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慧娜 彭立平(通訊作者)
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國家乃至萬千家庭關心的大事,同樣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當前,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截至 2018 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了 800 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了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是嚴峻。近幾年,隨著“互聯網+”信息網絡的逐步覆蓋,大大助推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對于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而言,這既是機遇,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面對機遇和挑戰,創新、助推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究和論述。
“互聯網”[1]是一種新形式的自我發展,是互聯網思維的新成果,它推動了經濟模式的演變,促進了經濟實體的發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從字面上來說,“互聯網”等同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互相取長補短,但不是兩者之和。正確認識應該是“互聯網+”是借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的幫助,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廣度和深度相結合,共同探索經濟發展的新領域。它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重視互聯網技術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優化資源配置,整合信息媒體,將互聯網廣泛融入經濟社會創新的各個領域。
“互聯網+”把就業、創業的概念從集體勞作生產演變為個體就業,其創業空間和就業空間是無法比擬的。而那些貼近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的行業,將通過互聯網集聚成新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無論是在鄉村或者城市,足不出戶,僅僅依靠一臺電腦就能實現就業創業。并且網絡的開放性和低成本是其在社會上受到廣泛追捧的最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見,“互聯網 +”創業將逐漸成為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首要選擇。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習以為常的“衣、食、住、用、行、樂、購”方式都受其影響。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滴滴出租車”“共享自行車”“淘寶”“美團”“餓了么”等軟件,這些都是“互聯網+”改變人們生活、擴大就業創業機會的成功代表。它們的廣泛應用不僅促進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在互聯網時代下創業,為民族地區高校畢業大學生提供了就業創業的新思想、新創意。在畢業生實際求職過程中,特別是帶有肢體等先天殘疾以及女學生的畢業求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各種應聘困難。隨著“互聯網+”這一理念的出現,為以上困難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就業新契機,“互聯網+”新網絡創新思維的出現,打破了民族地區高校先前由于地域、交通、資源匱乏等瓶頸,除此之外,不同用戶之間在網絡上發布信息與接受信息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地方性民族高校大學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就不會受到身份、時間、地域等的限制,從而地方性民族高校大學生可以在平等的環境下進行就業創業。因此很多在校大學生主攻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技術、數據統計分析、軟件管理等IT熱門職業相關的專業課。不難發現,發展迅猛的“互聯網+”給予擅長網絡信息技術的優秀畢業生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自主創業事業的發展。
“互聯網+ ”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正一步一步地推動著經濟和社會的變革。政府各部門、全國大小企業著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對產業、市場、人才和區位的發展都有積極影響。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市場的發展潮流,從而進入新的網絡平臺就業創業。為了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一些傳統企業正努力探究具有自身特點且符合大眾消費的“互聯網+”新模式。比如:在“互聯網 + 農業”模式下,民族地區大學生利用地方特色通過朋友圈賣產品。以吉首大學為例,很多同學就在朋友圈中賣起了湘西的特產(紅心獼猴桃,腌制臘肉,黃金茶,自釀的蜂蜜等等),據說如收入十分可觀,月達兩三千元,這對于大學生來說可以基本解決自身的生活費。在“互聯網 + 教育”模式下,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可以把一些教育信息制作成視頻和課件,在線輔導孩子各科學業,解決家長為孩子請家教的問題,還可以整合優秀的線下資源,由于通過網絡不需要考慮地域限制、信息傳播廣度與成本等問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用途的最大化。在“互聯網 +醫療”模式下,病人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掛號,買藥,這樣解決了求醫排號時間長的問題。通過以上的實例,我們知道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在探索時,應尋求最佳的切合點來創業就業。
眾所周知,我國在很早以前就有高達6.3 億的上網用戶,在全球位于首位。2015 年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大約 749 萬達到了歷年的最大值。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民族地區高校如何通過“互聯網 +”助推廣大的畢業生就業創業,將是一項長期性與迫切性共存的重要工作。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民族地區高校相比于一般地區的高校,自身資源短缺、條件有限的現狀,有關創業指導的教育尚徘徊在起步階段,所以民族地區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仍有很多無法與時代發展特點相適應,以及與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的未來就業創業發展需要不匹配的地方:第一,缺乏對就業創業工作的正確認識,仍然采用過去陳舊的創業就業指導模式,忽略將理論和實踐相互融合起來的作用,因而影響到了實際工作效果。第二,在創業就業課程的安排方面不盡合理,往往將理論作為重點,不利于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提高。第三,民族地區高校創業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有待提升,不能夠為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提供貼切社會實際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往往將形式化教育作為重點,進而影響到民族地區大學生正確就業創業觀念的形成。
當今時代是一個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社會新常態下推動民族地區高校就業創業工作的發展就必須要注意“互聯網 +”網絡的風云變化,并切實意識到下幾點:第一,很多創業者只是對成功的店商經驗進行簡單復制,沒有體現其創新的網絡運營特點,這樣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會很容易淘汰。第二,很多大學生在互聯網上創業就業盲目跟風,雖然開發的是自己的項目,卻缺乏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項目沒有創新點。不能及早發展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分析出在市場中所占份額,往往會死得更快,而具備了核心競爭力則成長迅速。
通過以上的分析與討論,我們知道機遇顯然大于挑戰。所以作為地方性民族高校畢業生中的一員,我們更應該把握機會,充分利用一切資源提升自我的創業就業能力。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思考:
政府應加強“互聯網+”創業就業制度法規的建立健全,通過這些條文規范的約束力,使得相關管理機構和社會企業團體等為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提供便利條件和政策支持。比如:增加政府扶持和資助力度,放寬民族地區大學生創業的限制條件,給予優惠政策和各種服務措施,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加大就業創業宣傳工作力度,利用網絡、廣播、電視、多媒體等各種平臺,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宣傳服務。同時,搭建求職網、開發學習APP和開展跟蹤扶持服務等措施,組織GYB、SYB創業培訓,盡最大的限度為地方性民族大學生創造條件,去鼓勵他們進行創新創業。
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合理利用周邊有利條件。在教學實踐中,安排學生去企業見習或者實習,進行實踐、接受培訓,借助這種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交互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應用的能力。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企業需要的人才應該是綜合素質較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全面型人才。基于這一現實需求,民族地區高校也應做出有關人才培養的相應調整。地方性民族高校在培訓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時,同時將企業當成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通過了解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模式,加深學生對自身職業選擇和創業思路的認識,高舉發展創新創業的民族特色旗幟。
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發展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有著直接關系。而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事業需要有計劃地進行。民族地區高校應該在轉變學生就業觀念的基礎上,改革人才培養方式,發展就業導向型、創業入門型教育模式,積極探索符合社會需要的多元化教學課堂。通過教師的悉心教導和學生的自主發揮,提升畢業生的創新能力,開發畢業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全面高質的優秀學生。在學生的專業課培養方面,加重培訓、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實地操練,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經驗,對自己也有更清晰的認識。民族地區高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舉辦創新創業比賽,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比賽;鼓勵學生利用學校的資源,自主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利用榜樣示范作用,開展創新創業講座等等。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高校就業創業工作的創新改革已經迫在眉睫,需要借助“互聯網 +”的大趨勢,將“互聯網 +”和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雙創”相互融合,有利于地方性民族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開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打破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