驅動助力合作平臺;四是通過“中國科協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為在海外的人才團隊開展技術轉移、技術融資及離岸創業等提供服務,更好地吸引海外科技人才資源,為大灣區的創新發展服務。
促進大灣區的創新發展,需要精準對接企業的科技需求,幫助企業解決制約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建議圍繞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最迫切的瓶頸問題、熱點問題,摸清企業的需求,明確哪些難題需要什么水平的專家解決。在此基礎上,除繼續發揮創新驅動助力示范市的作用外,要發揮全國學會聯系高水平專家的優勢,面向全國學會找專家、找項目、找方向。
企業和園區科協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具有上聯全國學會專家,下聯企業技術人員的優勢,加強企業和園區科協建設,不僅能夠精準對接企業生產和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和科技需求,而且能夠迅速響應,尋找難題的解決路徑。建議充分發揮科協組織的引領作用,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積極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把企業科協和園區科協建設成對外引進資源的窗口,幫助企業準確把握產業技術動向和科技前沿,為獲取最新信息提供渠道,同時通過資源共享、信息互動和智慧碰撞,推動技術瓶頸的突破。同時,要積極對接國家級學會,爭取將國際性高端學術論壇,特別是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契合的論壇放到大灣區舉辦,切實加強科協對大灣區創新發展的實際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點。大灣區地理位置優勢明顯,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交通樞紐,也是未來擴大改革開放政策的前沿基地,這對于凝聚港澳的向心力,促進區域經濟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雖然大灣區還存在諸多體制與機制方面的約束,實踐過程中還存在需要破解的難題,但是與大灣區企盼高質量發展的愿望相比,與勇于創新的奮斗精神相比,有理由相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