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虹
小額貸款一般指向分散的群體、個體經營者以及微小企業提供的一種額度較小的貸款服務。在國內,該類貸款行為也有另一種稱謂,“小額信貸”。本文從小額貸款貸前、貸中、貸后流程環節入手,探討小額貸款在業務環節風險控制的重點。
貸前調查是信用風險防范的第一道關口,也堪稱最重要的關卡,如果失守,極易造成信息不對稱,甚至產生誤導的作用,致使后面的貸中、貸后環節防守難度會加大,從某種程度上講,它能影響著一筆貸款的最終走向。筆者認為,有鑒于小額貸款的產品特性,應重點突出對行業分析、個人信用以及財務狀況的調查分析:
1.行業狀況調查分析。對客戶的行業調查分析,是貸前調查重要的一環。上至國家的產業政策、經濟周期、市場結構,下至行業發展趨勢、上下游的供需情況、價格與產量變動情況、產品的互補品和替代品等因素,均會對行業的景氣度產生重大影響。一旦行業進入低迷或衰退期,行業內的大量企業將面臨供需失衡、競爭加劇、銷售狀況不佳,乃至破產風險。若金融機構的客戶大量集中于這些行業,將出現大面積的客戶逾期情況,甚至壞賬問題,前幾年的鋼材貿易風險就是鮮活的例子。毋庸置疑,在開展貸前調查時,金融機構需要對客戶所處行業的運行情況進行評估,要了解行業平均的毛利率和凈利率,行業內不同客戶的利潤差異,還要分析經營的季節性,獲得收入的主要時段等,為授信提供第一手決策材料。
2.個人信用調查分析。小額貸款客戶的風險特征告訴我們,個人信用好壞對于金融機構判斷小額貸款風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小額貸款的客戶融資金額小而群體分散,從經濟性及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金融機構對其進行的信用評級方法有別于一般的企業信用評級,具體真實的財務狀況往往無法全面觸及;從而,金融機構往往處于信息弱勢,而小額貸款客戶處于信息優勢,金融機構對于小額貸款客戶的把控力度要小于對企業客戶。一般情況下,金融機構對小額貸款客戶的信用評級主要依賴于其的個人品質、經濟狀況、家庭環境、職業道德、資信狀況、過往消費行為等方面的考察。因此,金融機構在開展貸前調查時,應該加強對小額貸款客戶個人信用的調查分析,客觀、公正地對個人信用信息及經營管理水平進行評價,以盡可能的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正確評估個人信用風險。
3.財務狀況調查分析。對借款人財務狀況的調查分析,是貸前調查工作的關鍵,它關系到借款人所經營的企業或產品是否可持續經營和發展,以及是否具備足夠的還貸能力等。對于小額貸款客戶而言,由于其經營規模所限,其歷史財務數據可獲得性與報表的規范程度往往不及中大型企業,甚至是財務報表的缺失,此時,還原客戶的資產負債狀況與收入成本情況就顯得尤為重要。微小規模的客戶企業,由于其資產負債結構相對較簡單,應收應付賬款等往來款項、固定資產、實收資本的核實工作難度較小,加之基于經營成果與資產負債表的關系,建議更多關注損益表以驗證其生產經營能力。即,一方面看其實際控制的資產能否支撐目前的產能和收入;另外一方面看其有否存在過度負債的情況,從而事實上削弱了經營收入對銷售成本的支撐與還本付息的能力。對于生產型的小額貸款客戶,建議重點關注資產周轉率,看其資產參與生產銷售的狀況,是否可以不斷支撐其銷售收入;同時關注其債務狀況、往來款項的回款與付款進度,從而推算其資金缺口,看其內外部融資能否支持銷售成本。對于商貿流通型的小額貸款客戶,建議重點關注其資金的周轉速度、流動性缺口、銷售費用與流通費用的占比,以及毛利率變動與銷售相關性等因素。
1.建立個人資信狀況數據庫。目前,金融機構對借款人主體資格的審查主要從申請人在人民銀行個人征信報告入手,以及相關的身份證復印件及營業執照(如為商戶)等證明文件,然后從調查報告上獲取申請人的資信狀況。雖然,金融機構的業務操作規程要求信貸員應通過第三方側面了解客戶的誠信狀況、生活背景等,并進行交叉驗證,但是沒有明確要求形成專門的報告移交審查崗,致使審查人員對申請人的資信狀況僅能從調查報告上獲知。如調查人員對此方面沒進行記錄或疏于記錄,審查人員以至審批人員能獲取這方面的信息就相當有限了。由于對申請人員誠信的判斷是小額貸款業務中很重要的一環,留下對其社會信譽、道德品行方面的記錄,是其資信狀況有力的佐證之一,有利于審查崗以至審貸會做出更好的專業判斷,因此對于調查報告中資信狀況應嚴格要求,對借款人的資信狀況形成專門報告。同時為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人工效能,在內部應專門建立個人資信狀況數據庫,主要對金融機構的相關客戶資信狀況進行記錄。
2.交叉驗證。加強對借款人及其親人的人品調查和周邊人員調查交叉驗證,強化信用風險防范。除了與信貸員溝通外,還與借款人、保證人與有關人員電話溝通,特別是居委會、村委會、承租戶等,交叉驗證客戶資料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將人品差的客戶列入黑名單,當黑名單客戶事后再申請貸款或特意到其它網點申請貸款時,通過信息共享(“個人資信狀況數據庫”),能及時發現并拒絕其貸款申請,有效減少調查勞動力的支出。
3.建立崗位輪換制度。在加強信貸相關崗位人員配備的基礎上,對于前中臺人員對其他環節互相缺乏了解和溝通的現狀,建立崗位輪換制度:可以抽調信貸員到貸款審查崗位,貸款審查人員也可以進行短期的信貸工作,并定期輪換,有利于鍛煉人才,加強對于貸款各個環節的了解,并通過定期的專業培訓,提高整體信貸隊伍的素質。
4.建立行業信息庫。加強當地各行業經營發展的信息收集,建立“行業基本信息分析庫”,對于各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特別是本地的各類微型企業,客戶主要涉及的行業,要有專人進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并建立統一完善的信息庫;在生產經營、行業信息及國家宏觀政策出現重大變化和影響時要及時進行公告,提醒相關審查人員,為信貸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實行定期學習及培訓制度。
1.強化貸后監測。放款后,要關注客戶生產經營活動是否如期按量進行,其融資用途是否與合同約定用途相符,分析融資資金流向合理性,融資額度與實際運營資金需求的匹配性、還款來源充足性等財務狀況進行評估分析。若客戶生產經營或家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可能會影響其還款能力時,要做好催收工作及原因分析,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緩解逾期風險。
2.加強業務檢查。建議信貸檢查部門每季進行檢查,檢查的內容主要為:業務發展情況、目標完成情況、遵守規章制度情況、客戶抽查、以及計算機系統運用等;另外,通過非現場檢查,充分利用小額信貸業務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與風險監控,進行業務檢查和監控,查看區域業務的發展詳細情況,查看客戶信息錄入的完備情況,并對客戶進行抽查核實,使系統在業務分析、風險監控等方面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