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志勇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創新不斷深入,金融抑制的不斷解除,經濟金融化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導動力趨勢。從宏觀層面來看,經濟金融化是指經濟發展的重心從生產領域逐步轉移到金融領域,這一行為極大地改變了市場的運行方式和人們的生活形態。從微觀角度講,經濟金融化使得企業逐步調整資本運作方式,通過將資產更多的運用于投資領域來獲取增值利潤,而非依賴傳統產業獲取的經營利潤,即“企業金融化”。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實體企業投資回報率低,實體經濟生存環境不容樂觀。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傳統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為獲取生存利潤,實體經濟開始大量涉足金融領域,已經開始表現出明顯的金融化傾向。目前許多實體企業,偏離主營業務,片面追求金融利潤,逐步造成了實體產業過度金融化問題。改變實體經濟生存環境,防范實體經濟金融化風險,破除過度金融化困局,合理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企業,已成為當前我國深化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時代議題。
經濟金融化起源于美國,由于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導致許多企業產生了獲利能力危機,是促使經濟金融化產生的根源所在。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特別是非金融實體企業是經濟生活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經濟金融化的影響下,許多實體企業將大部分資金用于金融化投資活動。以美國為例,美國的第一、第二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例逐年降低,在2014年美國的債務規模已達到18.0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GDP。
對我國而言,自20世紀90年代,受資本管制的放松以及國際經濟金融化潮流的影響,加之貨幣政策的寬松與金融市場的逐步繁榮,實體經濟紛紛涉足金融資本市場。同時由于我國的現實情況,金融受到嚴格監管,金融行業存在壟斷與競爭不充分問題,而且政府往往承擔了金融部門的風險,加上行業自身的高風險、高回報與杠桿收益特性,金融業與非金融實體企業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與實體經濟相反的是,金融行業利潤不斷逐年穩步增長。在金融業高盈利的誘惑下,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飽和、疲軟以及非金融實體企業利潤的逐年持續下降,同時在資本逐利本質的驅動下,我國非金融實體企業開始大量的進行金融投資。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行業利潤大幅下降、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明顯。同時,實體企業又面臨著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實體經濟大量涉足金融領域,非金融實體企業資產負債表中金融資產所占比重日益上升。金融領域的高盈利吸引了大量實業資本的進入,然而短期的過度金融繁榮最終可能阻礙經濟的長期增長。眾多統計數據與研究案例表明,我國某些非金融實體企業已經開始表現出明顯的金融化傾向,并且有過度金融化趨勢。
過度金融化引發了所有實體企業對投資金融會帶來高利潤的錯覺,使得許多實體企業無心經營實業,加劇了社會盲目辦金融的行為。實體企業金融化過度,擠占了大量用于研發創新的資金,偏離企業戰略,盲目金融化,必然帶來相關的金融風險。當前,我國必須警惕實體企業過度金融化問題。因為過度金融化使得許多實體企業偏離主營業務,片面追求金融利潤,過分地偏重和擴大金融板塊的經營比重,逐步造成了實體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從而且影響實體企業的長期發展。
目前,企業過度金融化趨勢已開始出現,過度金融化助長實體經濟的畸形化。一方面表現為各類企業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泛金融的現象,許多新金融、類金融等機構不斷出現,非金融實體企業金融投資行為已出現過度的投機化,非金融企業過度泛金融現象堪憂。另一方面,部分金融企業在運營模式上存在體內循環、高杠桿、高覆蓋等傾向,使得金融業資金錯位、錯配,失去了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原有的固有利益聯系。此外,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背景下,金融投資和實體投資關系出現兩極分化,也給非金融實體企業的發展形成了較大的負面效應,同時,過度金融化也帶來了商業文化的扭曲和社會道德的缺失。
從我國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市場波動的情況來看,要防控過度金融化風險。目前我國實體企業正處于結構性轉型調整期,金融杠桿比率偏高、系統性風險也持續增大,如何振興實體企業經濟,防范實體企業過度金融化風險,已成為黨和人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金融危機后德國的表現是很好的例證,只有提高實體經濟的地位,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才能有效化解風險。目前企業金融化模式的發展趨向主要是“產融結合”模式,大量的資本先后進入金融領域,由于我國的金融體系還不完善,企業資本的進入確實會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但過度金融化會嚴重打擊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給實體經濟帶來嚴重的危害。當前應重點改變實體經濟生存環境,防范實體企業過度金融化風險。
金融要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為本,堅持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金融始終支持實體經濟,這是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把握金融服務的本質,全面提升金融服務能力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要重點解決非金融企業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非金融企業與金融企業經濟失衡等問題。發展好實體經濟,需要回歸金融服務實體本源。實體產業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矛盾,主要是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需要突破解決。振興實體經濟、要提高金融服務能力,強化對金融機構的政策和引導,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的支持,提升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效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實體企業的營商環境,有效降低實體企業運營成本,改變實體經濟生存環境。進行金融體制的創新,進一步改革完善金融服務、實體企業普惠性的減稅降費等措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為破除過度金融化困局奠定堅實經濟基礎。同時,加大對企業研發、生產等實體經濟的投入,促進實體產業結構優化和產能效率的提升。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必須推進實體企業高質量發展,通過研發技術創新,提升實體經濟價值。關鍵是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技術、提升質量、控制產能過剩,堅持創新驅動,加大金融教育普及力度,弘揚實業家精神,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我國實體經濟轉型成功,資金才能“脫虛入實”,過度金融化也將消退。
有效改善金融供給,適當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并提高其業務比重,要破除無效的供給,把有限的金融信貸資源從產能過剩行業、僵尸企業逐步減少甚至退出。有效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要消除資金空轉通道,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金融資產的配置效率。優化銀行信貸結構,加強貸后管理,防范資金錯配風險。找準金融服務重點,提供精準金融服務,以金融改革助力鄉村振興,金融創新推進精準扶貧,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改善實體企業融資通路,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降低融資成本。加大中小實體企業的融資擔保力度,加快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運作,重點支持符合產業政策、技術先進、市場化程度高的實體企業。加快科創板的注冊制落地、推進創業板、中小板的制度創新,激活新三板與區域股權交易市場企業掛牌交易。推進小微企業創新稅銀合作模式 ,深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改變實體經濟生存環境,破除過度金融化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