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榮 蘭秉強

麗水是“兩山”理念的重要萌發地和先行實踐地。今年2月召開的麗水市委“兩山”發展大會提出,高舉發展的行動旗幟,奮力書寫“麗水之干”的“兩山”時代答卷。深刻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精神實質,更加準確把握“兩山”時代的科學內涵,更加全面認識“兩山”時代的特征表現,是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題中之意,也是“麗水之干”擔綱“麗水之贊”的必然要求。
不斷擴大生態資產化效應。生態是麗水特色最優、潛力最大的資源。當前,氣候問題愈加突出,低碳經濟方興未艾,生態成為繼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之后的又一生產要素。麗水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全省大花園最美核心區的定位迎合了這一趨勢,勢必形成重要商機。如麗水灘坑水電站審批取水量為34億立方、年發電量10.2億度,經過十多年來的封山育林、水源涵養,近10年年均可用水量超40億立方、年發電量為12.2億度,比預期增加2億度電。
不斷擴大生態溢價效應。麗水因生態而美麗,因生態而聞名,也應該因生態而興。上市公司科倫藥業并購麗水市龍泉市國鏡藥業,主要基于龍泉生態環境優越,延長了過濾器更換周期,企業系統維護費下降近60%,經濟效益大幅提升。事實表明,由于加快發展地區的后發優勢,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建立新企業、新設備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舊企業、舊設備的成本低。由于生態的優異性,使用減排等新技術所產生的效果也將優于其他地區。
不斷擴大生態調節效應。麗水以生態文明示范區為示范,堅持量化環境成本、量化綠水青山價值,堅持標準更高、管控更嚴、路徑更科學的基本原則,麗水生態環境將整體向好中向好、好中求優轉變。由此,麗水在長三角、海西區的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等方面作用將會更加突出,在國家公園創建標準、跨域生態交易、碳匯等方面的話語權也將更加突出。推動“兩個較快增長”,既是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自我發展的難得機遇,也是為人類社會進步、全球環境保護作出的善舉和貢獻。
“統”就是要推動市域統籌。當前看,各縣(市、區)基礎還比較薄弱,綜合實力差距較大,縣域經濟向市域經濟轉型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如果一味地“穿著新鞋走老路”,就會出現經驗失效、方法失靈的情況,從而陷入缺乏理念支撐的迷茫期。為此要加大力度,推動規劃統盤、資源統合、產業統謀、機制統建,在補齊“散”這塊戰略性短板上花大力氣、下苦功夫。
“統”就是要把珍珠串成串。促進旅游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克服線長點稀的硬傷,按照“麗水就是一個大景區、大公園,就是一個大鄉村”的思路,以景區理念規劃整個市域,以景點要求建設每個城鎮和鄉村,實現全域景區化、景區公園化。做好負氧離子和“慢”字文章,按照“快進慢游”的理念,打造“洗肺清肺之旅”和“慢旅游、漫生活、尋鄉愁”的特色旅游品牌。
“統”就是要破除傳統的路徑依賴。浙江省發達地區早已完成了工業化,但產業向落后山區的延伸、擴張和轉移并沒有實現。麗水一來面對著眾多的散、小、弱企業和上游粗放式產業存在的現實;同時又面臨著經濟轉型條件下的節能減排高指標、技術改造高投入以及市場的高準入標準。“兩山”大會提出“一帶三區”布局,重在統籌資源要素的集約配置和產業的集聚發展,解決了“在哪里發展,發展什么”的問題。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清醒認識到,制約麗水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依然存在,要素市場化的配置程度仍較低;新舊發展動力轉換“青黃不接”問題比較突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尚未充分打開。這些都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綠水青山型”生產力,在打通“兩山”通道的“制度供給、動力轉換”上創新創造,通過吐故納新,打造出一個生態文明的升級版。
堅持“綜合配套”。縱觀全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高質量發展,這兩個重大的歷史趨勢正逐步匯集到一起;回看自身,麗水改革試點在“破題立新”之后,任何一個單項改革措施,都可能遇到其他方面的束縛和障礙,利益調整將會更加敏感和復雜,舉措實行將更為艱難,工作將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深化改革創新,就需要由單項推進走向綜合配套,就需要“點面承接,深度推進”。
堅持“先行先試”。多年來,麗水市積極推進林權河權、扶貧和農村金融等重大改革,推進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全域旅游、“品牌+電商”等重大創新,特別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算、調節、服務及文化、制度政策設計等方面的先行探索,成為全國唯一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家試點城市。總的來說,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要堅持有利于綠色發展、生態創業的體制機制先行先試,有利于提高環境滿意度、提升幸福指數的民生舉措先行先試,有利于變豐富資源為可用資產的經濟模式先行先試。
借力發展,就是推動“內聯外引”。對內挖掘潛力,著力構建內生性經濟增長機制,不斷增強山區發展的競爭優勢和綜合實力;對外,把資源配置和發展途徑放到國際國內的大市場上來考慮,充分對接重大區域性改革,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合作,加快招商方式創新,做到筑臺登高,造船出海,推動麗水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主動,取得好成績。
借力發展,就是資源互換、飛地互飛。新經濟條件下,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完全可能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建立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麗水缺乏發達地區的技術、人才、產業配套資源,同樣,發達地區也缺少麗水所擁有的生態環境、休閑養生資源,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山海協作進一步深化,麗水(杭州)海創園、上虞—景寧生態工業民族園、遂昌—諸暨飛地產業園穩步推進,在寧波前灣新區、寧波杭州灣新區建設飛地產業園,在麗水與寧波共建九龍濕地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也提上議事日程,這對于落后地區加快追趕補差距、先發地區突破瓶頸拓空間,促進區域協調融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持續擴大增收渠道。堅持改革紅利歸于群眾的原則,創新生態補償方式,優化環境獎懲設置,穩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鼓勵農民創業就業,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加快鄉村振興,實施歷史文化村落百村復興工程,發展農家樂和民宿經濟。
持續深化增收路徑。加快推進人口轉移集聚,深入實施“小縣大城、組團發展”戰略,以整村搬遷為主要形式,適度推進鄉鎮撤并、撤村并點,鼓勵和引導人口向“112”集聚集中,將其打造成為“依山傍水、三生融合”特色優勢上的人口集聚主平臺。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步推進衛生、教育、文化體育事業等基本公共服務。
持續創新增收方式。構建形成以家庭經營性收入為基礎、工資性收入為重點、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穩步提高的農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力爭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7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