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兵
[作者通聯:江蘇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沒有哪位教師不衷心擁護,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使自己的課堂達到這個美好的境界。其實,讓學生當堂達標,讓課堂當堂見效就是一種好辦法。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再學習的興趣與內部動機,形成了不斷學習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進而煥發出學生生命的活力,同樣也煥發出教師的生命的活力。因此,語文教學要遵循當堂見效的課理,教學目標要符合當堂達成的原則,教學過程要適應學生學習的要求。下面介紹高三議論文《說理形象》一課教學目標的升格過程,,以說明這個問題。
以“車的詩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形象說理的議論文。
這作文教學目標把寫作能力具體到一篇作文的寫作行為上,符合目標表述作業化的設計理念,非常難能可貴。不像有些作文課的教學目標只是呈現作文能力,如“對身邊的小事進行深入思考,以小見大,體現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語文教學通訊》A刊7、8期127頁),“用具體的語言表現辯證的思維”(《語文教學通訊》A刊 7、8期 135頁), 而沒有具體的寫作行為。然而,這則作文的教學目標仍然不可能當堂達成,因為形象說理非常難學,難學亦難教。只有好學才好教,無法學必無法教。
形象說理即形象化議論,是一個高難度寫作能力,須有說理能力與想象能力做前提。形象說理的表述較多的是警句,乃至像詩,如“詩學來不及對絕塵而去的車作出反應,因為詩學遭遇了一種完全超越于自己的能量――詩的浪漫與車的狂放的結合”。教學目標如此高大上,怎能讓學生在一次作文課中達成呢?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目標是對課堂中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這個預期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終點。這個終點在《說理形象》一課中是“以‘車的詩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形象說理的議論文”,那么,學生的起點如何?如果是高三學生,他們對“車的美學”進行審題立意是不太難的,其起點可能稍低一點,比如未必搞不清“美學”與“美”的區別。對作文篇幅“不少于800字”是不難的,只要寫足800字即可。但對“形象說理”這個要求,他們的起點相距甚遠,即使是一般語文教師也不容易做到。怎么辦?高考作文得“有文采”,“形象說理”的能力正是高三學生需要具備的。不妨把這個目標分解成幾個前后的目標,分幾次作文課予以訓練。
第一次課,以“意象煞尾,意象為題”為教學中心。為什么不說成“意象為題,意象煞尾”?因為目標制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實際。考場作文時間緊,任務重,在倚馬可待式寫作情境下,學生一般沒有充裕的時間先想好一個形象標題,后進行議論文的寫作。就讓他們先在結尾進行一次形象化議論,再據此以其中的某個意象為基本設計個形象化的題目。
第二次課,以“意象為題,意象為線”為教學中心。有人會反問,在考場中學生不是沒有充裕的時間先想好一個形象的標題嗎?因為前一次作文課已經進行了一次“意象煞尾,意象為題”的學習與訓練,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意象為題”的經驗,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先想一個好的形象的標題了。
第三次課,以“說理形象”為教學中心。因為有了前兩次課做底子,學生已經積累一些形象化說理的經驗,這次課教學生形象說是會順利得多。不過,仍然需要注意“最近發展區”,不能要求過高,以免學生沒法掌握,當堂達不了標。
在閱讀議論文《環境決定人才嗎》時注意大腦出現的一系列意象,捕捉一個體現文章主旨的意象,以此為中心給全文結尾寫一段符合文境的文字,且以此意象給該文重新擬立一個合適的題目。
[具體例說]
一般教師設計這一課,往往直接命題讓學生做一篇作文,在議論說理的過程中“捕捉一個體現文章主旨的意象,為全文結尾寫一段符合文境的文字,且以此意象給該議論文重新擬立一個合適的題目”。然而,筆者本著當堂見效的課理,本著激發學生內部動機的目的,只讓學生寫結尾與擬題目,并且指出可學可掌握的方法――“閱讀議論文《環境決定人才嗎》時注意大腦出現的一系列意象,捕捉一個體現文章主旨的意象……”。如果直接命題做一篇“意象煞尾,意象為題”的議論文,沒有前期訓練學生一般做不到,即使有個別學生做到也與其天賦或基礎相關,并不代表全班學生能當堂學會這種本領。凡是不可學的都是不可教的,只有可學的才是可教的,因此得課程化為現在的教學目標。一只寫結尾部分與重新擬題,二在閱讀原有作文時注意大腦出現的意象,從中捕捉一個體現本文要點的意象。經過一次作文課(一般90分鐘)的反復訓練,學生是可以學會的。如此教學,也為以后直接命題做一篇這樣的作文打下了基礎。
[檢測題]
環境決定人才嗎
魚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長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會長得大,環境決定著魚;狼不斷探索著新的環境,生存技能不斷提高,環境改變著狼;被周圍的人認為是 “最有前途者”,于是學生的成績就會不斷提高。環境的確影響著人。
古人也說過:“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處于香的環境,自己也會香,處于臭的環境自己也會臭。這句話的意思是香臭丹墨會影響人,周圍的環境會把人影響到與它融為一體,所處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敗。
但是在環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環境改變自己,塑造自己嗎?
自古便有“亂世出英雄”這種說法。春秋戰國,群雄混戰,殺人盈野,民不聊生,在這種環境中,人們都退縮了嗎?儒者在顛沛流離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戰者在流血漂櫓中思考“不戰而屈人之兵”,止戈為武,于是成就了兵圣。偏僻的南陽并沒有把諸葛孔明變成鄙陋的村夫;蠻荒的北海沒有把蘇武變成西伯利亞的牧民;清凈的寺廟也沒有把朱元璋變成虔誠的和尚。
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可以在煙館遍地的國內環境中,燒起一把銷煙的熊熊烈火,讓國人迷離的雙眼從鴉片繚繞的青煙中睜開。即使后來因此被貶西北邊疆,他仍然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而停下他為民造福的腳步,在風沙中他徒步勘測地理狀況,在干渴中他規劃設計,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坎兒井,人們至今還稱其為“林公井”,清流澤被世人,惠及子孫。
環境固然可以影響人,但是卻不能起到決定作用。

[達標答案]
……
種子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土壤里,但是它不會被永遠埋沒,依然可以擇機萌發;雛鷹生活在懸崖峭壁上,但是沒有因此而蜷縮待斃,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飛,翱翔天宇;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梅,凌寒獨自開,暗香盈風雪。環境如丹如墨會改變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蓮如梅不被環境改變,在堅守中綻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為借口,要以蓮、梅為榜樣!
在議論文《超越預測,返璞歸真》中尋找體現文章主旨的意象,給本文重新擬立一個合適的題目,并以此意象作為貫串全文的線索重新修改這篇議論文。
[具體例說]
這次作文課也不直接命題讓學生做作文,要學生在議論說理的過程中捕捉一個體現文章主旨的意象為貫串全文的線索,且以此意象給該議論文重新擬立一個合適的題目;而從當堂達標的實際考慮,從激發學生內部動機的目的出發,讓學生“在議論文《超越預測,返璞歸真》中尋找一個體現文章主旨的意象為貫串全文的線索”,修改這篇作文,包括給文章“重新擬立一個合適的題目”。這樣降低要求為學生當堂達標提供了一個優越條件。否則,學生達不了標,嘗不到梨子的滋味,教師的教學理想再好,其課堂教學也不能給學生獲取成功學習的幸福,更談不上煥發生命的活力。
[檢測題]
超越預測,返璞歸真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預測,契訶夫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時感嘆道:“人的一生建立在預見之上。”而女作家喬治·艾略特卻說:“在錯誤的所有形式中,預言是最不需要代價的。”不同的人生經歷鑄就了他們對預測不同的理解,而真正的矛盾卻在于預測本身的雙重性。有些預測是用科學理論去推求未知的事物,比如經濟走勢的預測,以統計學建立起來的概率體系為基礎,接受這樣的預測,顯然沒什么壞處。有些則不然,總摻雜些臆測的成分在里面,譬如古人對于方術的極度信仰,譬如瑪雅人對世界末日的預言……
王小波曾這樣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革命年代的切身感受:仿佛像中過了頭彩,又好像還沒到開彩的日子。這話里有一種隱痛,因為他既被別人捏著鼻子灌進極其懇切的革命勝利的預測,心里卻哼哼著唱反調,但沒辦法,只好被時代裹挾著滾滾向前。未來怎么樣呢?就像手里捏著一張彩票在等待開獎,自己無從預判。這樣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這是人生第一境界,即被動接受預測。
也有人不接受預測,決意反抗命運。這樣的人往往成為現實世界里的英雄。無論如何,他們承擔起人類的責任與榮譽,是在黑暗里點起火的人。這是人生第二境界,一如俄狄浦斯奮起,卻被命運扼住了咽喉。
實際上,預測看重結果,帶有很強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美麗不只是結果,更在于無數的過程。即使圣人,往往既不是天命所歸也不是人事主宰,他們的人生也未必完滿,他們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孔子見逐于諸侯,惶惶然如“喪家之狗”。他一面遠鬼神,畏天命,一面堅守著他心中的“仁”與“禮”,傳道授業。他晚境凄涼,孤獨無依,卻仍然天真地做著“克己復禮”的英雄夢。這讓我想到了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的序里寫道的:“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偉大的靈魂超越命運,更超越了“預測”這一目的本身。而使他們超越預測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歸真。這樣看來,孔子的天真執著,與老子所說的“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這是人生第三境界。
根據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綠色建筑指標在于:(1)節約能源,利用太陽能并迎合冬夏兩季風向[2];(2)回歸自然,讓居住環境更加貼合自然環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這倒讓我想起了尼采的人的精神三境界,即駱駝、獅子和嬰兒。人們見過太多的“駱駝”,也因“獅子”而震撼,但當人們看到“嬰兒”的時候,嘴角往往會不自覺地上揚。存在主義告訴我們選擇是自由的:既可以預測生活,也可以不預測生活,在預測以外,如果能看到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本質。
[達標答案]
駱駝、獅子和嬰兒
尼采說,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對于預測,人們同樣也有三重境界。
王小波曾這樣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革命年代的切身感受:仿佛中過了頭彩,又好像還沒到開彩的日子。這話里有一種隱痛,因為他既被別人捏著鼻子灌進極其懇切的革命勝利的預測,心里卻哼哼著唱反調,但沒辦法,只好被時代裹挾著滾滾向前。未來怎么樣呢?就像手里捏著一張彩票在等待開獎,自己無從預判。這樣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這是尼采所說的人生第一境界“駱駝”。
也有人不接受預測,決意反抗命運。這樣的人往往成為現實世界里的英雄。無論如何,他們承擔起人類的責任與榮譽,在黑暗里點起火。盡管不甚分明,但這樣的光亮,還是讓無助地行走于黑暗中的他們心里多少有了些許底氣。他們就好像尼采的第二重境界“獅子”——如果說獅子一定能戰勝未知的命運,倒也未必,俄狄浦斯奮起,卻被命運扼住了咽喉。
實際上,預測看重結果,帶有很強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美麗不只是結果,更在于無數的過程。即使圣人,往往既不是天命所歸也不是人事主宰,他們的人生也未必完滿,他們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孔子見逐于諸侯,惶惶然如“喪家之狗”。他一面遠鬼神,畏天命,一面堅守著他心中的“仁”與“禮”,傳道授業。他晚境凄涼,孤獨無依,卻仍然天真地做著“克己復禮”的英雄夢。這讓我想到了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的序里寫道的:“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偉大的靈魂超越命運,更超越了“預測”這一目的本身。而使他們超越預測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歸真。這樣看來,孔子的天真執著,與老子所說的“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與尼采筆下的“嬰兒”境界可稱得上殊途同歸。
運用超常聯想相關意象的議論方法,在《車的詩學》一文中的四段橫線上填寫合適的文字,完善這篇形象說理的議論文。
[具體例說]
這次作文課既不命題讓學生做作文,也不要學生修改原有議論文,而讓學生填寫幾處內容。表面上看比較容易,其實頗有難度的。主要是“超常聯想相關意象的議論方法”難,即使一般語文教師也未必能做到。不過,參加這個教程學習的學生經過“意象煞尾,意象為題”與“意象為題,意象為線”兩次課的成功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加上《車的詩學》一文通篇都是形象說理,為學生呈現了許多實例,而且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更會進行“運用超常聯想相關意象的議論方法”進行形象說理的訓練。因此,當堂目標的教學任務是可以完成的。
[檢測題]
車的詩學
誰曾聽聞車的詩學?沒有。因為A__________。
車拒絕詩學,盡管對詩表現出十分的熱情與無限的愛意。
在古代,車不只是代步工具,也是戰場的重器。古詩中的車雖不如月亮那樣嫵媚,但“有女同車,顏如舜華”的戀情仍被征召入詩。車一直被熱烈傳唱,不只是詩飛歌揚的附帶部件。依濟慈、莎士比亞的要旨與劉勰的意旨,詩與文一樣得有挫萬物于筆端的內力,在古詩中車既有完整的意象,更有蘊藉的物象。即便到現代,仍能躺在車上一行千里入云天。車的機械身軀的和諧如同詩歌水乳交融的肌體,車的風馳電掣的強力仿佛詩歌馳魂奪魄的張力,車的豐富多彩的象征似乎詩歌田園的夢想。如朱光潛言,詩人的觀感組織為意象,并在回味和融洽中至于詩境。蘊藉豐厚的車值得人們回味,不然杜子美面對川流不息的“車轔轔,馬蕭蕭”能發出無盡的感慨?盡管車輛還以其狡黠的外殼抵抗人們的注視,以轟鳴的噪音打斷人們的冥想,實際上B_______。
逸影仍然,車承載了詩,但載不了詩學。車輪滾滾C____________。
遑論車如何使“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跑成了平仄的錯位,但平面和立體正瀟灑地組合成“大漠孤煙”與“長河落日”的千古絕唱。人在車中,燈光璀璨成流動的夢幻。面對這種夢幻的路人,恍然有時間停止之感。刺痛他的正是車殼和車掠過身邊的痕跡對空間的切割。愛倫·坡小說中的人物沉迷于徜徉街上與陌生人照面的快感,然而現代都城的車輛、為車設計的公路以及周邊商場吸納了這一切。游蕩者不復感于人的物化,他覺得四周的一切都是他的詩。車通過摧毀舊的時空秩序,壓迫人的心理構造,變革了詩的大廈,擠壓了詩學的高樓。
其實,詩學不在之際正是車之詩奔放之時。詩中有車,車便成為小說或更多更微妙零散的詩意的元素。不然,伍爾芙后期作品何以用車載來詩的素材建構成詩化小說?車提供了一個功能齊全的封閉空間,詩反而使它成為身體的延伸,讓人憶起靈魂的歸途。上世紀60年代美國摩托車與轎車催生的公路小說,似乎驗證了車如何成為心靈反抗靈魂的同謀。人們在車里找到獨立或孤獨感,車即沉默的詩學,或者說,意象及其背后的抽象。
詩學在車的否認中,多少有一些尷尬與羞澀。但詩學的神話與詩的神話爭光,車不得不承認D__________。不過,人們以為找到了特立獨行的反叛,卻又回歸到了古老的歡欣與疼痛。
[達標答案]
A.詩學來不及對絕塵而去的車作出反應,因為詩學遭遇了一種完全超越于自己的能量――詩的浪漫與車的狂放的結合。詩學只能對一車車詩的喧鬧報以沉默,任那余音在車轍處蔓延起長長的詩意
B.潛藏其中的意脈與劃破時空的沖動不時撞擊著詩人的心脾,彈奏出一支支征人曲與思鄉謠
C.濫觴了源遠流長的詩,魔力所至,解構了詩學,乃至有詩而無學
D.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碰撞出有詩有學的貨單,車終以反詩學的解構而構建了自給自足的詩學
三次作文課屬于一個教程,主要解決“以‘車的詩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形象說理的議論文”中的部分問題,即根據語境寫幾個形象說理的句子。為什么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因為整個問題無法解決,如果強行要求學生寫一篇形象說理的議論文,只能造成無效教學。學生無法當堂達標,學習遭遇失敗,以致弱化學生形象說理的內部動機,滋生他們學習形象說理的痛苦,根本不能煥發出師生命的活力。
第三次課教學目標的達成,無法繞過“遠距離聯想相關意象”這個環節。它是“說理形象”的必要條件,其實,通過“意象煞尾,意象為題”“意象為題,意象為線”的教學,學生已經積累了“說理形象”的感性經驗。第三次作文課可以幫助學生總結“遠距離聯想相關意象”的方法,一要距離遙遠化,二審美類別化。為什么要審美類別化,因為形象說理是一種審美活動,類別即分門別類,包括社會美、自然美與藝術美三大類中種種小類。這些小類排出來,有助于遠距離相關意象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