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金融產業在我國產業體系中處于關鍵地位,金融產業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影響著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益和質量,金融產業發展滯后對整個經濟體系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推進金融開放有助于金融提高效率和質量,健全完善金融發展制度體系,增強金融產業國際競爭力,金融開放是新時代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加快金融開放步伐,繼開通滬港通、深港通、人民幣加入SDR、對外放寬金融準入條件后,又出臺了《外商投資法》、進一步推出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等,金融開放穩步推進。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金融開放不可回避的課題,特別是新時代大背景下,我國正處于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轉變時期,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特朗普上臺后大搞貿易戰,中美貿易戰打響并持續升級,給我國金融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負面因素,考驗著我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黨的十九大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寫入報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已經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總體來看,我國金融風險穩定可控,風險主要隱藏于部分行業和局部區域。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從國家層面、行業層面、機構層面三個層面綜合施策。
金融開放與風險并未相互對立的關系,開放并不意味著風險,不開放也不意味著沒有風險。要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妥善推進金融開放進程,把握好時間窗口,國際環境穩定時加快開放進程,國際環境動蕩時放緩開放進程。金融開放要以相應的金融治理體系和能力為支撐,盲目擴大開放或者追求金融自由化都是不可取的。防范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層面高度重視,但責任壓力傳導還不到位,市縣層面對金融風險重視程度不夠,對落實中央關于金融風險防范的重大部署缺乏具體抓手,對落實工作不力的,責任追求不嚴,存在上熱中溫下冷問題。要健全完善政府考核監督體系,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納入政府考核指標體系,結合不同地方防范金融風險任務的輕重,合理設置考核指標比重,引導政府工作重心向防范金融風險轉移。建立金融風險清單管理制度,對所管轄范圍內的金融風險建立臺賬,密切監測風險變化,制定有力措施消除風險隱患。要嚴格追責制度,完善金融風險責任追究辦法,對思想不夠重視、金融風險排查化解不夠徹底的、預警不及時,甚至不顧規定要求踐踏金融風險底線的,堅決予以追責問責,倒逼地方政府責任落實。
要堅持以改革和開放的思維推進金融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化金融產品創新,提高金融產品效率,夯實金融產品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功能。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我國實體經濟處于漫長的上升波段期,金融產品創新日益豐富,滿足了實體經濟需求,但當經濟處于下滑時期實體經濟無法支撐金融產品增長時,因金融產品趨于同質化,發生金融風險的概率就會增加。要通過金融開放鼓勵國外先進金融機構投資金融業務,吸收國外金融機構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人才技術、創新產品等,以市場化競爭增強我國金融機構發展水平[1]。
要密切關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據財政部預算司新聞發布會數據,2018年地方政府債務率為76.6%,低于100%國際警戒線水平,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數計算,政府債務的負債率為37%,低于歐盟60%的警戒線,從數據水平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平穩,但由于地方設立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政府信譽為依托的融資平臺所產生的債務、擔保、抵押實質上也是地方政府債務,隱性債務率應遠高于公布數據,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必須納入嚴控范圍。要妥善處理地方政府建設資金需求和債務規模控制,認真落實“三去一降一補”要求,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政企分離改革,對準公共產品項目積極推進PPP模式,嚴格落實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制,降低政府隱性債務規模和負債率。
金融風險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目前我國金融風險主要體現在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的交叉傳染。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這“三個良性循環”。要聚焦銀行業大力開展風險資產處置工作,我國銀行業不斷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兩年累計處置不良貸款達到了3.48萬億元,有效降低了銀行業風險。要對銀行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要進一步摸清底數,強化不良資產管理,建立動態監測和跟蹤服務機制,對重點不良貸款實行一案一策,以盤活信貸資產為目的,采取合理的信貸措施。重點強化對影子銀行監管,兩年來已經壓降了12萬億元高風險資產,應進一步采取措施最大努力降低高風險資金規模,特別是對交叉性金融業務、透明度低風險相對隱蔽的金融產品以及其它違法違規行為,實行強力監管措施,密切跟蹤資金動向,防止高風險資金大規模積累。
要積極適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探索完善互聯網金融管理和監督制度,特別是當前正處于互聯網金融由規模膨脹向轉型升級轉變的關鍵時期,互聯網金融機構數量下降,要以維護投資者利益和金融穩定為出發點,持續保持高壓監管,開展風險研判,發現風險隱患及時處置,堅決避免局部風險傳染給整改金融市場。
要謹防股市風險,我國最大的金融風險可能在股市。我國股市的短期化、套利化、貨幣化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股市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股市暴漲暴跌的波動不僅影響股市投資者切身利益,也會因資金的大幅流動傳染金融風險,日本1989年大股災至今還影響著日本經濟,教訓極其深刻。要站在金融市場穩定的角度嚴控股市風險,深入推進股市市場化制度改革,從企業上市、退市、并購、重組、對沖等全過程健全監督制度,強化信息披露,對操控股市的違法行為,堅決依法嚴厲打擊,防止股市大幅波動,促進股市穩健發展。
要積極應對房地產泡沫,有的學者認為最大的泡沫在房地產,對房地產不加以嚴格調控,房地產市場風險是存在的。要嚴格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房子是用來住的”的定位,嚴格控制房地產市場投資行為,嚴查信貸資金注入房地產市場。要強化政府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適時通過限購、限貸、利率調節、購房條件設定、首付比例調整等多種途徑,最大限度保障剛性需求、降低投資需求。要積極推進房產稅改革,建立完善房地產市場長效管理機制,逐步降低庫存,釋放房地產泡沫,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金融機構是金融行業的細胞,金融系統健康的肌體離不開金融機構這個健康的細胞。建立現代化公司治理體系是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健全完善以法人為主體的治理體系。近些年通過股份制改造,我國金融機構基本建立了現代化公司治理體系,但也存在黨的領導弱化、股權多元化不足、董事會作用不明顯、股東行為不夠規范、信息不透明等諸多問題,金融機構治理缺陷會導致決策短視化、短期化,追求高杠桿、高風險的高收益,不利于金融機構長效可持續發展。要把健全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作為防范化解風險攻堅戰的重要切入點和抓手,強化董事會領導功能和治理水平,鼓勵引導金融機構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健全完善戰略發展、重大決策、執行落實、監督評價、風險管控等機制,提升金融機構綜合競爭力。要健全完善風險管控體系,在機構內部強化風險意識,培育風險防范文化,強化風險管控組織建設,建立可續有效的風險監測、預警、處置、評價體系,切實抑制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
要嚴格對金融機構監督監管,對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擔保公司等可能存在的違規操作、權錢交易、利益輸送、惡意套取資金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絕不手軟,形成震懾作用。特別要強化中小金融機構監管,對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隱患,盡量做到提前介入、快速處置,避免風險傳染。要健全完善金融風險監控監督體系,強化高科技應用,提高風險監控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對各類風險做到日常監測、監控和處置。要積極開展金融機構風險壓力測試,全面掌握金融機構抗壓力情況,針對風險狀況、風險隱患制定有效的防范舉措,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構建監督大格局,要組建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為主,公安、工商、財政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為輔的大監督體系,健全溝通協作機制,促進多部門信息共享,強化金融監管力量,保證監督實效[2]。
企業是金融機構服務對象,金融機構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要建立完善誠信體系,將不講誠信的企業列入黑名單,限制信貸權利,避免金融資金過多流入劣質企業。要加快“僵尸企業”的處置,全面摸清各企業經營狀況,與金融機構實現信息共享,降低信貸成本。要加快降低企業杠桿率,對高杠桿經營企業密切關注,采取措施降低信貸資本,保證資產負債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要加大對非法集資企業排查打擊力度,一旦發現,及早處置,減少損害,切實防范民間資金違規向高風險信貸資金流動,維護老百姓利益和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