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朋
保證擔保是銀行融資中非常重要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在單戶授信方案審批決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一種模式創新受到了商業銀行的追捧和企業的青睞,特別是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江蘇、山東、福建等區域,更是快速推廣。客觀分析,在經濟上行期,保證擔保融資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隨著經濟進入下行區間,保證擔保快速蔓延、復雜交織形成的擔保圈風險開始顯現。
擔保圈是由多家企業通過相互擔保連接到一起而形成的以擔保關系為紐帶的特殊利益共同體。一般來說,擔保圈具有區域集中、行業集聚或規模對等的特點。但在金融實踐中,擔保圈結構往往更加復雜,更多是以上多個特點的混合,這無形中更增加了擔保圈風險管控的難度。
整體來看,擔保圈風險呈現出貿易型企業向制造業傳導、中小型企業向大型企業傳遞、區域內延伸為跨區域的傳遞路徑。以山東區域為例,受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影響,擔保圈風險自2012年開始顯現,并在鋼貿、煤貿等中小企業相對集中的萊蕪、泰安等區域最先爆發,隨后快速向采礦業、鋼鐵冶煉、鋼壓延等上下游企業傳導,以淄博、濱州比較典型;隨著信用風險進一步發酵,擔保圈風險由中小企業開始向大型企業乃至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傳遞。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對擔保圈比較關注,但在風險爆發之前,各商業銀行對擔保圈管控更多體現在一般認識層面。擔保圈風險顯現后,包括各商業銀行在內的利益相關方陸續采取一些管控措施,主要包括:
政府方面,各級政府主導或參與擔保圈風險化解的直接動力是最大限度防范擔保圈風險在區域內快速傳導,最大限度維護地區經濟平穩發展。主要處置手段包括:一是已出現風險企業堅決出清,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折扣轉讓、破產重整等,同時切斷擔保圈內其他企業與出險企業之間的擔保關系。例如:東營市政府牽頭對天圓天信風險擔保圈處置、菏澤市政府牽頭對洪業集團風險擔保圈的處置等。二是有重組價值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對出險企業進行重組盤活,從而保持擔保圈內企業的穩定,例如淄博市政府牽頭對宏信華安風險擔保圈的處置、泰安市政府牽頭對瑞星集團、東順集團風險擔保圈的處置等等。
監管方面,對擔保圈風險管控更多基于對金融風險管控的需要,其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成立債權人委員會,盡量約束各商業銀行統一步調,避免短期內擔保圈風險的失控式蔓延,從而危及區域金融穩定;二是引導各商業銀行通過繪制擔保圈圖譜、實施分類管理策略等措施,逐步消化和解決擔保圈風險。
銀行方面,擔保圈風險管控是基于信用風險防控及經營效益的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多輪次開展風險排查,盡量摸清擔保圈風險底數,厘清各個擔保圈的結構層次、關鍵節點、核心企業、主要鏈條等,有針對性的確定“一圈一策”,這是基礎;二是對各個擔保圈進行拆解,按照企業所在擔保圈的層次、是否關鍵節點、是否核心企業等要素,分別確定差異化的處置策略,實施“一戶一策”,這是重點;三是將“一圈一策”“一戶一策”全面應用到貸前、貸中、貸后信貸全流程,強化執行與督導,逐步消化擔保圈風險,這是關鍵。
各方對擔保圈風險采取管控措施,取得一些成效,但不得不承認,各方采取的“拆圈解鏈”措施與快速蔓延的擔保圈風險形成鮮明對比,各方也不同程度的付出了較大的代價。那么,“新常態”下,應如何有效管控擔保圈風險呢?筆者認為,存量化解與新增防控應同時兼顧,雙管齊下:
擔保圈是在特殊時期并持續累計形成的,具有或有性及隱蔽性。從近幾年擔保圈風險化解實踐來看,要切實解決存量擔保圈風險,需要相關各方的通力合作,政府及監管部門發揮牽頭作用是前提,各商業銀行統一行動是關鍵,企業及擔保企業積極配合是基礎。
一是各級政府或監管機構應充分發揮牽頭主導作用。在擔保圈風險化解中,積極通過債委會工作機制,通過聯合繪制擔保圈圖譜明晰擔保圈風險化解著力點,通過聯合審計調查摸清企業風險實質,本著實質性風險化解的原則牽頭擬定擔保圈整體化解方案,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各商業銀行授信及核銷政策支持、企業及擔保企業履行債務人及擔保人義務、擔保圈風險化解路徑等,并需設定行事歷持續強化推動。
二是各商業銀行應在整體化解方案框架下,通過出清一批、維持一批、熔斷一批的差異化策略推動風險擔保圈的化解。對于確實無救助價值企業,通過打包、核銷等手段加快風險出清;對于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及配合意愿的企業,服從政府主導的整體化解方案安排,不單方抽貸壓貸,為整個擔保圈風險化解爭取空間;對于經營發展較好、位于風險擔保圈外圍的企業,要找準關鍵節點,通過“斷點”“置換”等措施最大限度熔斷與出險企業的聯系,正常給予信貸支持。
三是擔保圈內企業應直面風險問題,積極配合政府及銀行推動的擔保圖譜繪制、財產清查等基礎工作,并積極參與整體化解方案的制定及推動,嚴禁通過轉移資產、逃費債務等行為阻礙擔保圈風險化解,這是擔保圈風險能夠有效化解的基礎;其次,擔保圈內企業特別是出險企業應該積極通過處置無效資產等措施補充流動性,逐步提高債務自償能力,給政府整體化解方案及各銀行穩信提供基礎支撐;再次,對于有重組價值的板塊,企業應積極尋求政府、銀行甚至社會力量的支持,通過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措施,逐步盤活存量資產,積極實施自救。
相對于存量化解而言,新增擔保圈的有效管控更需重視,當前持續蔓延的擔保圈風險值得相關各方警醒。
從制度層面來看,一是應該加快資本市場建設步伐,切實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逐步改變銀行授信在企業債務中“一家獨大”的局面,分散債務集中風險;二是各級政府做大做強融資性擔保機構,逐步減少企業互保、聯保等融資占比,緩解擔保圈風險壓力;三是進一步完善擔保法律制度,探討通過法律層面設置對外擔保、關聯擔保限額等剛性約束;四是持續推動保證擔保征信制度完善,將企業各種渠道融資信息全面納入征信系統,并及時更新,最大限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五是監管機構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建立并完善擔保圈風險預警系統,通過設置不同的閥值或參數,對轄內擔保圈進行強制歸類,動態監測轄內擔保圈風險演變,一旦觸發閥值,及時要求商業銀行進行排查應對,強化對擔保圈風險管控的硬約束。
從商業銀行來看,一是要嚴把準入關,對于新介入客戶嚴格擔保圈調查、審查,阻斷新增擔保圈風險閘口,切實防范擔保圈風險前清后冒;二是不斷推動金融產品創新,通過打造線上線下物流、資金流及行業化動態服務平臺,逐步減少保證類業務占比,從產品層面減少對保證擔保業務依賴;三是重新審視銀行授信方案的評判標準,重塑對第一還款來源的敬畏,切實改變對第二還款來源盲目崇拜和依賴;四是對于保證類業務,通過對保證人經營能力、融資能力、擔保能力、發展能力的評判,科學設定保證人擔保能力評價體系,切實防范過度擔保;五是持續強化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管理,強化全流程信息互通,通過大數據應用及信息共享,持續減少管理真空,提高全流程風險應對能力。
從企業自身來看,切實克服投資沖動,避免過度融資是基本前提。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企業要通過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強化財務管理,不斷提高內生動力;另外,企業應客觀評價自身所處發展階段及行業地位,并對所處行業發展趨勢清晰判斷,提前對經濟周期變動進行針對性調整應對,避免逆周期經營,最大限度防范由此帶來的資金鏈緊張壓力。
綜上,擔保圈的有效管控需要各方各司其職,更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目前監管部門牽頭推動的聯合授信制度就是在政府或監管主導下,商業銀行、企業等各方通力合作的最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