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怡安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也是城市發展水平的標志,從英國的BLOCK模式,到新加坡的COMPLEX模式,再到多倫多QUAYSIDE 未來社區、日本共享住宅,社區發展模式正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今年,浙江在全國率先提出“未來社區”理念并著手展開試點實踐,堅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這“1個中心”,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3個價值坐標”,創新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和治理“9大場景”,致力于打造新型城市功能單元。這被視為浙江“十三五”時期最具比較優勢、最能帶動全局的重大創新舉措之一。
“未來社區”雖然是一個新概念、新名詞,放眼全省卻能發現,個別地區在創新社區建設方面已經有所探索。比如蕭山瓜瀝七彩小鎮、余杭良渚文化村、嘉興世合理想大地,在本土化實踐后,與未來社區“139”頂層設計有著某種契合,已初具未來社區體系雛形。它們的經驗做法能夠為當下未來社區試點實踐提供直接的借鑒。
瓜瀝七彩小鎮——TOD。瓜瀝七彩小鎮地處杭州市蕭山區,借鑒新加坡新市鎮國際經驗,將瓜瀝露天公交總站改建成具有國際標準的立體停車樓,其中一樓為公交出行中心,二至四樓為小汽車停車區,形成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TOD模式,極大地改善了區域交通出行的舒適性和便利性。項目在TOD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功能的疊加,植入了宴請生活中心、智慧管理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創業中心、文化中心、社交娛樂中心、運動健康中心等七彩功能模塊,真正滿足了居民在事業、生活、公共事務、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諸多需求。
良渚文化村——鄰里。良渚文化村地處杭州市余杭區,緊鄰良渚古文明遺址,總占地5000畝,總建筑面積約450萬平方米,規劃容納人口3-5萬,目前已經入住超過2萬人。文化村圍繞居民需求,重點布局交通、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和社區服務六大配套體系,比如開通交通班車,建設浙一醫院門診部、玉鳥流蘇商業街區、村民食堂、良渚食街和菜場等,以此夯實社區功能,提升社區服務質量。2011年,村民自主發起并形成了《村民公約》,成為全國首創大型社區業主自律互助公約。此后,文化村以社團為載體、社團活動為契機,努力打造志愿者文化,讓村民參與社區建設,社區自治建設得到不斷推進。
世合理想大地——生態。世合理想大地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境內,項目總規劃面積約11.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區塊是3平方公里的“田園小鎮”,周圍被8平方公里的綠色農業景觀所環繞,配套建設3個社區公園、7所學校、1個二甲醫院、1個商業區,致力打造集現代農業、養老、教育、醫療、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田園社區。世合理想大地始終堅持生態先行,項目建設之初便集中力量對土壤和水質進行改良,同時使用大量環保建材,在建筑中融入地源熱泵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中水處理系統等綠色科技元素,傳達出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概念。
回應社區人本需求。社區的核心是人,社區的品質直接決定人民生活質量。瓜瀝七彩小鎮、良渚文化村、世合理想大地項目所在地的黨委政府和開發企業,本著“以人民為中心”和“城市運營商”的定位,在改善城市“重物輕人”問題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他們不僅關注建筑品質本身,更強調為居民打造舒適的生活空間,提供了涵蓋教育、醫療、商業等方方面面的全生活服務鏈。這些項目摒棄傳統開發模式的缺陷與不足,改變資金快速回籠的盈利標準,從單純依靠土地和房產溢價獲取利益轉變為從向居民長期提供生活服務、商業運營、節能降耗等方面獲取利益。
精心繪制規劃藍圖。一個科學超前的社區規劃,除容積率、綠地率等指標要求外,鄰里、教育、健康、建筑、交通、低碳等各功能要素需要通盤考慮、深度融合,既要有深邃的眼光,更要有深入細致的策劃和謀劃。世合理想大地在建設之初,邀請SWA、SOM等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對其進行整體規劃;瓜瀝七彩小鎮的規劃和建筑方案,由新加坡和浙江兩地的多個團隊歷時一年多,數易其稿才敲定;良渚文化村邀請20余家中外著名團隊參與規劃設計,歷時4年終于形成一張可以一繪到底的、可持續發展的藍圖。這些項目通過借智借力,對各專業規劃進行有效集成,對社區進行全方位的前瞻性設計,從而確保了社區長期可持續發展。
探索創新破難路徑。創新社區建設可能面臨著土地帶方案出讓、控規調整、容積率調整等一系列政策層面難題。瓜瀝七彩小鎮、良渚文化村、世合理想大地在探索過程中,摒棄行政化的思維定式、路徑依賴和體制束縛,以改革的精神推進社區的規劃、建設和運營。比如瓜瀝七彩小鎮積極探索土地混合使用促成城市功能復合、推動業委會公司化運行實現半自助式物業管理等模式;良渚文化村提出產業人居共生五大主張,探索出了一條產業與人居協同發展的新型社區之路。
開創政企合作模式。世合理想大地由臺資企業和南湖國有公司聯合開發、聯合經營,為周邊土地、產業、人居價值的不斷提升提供了催化劑;瓜瀝七彩小鎮通過“企業建設運營,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設立智慧政務自助一體機和自助受理文件交換柜,實現居民八小時外就近自助辦理;良渚文化村由企業進行控規規定并代建所有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政企雙方互惠共贏,形成了穩固的合作體系。瓜瀝七彩小鎮、良渚文化村、世合理想大地項目所在地的黨委政府,積極招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并與之建立了良好的“政企合力、共建共享”機制,為社區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工作導向上,既要把握頂層設計,又要匯集群眾智慧。圍繞未來社區“139”頂層設計,明晰場景集成方案,把握評價指標體系,深刻理解未來社區開發建設模式、人民生活方式、城市運營形態的深度轉變,學懂弄通商業可持續運營邏輯和資金平衡方案。同時,聚焦當前社區建設中的“老大難”問題,比如管網設施老化、危房安全隱患、社區管理難等,在基層群眾中就未來社區建設滿足迫切需求、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美好愿景開展調查研究,凝聚共識,匯聚眾智,讓未來社區推進方案更加豐滿、更接地氣。
在規劃設計上,既要體現國際視野,又要彰顯地方特色。未來社區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標準體系和模式形態可循。應站位國際前沿,著眼“未來生活”,高標準、高起點、高品質做好規劃設計,把發展新理念、信息新技術、開發新模式運用到未來社區建設中。但是,全省各地發展的基礎不一樣、側重點不一樣,不能完全參照一個模板去建設。應鼓勵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各自的資源稟賦、經濟水平、發展特色、產業基礎、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質等因素,形成符合實際、具有特色的規劃設計。比如,公共交通樞紐附近的社區可與交通暢行引領功能交互;產業平臺內的社區可圍繞產城一體、“三生”融合做實文章;生態環境優越的地區可建設突出田園棲息、綠色低碳和自在生活方式的大花園版未來社區。
在運作思路上,既要理順內在機制,又要引進一流團隊。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推動形成政企合力,構建多元化主體共建未來社區的運作格局。政府層面,通過改革創新來理順各項內在機制。把未來社區建設作為綜合改革試驗區,凡是國家和省里的改革政策,未來社區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未來社區率先突破。加快推進控規調整,搭建適宜未來社區建設的城市規劃框架;積極研究未來社區項目“標準地”制度和帶方案土地出讓模式;探索“兩階段”招標、評定分離等創新舉措,優先采取“項目全過程咨詢+工程總承包”管理服務方式。企業層面,按照招“大商”、引“優商”的思路,積極推介未來社區試點項目,大力引進實力強的城市開發商、一流的數字開發商、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參與未來社區建設。
在統籌方法上,既要推進試點建設,又要帶動周邊轉型。進一步明確試點工作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將試點項目做精、做優,提煉形成符合各地未來社區建設實際的技術標準、規劃要求和建設程序。統籌做好試點項目與周邊社區對接,推進未來社區建設與周邊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產業轉型、社會發展和服務提升的有機結合,實現未來社區地上地下空間的集約開發聯動,地下綜合管廊與周邊市政設施聯網銜接。今后的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可以同步導入未來社區理念,參照未來社區的標準開展建設。借勢未來社區建設,帶動城市發展向運營城市轉型、社區管理向智慧型轉型、生活方式向綠色共享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