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平 倪好
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征程,需要促進中國與其它國家的民心相通:加強“一帶一路”各類人才培養、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的相識相融、優化中國的對外援助體系、強化中國“走出去”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履行、發揮教育外交的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起始階段的核心是互聯互通,主要內容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則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是其他“四通”的重要基礎。習近平主席在談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可見,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真正長久和起作用的還是民相親心相通。
以民為本是貫穿民心相通的主線。要讓沿線各國廣大民眾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更要讓他們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成果的最根本最直接受益者與共享者。民情民意是實現民心相通的前提和基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歷史、文化、宗教、習俗各異,發展水平也有很大差異。只有深入了解沿線各國民眾的具體訴求,準確把握各國的民情民意,才能做到互惠互利,共謀發展。六年來,通過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很多國家人民的支持與參與,我國與沿線國家通過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民間溝通等方式,積極推進雙方民心民意的溝通,理解互信不斷深化,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礎,但也仍然存在不少堵點,需要進一步加強民心相通建設。
筆者圍繞“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在華留學生進行了調研,調研方式為線上線下相結合,有效回收問卷共計259份,調研對象主要來自浙江大學、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湖州師范學院、浙江師范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等高校。
從來源國看,調研對象主要來自東南亞、非洲、南亞、中亞、東北亞等地區,如東帝汶、埃塞俄比亞、韓國、烏茲別克斯坦、加納等。調研對象的年齡分布集中于20歲至24歲之間(61.39%)和20 歲以下(22.39%)。專業以經濟學、工程學和中國語言學為主,大部分人表示其身邊重要他人(家人或者朋友)對“一帶一路”比較了解或者非常了解,其中表示“非常熟悉,閱讀過相關材料或關注過本國在這方面的參與”的學生占25.1%,表示“比較熟悉,關注過有關材料或者媒體報道”的學生占17.67%。
調查問卷共計30題,主要包括人口學信息、“一帶一路”在不同國家的發展需求、中資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育與人才發展問題等內容。
在華留學生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將會為其國家帶來諸多便利影響,如增加就業機會(56.76%)、增加職業技能培訓機會(35.52%)、基礎設施改進(35.52%)、公共衛生條件改善(27.8%)、醫療條件改善(25.48%)、加強貿易(20.85%),以及扶貧開發(14.67%)、提高抗災能力(6.56%)、加強非政府間交流(7.72%)等。
留學生認為,其所在國家目前面臨的迫切民生需求包括教育、就業、職業培訓、改善公共衛生、減少貧困、改善醫療條件等。從滿意度來看,留學生對中國在其國家展開的民生工程評價不一,相對而言教育培訓領域、公共衛生領域、醫療保障領域和促進就業方面滿意度較高,認為在脫貧、文化、救災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絕大部分留學生認為,中國在其所在國的投資有助于緩解當地就業問題(74.14%),也有部分留學生對這一問題保持中立,近兩成的留學生表示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有約5%的被調查者表示中國的投資沒有對當地就業問題產生幫助或者甚至產生了負面效應。
中資企業是否有利于留學生所在國家的環境建設?近2/3的留學生認為中資企業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近四成的留學生認為中資企業改善了當地飲水條件,55.6%的留學生認為中資企業的進入有利于改善當地電力通信條件,44.79%的留學生認為中資企業關注到了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38.22%的人認為中資企業的活動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
中資企業是否在留學生所在國家進行慈善活動?52.12%的留學生認為有向當地弱勢群體捐贈,44.4%的留學生認為有在重大災害或者公共事件上進行捐款,49.42%的留學生認為有在當地社區參與公共福利活動。
在人才培養方式上,近七成的留學生認為前往發達國家留學是最為有效的方式,72.2%的留學生認為來中國留學是最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也有51.74%的人認為還是留在自己國家最好。目前中國教育吸引了大量留學生,就專業領域而言,經濟(45.56%)、工程(43.63%)、中文(39%)對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最大,其次是管理、文化、農業等專業領域。
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征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促進中國與其它國家的民心相通。
加強“一帶一路”各類人才培養。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和關鍵。“一帶一路”愿景與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各類人才的支撐和保障。目前,教育與培訓機構尤其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機構在適應“一帶一路”建設需求、更新觀念、完善制度、優化辦學、創新實踐等方面還面臨諸多挑戰。未來需要注重以下人才的培養:一是從民生項目的角度培養“就業者”,即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當地員工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培養民生項目發展所急需的各類專門技術人員;二是從人文交流的角度培養“合作者”,即通過來華留學、合作辦學等形式,加深對沿線各國社會和文化的互相認知與體驗;三是從民心交融的角度培養“領導者”,即通過高端培訓、研修與教育項目等形式,培養和培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領域未來相知相親的領導者和決策者。
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的相識相融。文化是民心相通的內在根基,尤其是與三產融合的民心文化,更是古絲路暢通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牢固紐帶和文化基石,是文明交融的強大助推器。推進民心文化有助于喚起相互交往的美好回憶、促進各國人民共振共鳴。特殊文化記憶的發掘與提煉、優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共享、高端文化交流平臺的搭建與創新等,都是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徑。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落地實施中,需要認真分類梳理,深入挖掘帶有各種情感記憶的文化元素,積極打造沿線各國共同參與的文化民心系統工程,保障“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永續暢通。
優化中國的對外援助體系。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對外援助計劃,但必要的援助工作是實現民相親、心相通的重要政策工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增強與國際影響力提升,對外援助規模不斷擴大,并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先導作用。目前,我國尚存在援外項目民生關切度不夠、制度不健全、管理體系不協調等問題。隨著“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全面推進,需要加強與國際組織的援助合作,搭建更多對外援助合作平臺,開辟更多援助合作渠道,形成更加有效的援助平臺體系。圍繞沿線各國民眾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訴求,以民生為重點優化援助項目結構,形成貼近民生基本需求的援助項目體系。更好應對兒童、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訴求,增強“一帶一路”建設的凝聚力與包容性,促進援助民生社會體系的形成與完善。
強化中國“走出去”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履行。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最直接參與者和排頭兵。當前,中資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對當地政局把握不足、對東道國風俗文化了解不充分、與當地社區融入不夠、對資源和環境關系處理不當等問題,極易引發糾紛和沖突,嚴重的可能導致工程項目的長期停滯。因此,要增強“走出去”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主動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要使“走出去”的企業更好地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為當地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公平的升遷機會、參與企業管理的渠道。通過電力、飲水、教育、醫療等民生項目援助,使“走出去”的企業更好地融入當地社區,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要使“走出去”的企業合理開發、集約利用,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發揮教育外交的作用。在實現民心相通方面,教育外交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長遠性等特殊作用。教育外交以合作辦學、接收或派遣留學生、共同研發、訪學以及其它教育交流培訓等活動為手段;以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科學研究及學術、文化交流等為內容,目的是通過知識創造、傳播,學術、思想和文化的平等交流獲得相互認同或理解,具有“真”和“善”的特殊品質。開展教育外交,需要用心聆聽他國人民的聲音和他國講述的教育故事,用心思考他國對中國教育的各種評價或輿論,在尊重他人、虛心聽取他國友好建議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積極探求人類的共同未來,努力實現雙方的價值溝通,通過教育交流與合作,廣泛傳播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對世界人民的友好情感、為世界和諧所付出的努力、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以及為全球治理作貢獻的力量和智慧,給世界人民一個完整、現代、豐富、多元的中國形象。大力挖掘、弘揚具有原創性和說服力的中國教育思想,及時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所取得的不俗成就,尤其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辦教育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將其凝練成系統全面的教育思想以及簡潔有力的教育信條,實現中國教育與世界教育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