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栩末 平紫萱 朱新燕
“90后”大學生,他們是隨著網絡時代崛起、發展而成長的一代,社交網絡促進了互聯網人際信任的發展,同時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信任也面臨重重考驗。
研究的“90后”大學生全部生于1995年之后,年齡大都介于18-21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大學生離開了父母家人朝夕相處的陪伴,進入大學校園,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齡人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他們知道必須讓自己盡快適應大學的宿舍生活,融入陌生的班集體。但是剛步入大學的他們普遍缺乏社交技能,人格尚未完全成熟,并不善于處理社交問題,也不易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隨之而來的孤獨感便會使大學生在社交平臺上尋求情感的宣泄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心中的孤獨與煩悶。
據調查,64%大學生更愿意在社交平臺上聊天交友,分享生活。相比較現實中面對面的交往,網絡平臺提供的虛擬社交媒介給交流雙方更多的空間,使人際關系之間增加了一定的彈性,避免了未經思索、脫口而出的誤會與傷害。它更能夠使在現實中逃避人際關系問題的大學生更積極地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宣泄情感。
人本身是社會性動物,天生具有與他人交往、生活的本能,每個人都依靠社交而生存。在“90后”大學生群體上更能夠體現對社交的渴望與熱情,他們懷揣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積極探索身邊的新鮮事物,不怯于認識新朋友,反而更加主動去挑戰,開闊眼界,充實自己的社交生活。他們善于運用身邊的資源開拓人脈,比如通過網絡結識更多志趣相同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際關系網。
在過去網絡尚未普及的環境里,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橋梁主要靠熟人搭建,受限于地域和生活環境的大小。如今,身處網絡全覆蓋的社會中,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首先,信任依附于網絡社交中縱橫交錯的關系,而立體起來的一種虛擬空間。在這個空間里,用戶能夠平等、放松的交流與分享。其次,網絡信任活躍在具有保鮮狀態的社交平臺上,如果脫離了網絡,會在一定程度上變質受損。最后,維系網絡人際關系的信任更注重心理上的相通,依此來構建龐大的網民體系。所以說信任與網絡空間的融合是互聯網時代下產生的新的空間維度,面臨的全新挑戰。
網絡信任的主體來源廣泛,用戶只需注冊一個ID即可擁有登陸社交平臺的虛擬身份,進行網絡上的社交,簡化了現實中一步步的交友過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借助互聯網,人們擴大了交友范圍,不再局限于地域的距離和時間傳播的長短,使人與人的交往更加開放和自由。網絡上社交平臺的多樣性也促進網絡信任的發展,如今社交不止于聊天,還可以分享生活動態、一起購物拼單、學習各種技能等,平臺上的互動加深了雙方的信任程度。因此,平臺的開放與用戶的傳播使網絡信任更加廣泛地流動在網絡的脈絡里。
人們在網絡上的溝通,只能依靠讀取屏幕上的文字和表情揣測對方試圖表達的含義,信息傳遞的片面性直接導致了網絡信任的脆弱性。
線下的人際交往方式往往會綜合當前對方傳達的各種信息,思慮之后再進行答復交流。現實中的信任體現了個人的形象價值,受到多方面的約束,面臨的信任風險更小一些。相反,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由于無法獲取對方直觀的信息,信任很難穩固地搭建在雙方關系之上。同時,網絡自身所具有的虛擬性也不可能滿足現實生活中交際的需要。因此,互聯網上的信任易被各種不可抗因素所左右、改變,這種信任關系顯得尤為脆弱。
“殺熟”指的是欺騙熟人的行為。大學生的交友圈相較于步入社會的人來說是比較單純簡單,在家人和老師的保護下,很少經歷類似的事情。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不法分子會將自己偽裝成友好大方、樂于幫助的大學生,慢慢靠近大學生的朋友圈。通過花樣繁多的微商、校園貸等方式迷惑大學生掉入陷阱之中,一旦大學生醒悟過來,他們早已銷毀自己的身份,不見蹤影。由此可見,殺熟現象在網絡平臺上極具隱蔽性,網絡信任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很大的風險,危害了網絡安全社區的構建。
從眾是指個體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不知不覺的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網絡上流言四起,真假難辨。大學生由于閱歷較少,對網絡上的言行判斷能力不足夠,容易被網絡上的觀點話題左右,盲目信任無根據的文字。并對它們進行轉發、評論,使得許多大學生追隨網絡上不良風氣,擴大虛假信息影響范圍。有些大學生一度迎合網絡語言,為了流行而流行,不去思考這樣做是否有意義。這些看似沒什么危害的跟風行為實則打破了網絡社交互動的和諧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混亂了網絡上學生用戶的價值觀取向。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人加入到互聯網,有些人視網絡社交平臺為消極情緒的宣泄口,肆意辱罵、造謠。近現年來,網絡平臺上逐漸出現了一個令人唾棄的群體,被稱為“鍵盤俠”,更嚴重的則引起了網絡暴力,對網絡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互聯網上暴力的危害具體有以下表現:有網友曾受網絡暴力的危害,甚至因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網友被人肉信息并以此威脅,生活受到極大的困擾,這顯然是“吃人”的網絡。網絡是公共空間,在網絡上所有人都應該遵守法律法規,肩負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制止網絡暴力行為。
網絡詐騙隱藏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網絡上的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是不法分子瞄準的對象。據調查,電信網絡案件同比上升37%,其中網絡詐騙占比高達72%,網絡詐騙形勢十分嚴峻。當前網絡手段多變,呈跨境化、多樣化的形勢發展。
調查報告上顯示,占比90%的受詐騙人群有防范網絡詐騙的意識,只有占比10%的受騙網民沒有相關提防意識。在他們回憶詐騙事發當時,50%的人猶疑過,30%受害群體察覺到不妥當的地方。從中可以看出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對網絡用戶具有很強的迷惑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互聯網環境監管與社會信任制度建設需要一同努力。首先,治理網絡平臺不規范的現象,營造健康的網絡信任新生態。其次從思想上重視網民的文明素質自我約束,從源頭遏制虛假信息的傳播。最后實施以下舉措:一是宣傳網絡信任的重要性,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讓互聯網環境捏造、傳播虛假信息的事件公之于眾,網絡平臺及時過濾不良信息。三是強化網絡安全管理機構職能,完善互聯網安全工作體制機制,使網絡信任有法律保障。
當代青年在互聯網環境中應具有辨別是非的慧眼和頭腦,清醒地判斷網絡平臺上出現的各種誘餌和謠言,避免陷入詐騙分子的圈套。在聊天交友時,必須把握慎重原則,不可輕易相信他人。在瀏覽網頁時,盡量選擇合法網站,不隨意散布個人信息。正確使用互聯網技術,不隨意攻擊各類網站。在校園里積極動員大學生學習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營造安全的網絡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