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銀秋
近年來,二代支付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發展日趨成熟,我國支付系統在服務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支付系統的法律基礎、風險防范等問題備受關注,本文分析破產法有關規則對支付系統結算最終性的影響,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支付系統風險管理提出參考建議。
最終性指最終的和不可撤銷的。支付系統結算最終性,指的是在支付系統中完成的結算具有最終性,在廣義上還表示支付交易在法律權利義務關系中的“結束”。結算最終性是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包括付方最終性、收方最終性和代理最終性,選擇何種結算最終性取決于支付系統的制度辦法。
根據支付結算體系委員會(CPSS)和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制定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以下簡稱FMI,指重要支付系統、中央證券存管、證券結算系統、中央對手和交易數據庫)的規則和程序應該明確地定義結算具有最終性的時點,其后未結算的支付、轉賬指令或其他債務均不得被參與者撤銷。最終結算要求FMI或其參與者根據相關合約條款,對資產和金融工具的轉讓或債務的清償是不可撤銷的、無條件的。
對于支付系統來說,確認結算最終性的時點具有相當重要的法律意義,是劃分權利義務和風險負擔的重要時點。為了明確系統中關鍵金融風險轉移的時點(包括交易不可撤銷的時點),FMI應具備清晰的法律基礎來界定FMI中結算最終性的發生時點,并應當考慮參與者破產時應采取的措施,關鍵的問題在于破產參與者的交易具有最終性還是能被清算機構和有關管理部門視為無效或可廢止。
為確保債權人公平受償,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破產法建立了“解退”“零點法則”等規定,“解退”指的是破產機構可以對低估價值的交易、不公正的優先償付交易以及惡化信用的交易實行退回,而且還可以依法追溯到特定時間前的類似交易,允許“解退”意味著支付系統完成的結算是有條件的。零點法則指的是破產機構在宣布破產之日(含午夜后)進行的交易,通過法律的執行自動無效。通常,破產公告由法院在工作日的某個時點對外發布,破產機構被法院宣告破產時,“零點法則”所產生的后果是當日凌晨至宣告之時這段時間內的所有交易都是無效交易。這意味著破產機構從午夜到法院裁定宣布之前進行的支付都會受到影響。由于各種可能的原因,支付系統直接參與者可能破產,“解退”“零點法則”等規定對結算周期內已完成結算的支付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后果,破壞支付指令的不可撤銷性,導致支付系統其他直接參與者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甚至系統性風險。
目前,我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存在前文所述的“解退”“零點法則”等相關規定,如《破產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特定行為,如無償轉讓財產的、以明顯不合理的幾個進行交易的、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放棄債權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破產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6個月內,債務人有《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收益的除外。又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應當立即通知債務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停止清償債務。債務人正常生產經營所必須償付的,在清算組成立前應當經人民法院審查批準。債務人收到人民法院關于停止清償債務的通知后,仍然對部分債權人清償債務或者有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五條第一款所列行為者,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無效,追回該項財產。” 由于我國沒有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專門的破產法律,因此銀行業金融機構如果出現破產情形,仍適用《破產法》的基本規定。
雖然《大額支付系統業務處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發起行和特許參與者發起的支付業務需要撤銷的,國家處理中心未清算資金的,立即辦理撤銷;已清算資金的,不能撤銷”。這意味著,資金支付一旦完成清算則不可撤銷或逆轉。但由于《大額支付系統業務處理辦法》屬于人民銀行辦公廳頒布的規范性文件,目前我國仍缺少對支付系統結算最終性的法律確認。由于相關的法律位階過低,一旦發生極端情況,前文所述的《破產法》相關條款會直接沖擊支付系統的結算最終性,引發其他參與者的流動性風險乃至系統性風險。
從國際經驗看,發達國家在支付系統管理方面有明確的高層次的法律和法規,并針對系統結算最終性作出了制度安排。
為了確保結算最終性,1999年,英國頒布《金融市場和破產(結算最終性)條例》(SF 1999/2979),保護由金融服務管理局或英國央行指定的結算系統,旨在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破產程序對參與者所造成的破壞,從而降低參與支付和資金結算系統相關的風險。具體內容為:一是結算系統優先于破產程序。資金支付命令一旦產生,參與者或任何其他方不得撤銷支付指令。二是支付指令、結算系統的違約安排、與結算系統相關的抵押擔保、與中央銀行的職能有關的擔保抵押合同與破產、清盤、扣押或受保護信托契約資產分配在法律上的規定不一致時,不得被視為無效。三是財產放棄的權力及法院授予解除契約的權力不適用于資金支付指令和實現抵押擔保的合同。四是資金支付在法院向系統參與者作出破產、扣押、行政管理或清盤令的命令,或參與者已通過債權人的自動清盤決議的同一天進行,結算代理人、中央交易對手或結算所可以證明參與者進行支付指令時不知情上述通知,參與者授予的信托契約受法律保護。
1998年5月19日,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頒布《關于支付和資金結算系統終結性指令》(指令98/26 / EC)。該條款是貨幣和證券支付結算以及金融抵押安排的統一法律制度,協調財產和破產法存在異議的問題,確保執行多個結算和支付系統的情況下應用統一規則。指令旨在降低支付及證券結算相關的系統性風險,促進共同體跨境付款和資金結算安排的有效運作,加強內部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動。具體內容為:一是廢除“零點法則”,破產聲明在宣告發布起始之日起不對系統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產生追溯作用,不影響其他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二是破產程序前生效的資金支付指令和凈額結算即使在參與者破產的情況下,仍按合同執行、不可撤銷,不受破產程序影響。三是進入清盤程序或重組措施后且在破產指令宣布之日前(含午夜交易)發生的資金支付,有足夠證據證明結算代理人或清算所不知情的情況下,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對第三方具有約束力。破產程序不得阻止系統參與者利用可用資金履行在破產程序開始當天發生的資金支付義務。
1989年,美國針對商業性電子資金轉移頒布了《統一商法典》(U.C.C.),法典第4A編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調整大額電子資金劃撥的法律,對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貸記劃撥示范法》的起草產生重要影響。具體內容為:一是資金劃撥由受益人銀行接受為發端人支付命令的受益人利益的支付命令而完成,這采取的是受益人銀行決定接受貸記劃撥時間規則,即“接收人終結規則”。二是一旦受益人銀行接受發起行對受益人的付款指令,會自動卸除發起行責任,除非發現違約或者及時拒付的情況,此時取消或者修改支付命令是無效的,由受益人銀行承擔在接受資金后向受益人支付的義務。三是付款銀行已對支票進行付款或結算后,接到付款人已破產的通知,破產程序并不阻礙支付終結的實現。但對于在對客戶提起破產程序申請前簽發的,在破產程序后才作付款提示的支票,現行美國破產法第542(c)規定,對沒有得到破產程序開始的實際通知或并不知情的銀行,如系善意付款,該付款視為在破產申請之前完成。
表1 系統結算最終性國際經驗
目前,我國支付系統管理缺少統一完整的法律安排,主要通過人民銀行頒布各種規范性文件明確業務管理、業務處理、運行管理等要求,不完整且法律效力層次不高。重要支付系統能否安全、高效運行,事關一國經濟金融穩定,而防范支付系統中的結算風險、運行風險、法律風險和系統性風險需要有相應的法律制度安排。建議一是明確結算最終性的時點和法律地位。根據金融基礎設施的基本原則,FMI的法律基礎(包括破產法)必須確認FMI和系統參與者之間、兩個或多個參與者之間有關交易的支付、轉賬指令或其他債務的清償都是最終的。二是不斷完善重要支付系統監管的法律基礎,提高支付系統監督管理的法律層級,在《支付結算辦法》中明確支付系統參與者的法律權責,為支付系統的監督管理和責任追究建立法律依據。三是修改、完善《破產法》的相關條款。鑒于支付系統直接參與者的特殊性,《破產法》中關于零點法則、破產交易退回等關鍵性法律條款的適用應予以排除,并規定支付系統直接參與者的相關條款,以保障支付系統的安全運行,保護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