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委黨校 張贊
根據歷史事實,古絲綢之路為推動東西方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創造了巨大貢獻。五年來,“一帶一路”從主動轉向實踐,得到各國社會,尤其是有關國家的積極反應,影響力與日俱增。“一帶一路”既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之路,也是文化發展之路,極大的促進了有關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一戰略將成為一個連接燦爛文明和歷史的所有國家的道路。這不但能增加世界各國之間的友誼,并且還能明確地轉變很多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1)多元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義。切實遵循文化傳播規律,盡快正面的促進“一帶一路”倡議下多元文化的延伸和通信,取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信任和交融。多元文化交流有利于其他國家在保留差異的同時尋求共同點,在知道我們國家的文化的背景下,同時認識了解其他國家的風俗習慣,相互包容友好相處。第二,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認識了解其他各國間的文化代價日漸下降,人們的日常接觸也越來越頻繁,普通人能夠看到體會到其他各國間不同思想方法和三觀的差異,這樣我們可以做到公正客觀的待遇,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異,實現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三,它可以推動關聯國與國間的和平合作和互利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比如,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歷史,和今天存在的文化融合與共存。
(2)多元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問題與挑戰。第一,很難傳播和交流脆弱的文化。因受到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影響,其中有部分較弱的文化在跨國溝通過程中間也可能會有更加嚴重的感染。文化傳播和溝通交流因此出現困難。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各國的力量在跨文化交際領域中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來越弱,這樣一來發展文化的不平衡性就越顯突出。第二,文化理解上的差異容易導致沖突。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各個國家或各國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很難被用完,在溝通不順暢的情況下,沖突是由于理解方式的不同而產生的。在此之外,部分文明中還有著不一樣的對立,容易導致沖突的再次發生。多元文化交流過程中分歧或許能引起思想認識的矛盾和深層的排斥情況。因多元文化交流很難消耗掉國家或一個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溝通不順暢的情況下,由于認知了解的方法的不一樣,從而便能發生沖突。此外,一些文明之間在客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對立,容易導致沖突的再次發生。
(1)從多元視角面對文化差異與共生。“一帶一路”的倡議發展沿襲了古絲綢之路,它既是商業發展的道路,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更向前一步升華“同質性”,使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文明成果在整個地區的發展中得到傳承和推動,文化內涵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2)秉持文化互鑒、和諧包容理念尋求文化合作。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早已變成國際化時代主題。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不僅有助于他們相互學習、相互補充,而且也構成了文化交流的障礙。
(3)倡導多元、包容的同時堅持文化自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報告提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建議,完整的涵蓋了我國在新局面下較高的思想認識和信心,這表明,黨和全社會對文化地位和影響有著更深遠的認識。在當下,世界各國用提高文化軟實力當做提高國家核心競爭能力的權威手段。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主導,它憑借自身的優勢,試圖以一種微妙的方式提升文化霸權,摧毀和侵蝕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個性甚至文化自治。當下的經濟時代,和其他國家交流中,孤注一擲的文化觀念是行不通的,崇洋媚外、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一帶一路”背景下多元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僅要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還要保持清醒的文化意識,對民族文化的價值有較強的認知感并贊同。有意識地認識、理解和解讀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應該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相聯系,尊重和吸收先進思想,與全球多元文化主義相適應,自覺地堅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實現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意識,提高文化自主性,實現多元文化的新融合與建設。在“一帶一路”乃至世界舞臺上,弘揚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具有獨特的東方智慧和特色。
與異質文化的碰撞和摩擦是“一帶一路”在實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對于遇到的異質文化,不應盲目排斥,而是要積極取其精華,從中領悟“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化和中華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并發揚這些共同點,以保障“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如:佛教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同樣在東亞、南亞、東南亞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著源遠流長的佛教信仰傳統。此外,佛教與古代絲綢之路的建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為我們文化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之間的交流架設了溝通的橋梁,運用好佛教文化這一共通語言能夠極大地拉近這些佛教信仰國和我國之間在情感上的距離。因此,在我國“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和傳播過程中,可以用“佛教文化”作為關鍵因素,加大佛教文化的宣傳力度、加強國內外各佛教國家和組織的溝通和交流,從中找出“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交流過程中的完美突破口,進而增加與各國人民的情感和情誼。
本著“在自我發展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相互促進發展”這一初衷,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的發展舉措,這一舉措不單是促進我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更使得“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個國家和地區能夠迅速地提高了自己國家的國民經濟水平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同時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由此,作為“一帶一路”的倡導者和發起者,中國能夠通過“一帶一路”對沿線經濟起步較晚或者比較落后的國家予以經濟上的支持和援助,如有必要還可以提供物質上的援助,幫助他們進行自身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使這些參與國家能夠真正獲得“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實質性益處,進而踴躍參與到“一帶一路”發展中來。
如蒙內鐵路項目,中國投資、中國企業采用中國標準承建,在肯尼亞于2014年9月開工,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車蒙巴薩—內羅畢鐵路,既成為肯尼亞獨立以來的最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又成為肯尼亞2030年國家發展愿景“旗艦工程”;既增加了當地人收入,又為他們培養人才;既為沿線修路、打井、建水塘,解決當地人的交通、吃水、貧困問題,還給沿途建立了學校解決教育問題。通過一個硬實力項目,多方面拓展了我國文化軟實力,受到肯尼亞人民由衷的歡迎。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中國文化的國外宣傳,不僅要考慮宏觀層面,還要在實際和操作上執行恰當的操作和科學的安排。
第一,完善中國產業文化的監督指導機制,通過制度規范文化市場的時序,引導文化企業樹立積極、嚴謹、有文化的產品追求,增強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確保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為了實現文化產業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對文化產品知識產權侵權的明確、詳細規定,為文化產品出口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據。第二,加快制定有益于文化出口的國家政策。例如,制定相關的出口政策,加大對文化出口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或者制定相關優惠的政策,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文化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創造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創新模式,或沿著“一帶一路”建設文化產業合作基地,打造優質的文化交流互動平臺。第三,加強文化人才教育和培養。在這方面可以增強我國高校與文化企業的合作,有組織、有計劃地在高校開設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教育課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統手工藝傳承等。文化產業優秀人才的培養對“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第四,應根據形勢的變化,建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輿論引導機制。在這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通過網絡的力量傳播我們的文化理論和產品,擴大文化的影響,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總之,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建設一條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合作共贏的道路,建設一條共同文明的道路。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我國正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一帶一路”的重要建設基礎是文化交流,通過人文溝通,可以有效增加我國與其他國人民的情感交流與溝通,從而贏得更多的價值認同與幫助,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吸引更多國家的參與和支持,將使中國與各國人民一起力爭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