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正標 鄭海蓉
2018年10月24日,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不僅點燃了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引擎,也預示著灣區建設將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的重大發展戰略。今年6月以來,浙江和臺州相繼出臺了大灣區建設行動計劃,分別明確了“打造綠色智慧和諧美麗的世界級現代化大灣區”“加快建設以港產城灣一體化發展為特色的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的目標和路徑。當前,黃巖要積極把握機遇,深度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發揮優勢潛力,找準自身定位,全面對接中心城市,加強創新開放引領,打造更高層次平臺,聚力發展灣區經濟,推動黃巖實現高質量發展。
培育特色產業集群。聚焦發展空間拓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發展短板,積極構建特色鮮明、附加值高、業態先進的現代都市產業體系,加快推動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以104國道西移線北段為中軸,實施產業東進戰略,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平臺載體,集聚一批成長性高、引領性強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大項目,加速催化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成功培育模塑、醫化、電動車三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引導企業主體加快裂變發展,重點培育一批航母企業、旗艦企業、瞪羚企業和上市公司,加快形成龍頭企業引領、骨干企業支撐、中小微企業躍進的梯次發展格局。
推進傳統產業提升。深入實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三年行動計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融合創新為導向,實施“機器人+”“設計+”“互聯網+”“標準化+”“人才+”“市場+”行動,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推進一批智能工廠、數字車間等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建設,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加快老舊工業點優化升級,打造浙江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示范區。
發展未來新興產業。瞄準中國制造2025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結合黃巖產業優勢、技術支撐以及錯位發展要求,重點發展高端模具、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醫藥制劑、現代中藥為特色的生物醫藥、再生塑料高值利用的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電子商務、工業設計、創業孵化、科技服務、文化創意、智慧物流、金融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創意經濟,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揮“黃巖制造+黃巖服務”組合效應。
促進資源要素集聚。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建立健全“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向高效益、高產出、高成長的優質企業集聚。完善市場化引才機制,搭建網格化人才服務平臺,重點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高新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的國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業人才、緊缺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推進創新人才招引集聚。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基金規范發展,著重加強對區域內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培育挖掘。
構建全域創新格局。加快“一帶一園一中心”創新戰略布局。大力支持重點產業科技創新,引導企業實施一批重點科技創新專項,加快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合力打造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強創新主體培育,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打造區域產業創新中心。加強招引“雙一流”高校院所、實驗室、研究機構,沿永寧江布局科技創新平臺,扎實推進智能模具高新技術特色小鎮、模塑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鼓勵企業利用閑置存量房產、舊廠房、舊物業升級改造為孵化器,創建省級孵化基地。
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建立要素自由流動的機制,加強人才合作交流、信息共享、重大產業招商推介。積極探索陸海地區對接機制,構建全方位、緊密型的平臺合作開發模式,以股權合作方式共同開發港口、園區或建設山海協作園區,形成產業轉移、區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飛地模式,破解產業空間瓶頸。創新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財政分成體制、資產分割(公共服務)體制,實現社會民生工程共建共享。探索多元化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逐年增長機制。建立高效運行的組織機制,成立參與大灣區建設領導機構。建立工作考核督察機制,將參與大灣區建設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強化各部門和鄉鎮街道的責任分工。
擴大對外開放合作。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積極接軌長三角、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加快建設特色開放平臺,完善平臺建設投融資機制,招引國內外資本參與開發建設。構建全方位、緊密型的平臺合作開發模式。創新民營企業“走出去”服務模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機構在境外設立一批研發機構和海外創新服務綜合體。著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推進外貿與產業升級聯動,強化外貿主體培育,培育設立“黃巖制造”海外營運中心和海外公共倉,擴大跨境電子商務出口規模,推動黃巖外貿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以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加大推介招引力度。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營造最優營商環境。完善招商工作體制機制,加強招商項目行政審批“兩包”服務,協同建立重大產業項目全市“一盤棋”招商引資機制。對規模特別大、帶動效應特別強的招商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給予用地指標傾斜。抓住浙江向世界推介宣傳大灣區建設的有利機會,吸引國內外優質資源要素加快集聚。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實施“東融、西擴、南拓、北優”戰略,圍繞建設城市空間格局美、生態秀麗環境美、精致品質風貌美、人居和樂生活美、文明風尚心靈美的新時代美麗黃巖建設,挖掘“一江三河”特有資源,突出功能導向、產城融合,實現城區“景區化”,形成結構合理、疏密有度、高效暢通的城市布局。
提升中心城區能級。實施城市智慧化、品質化發展戰略,打造特色鮮明、附加值高、業態先進的現代都市產業體系,建設一批高端金融服務、高端商貿、都市休閑、研發文創平臺,支持和引進一批高水平的教育和醫療機構,提高公共服務能級和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實現城市高效集成管理。做美沿江生態景觀發展帶、沿路美麗鄉村發展帶、環湖生態休閑發展帶,形成獨樹一幟的城市風貌。打好治氣、治水、治土組合拳,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加快沿江開發步伐。大力推進“城村雙改”和江北商務區、高鐵新區、新前城市新區、委羽山新區等城市核心區塊建設,加快城市建設向“永寧江”時代邁進。加快永寧江兩岸綜合開發,以突出貫通為先、產城融合、創新驅動為原則,明確各區段開發導向,進行生態環境構筑、功能提升、配套服務等布局。做好老舊工業區塊企業騰退,盤活存量用地、空置廠房等載體,建設特色眾創空間和永寧江創客小鎮。沿永寧江布局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打造永寧江科創帶。做好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使原先的生產功能轉變為公共空間,增加市民共享品質空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開展鄉村振興“五大行動”,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農業產業集聚區、農業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農村文明水平,高標準打造“兩山”建設先行區和示范區。
加快促進產業融合。聚焦大旅游和現代農業,提升西部發展短板,串聯市內“濱海旅游”資源,打造長三角生態康養新基地。培育發展文化創意、工業展陳、研學旅行、運動休閑、康體養生等旅游新業態,聯動發展山海生態旅游。依托山水、康養資源,引進高端醫療機構,積極發展家政服務、體育健身、心理康護、家庭用品配送等配套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健康養老服務機構,推動醫療服務、健康養生與旅游、文化等產業聯動發展。加快構建“接二連三”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文化創意農業、休閑養生農業、民宿經濟,大力推進項目建設。
打造產城融合范本。突出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推進產業集聚區和各類開發區整合提升,促進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打造若干集約高效、產城融合、綠色智慧的高質量發展大平臺和產城融合范本。加快推進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臺州市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全力打造醫健康養、道學文化相融的浙東健康城。
聚力區域一體發展。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市區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同城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以江口、院橋為重點的融合區塊建設,推動市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推進永寧江科創帶與臺州科技城、中央創新區的對接,共同打造市區科創大走廊。推動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共同謀劃建設若干高端優質教育、醫療、文體設施。加快干線公路、綜合運輸樞紐及黃巖港建設,建立一個內融現代化港灣都市區、外接四大都市區、內外協調的開放型綜合運輸網絡,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
統籌推進“四大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頂層設計,更是浙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參與對接大灣區建設中,需要注意與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