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宇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風景園林藝術學院,楊凌712100)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簡稱楊凌區或楊凌示范區,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是中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五泉鎮位于楊凌區西北12km處,占地面積3220hm2,人口數量3萬余人,以“后稷故里,農耕小鎮”聞名咸陽及周邊地區。五泉鎮中心公園位于興泉路清心路西南側,占地5.25hm2,其中規劃水域666.67m2。公園西側緊鄰五泉新區,西南側為五泉小學,北側是陜西安居工程用地,南側為五泉古鎮文化商業項目,東側現為農林用地,未來規劃將作為圖書館電影院等大型文旅項目用地。
五泉鎮自然資源富足,生態環境優美,適合農業發展;旅游資源豐富,鎮域有三大旅游資源:現代設施農業觀光旅游資源,小韋河沿線山水景觀旅游資源,以隋文帝泰陵、馬援祠、馬超嶺等為代表的文化旅游資源。這三大資源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旅游產品,促進鎮域產業持續發展。
2016年7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及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五泉鎮被評為首批127個特色小城鎮之一。《楊凌區五泉鎮總體規劃修編(2016—2020)》中,把中心公園作為新區的“綠心”,在其中承擔多個要素的組成部分。可見中心公園的改造設計對于五泉新區的特色文化體現,加強各個節點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形成新區的景觀主軸線具有重要意義。
中心公園北側為五泉閣,閣前一片寬闊廣場作為園區的主入口;廣場南鄰一大一小2片相鄰水域,水面西南的山丘為全園的制高點;園區東西兩側各有次入口1個,入口迎面為開敞草坪;主園路環繞水面、山丘、草坪一圈串聯各個節點;公園西北角和東南角分別設有生態停車場。
公園建成時間短,尚存在功能分區不明確,景觀效果不突出,文化氛圍不濃厚等問題。五泉閣前集散廣場面積過大,缺少高大喬木提供樹蔭,難以使游客在此停留;水域周圍植物群落結構單一,缺少供人停留賞景并進行游憩活動的硬質場地;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為周邊居民和附近學生,不需要交通工具,而停車位數量過多,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公園水域位于五泉閣集散廣場南側,一座拱橋將水面分割為大小2片。水域實際面積不足666.67m2,遠遠小于規劃面積;水中稻谷蘆葦密布,幾乎無法看到水面,游人無法進行賞水親水活動;全園的制高點在水面西南側的小山丘上,丘頂建亭,亭旁栽樹。游人本可登臨此處作遠眺賞景,然而觀景視野被四周林立的高大喬木遮擋,實屬可惜。
公園植物豐富,行道樹有:白蠟、懸鈴木、銀杏、油松、七葉樹、國槐、三角楓、金枝槐、五角槭、欒樹、紫薇;路旁綠籬有:紅葉石楠、圓柏、烏斂莓、紫藤、鳳尾蘭、枸骨、石榴、丁香;植物群落另有喬木:臭椿、棕櫚、構樹、女貞、旱柳、火炬樹、枇杷、紫葉李、白樺、楊樹;花灌木:日本晚櫻、海棠、山桃、臘梅、南天竹、竹、木槿、連翹、錦帶花。
然而異色葉、觀花、觀葉、觀果植物較少,春秋兩季缺少季相景觀;常綠樹比例偏低,冬季只有枯枝落葉;地被植物不豐富,草坪草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公園中建筑不多,體量最大的仿古建筑五泉閣,作為當地居民搭臺唱戲民俗活動的表演舞臺;小山丘上的四角攢尖亭,雖因周邊植物所限無法發揮極目遠眺的觀景效果,但建筑本身從山腳仰望亦可作為景點欣賞;山邊廊架中設有中國傳統英雄人物和民間傳說故事的宣傳畫,但是每幅畫風格各異,且畫中故事與楊凌和五泉缺少聯系,很難與游人產生情感共鳴;園區北側生態停車場旁的廁所,整體為現代簡約風格,與公園的其他建筑極不協調。
公園道路系統分級不明確,除主園路形成一條明顯環路之外,其他道路相互交錯,無法起到組織交通、引導游覽、劃分空間的作用,致使游人經常走回頭路和重復路。游步道作為道路系統中最低層級的道路,作用是連接園區內的次要景觀節點,或者本身作為景觀節點,小山丘上通往觀景亭的游步道和水面中央的小拱橋即分屬前后兩類。公園的道路上鋪裝變化多樣,可以帶給游客不同的游賞體驗(見圖1)。

圖1 豐富的道路鋪裝
公園內缺少基礎設施,道路、廣場、景觀節點周邊沒有供人停歇的座椅,游客只能在觀景亭和長廊2處停留;道路兩旁沒有垃圾桶;景觀小品以民俗剪紙的雕塑為主,形式單一,與植物、道路、山水地形等要素的結合十分生硬,文化氛圍薄弱。
公園緊鄰五泉新區與五泉小學,現階段的主要游客群體為當地居民和附近學生。公園的游人數量在早晨和傍晚最多,原因是附近居民白天外出工作學習,公園被居民視為早晨鍛煉和晚飯后散步的場所。游客群體以帶孩子的家庭為主,老年人也占有很大比例,其次是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很少見到單獨一人的游客。隨著未來南側五泉古鎮商業街與東側展覽館、圖書室、電影院的建成,中心公園的游客數量與游客類型必將發生改變,這一點應該考慮到未來的景觀提升改造中。
中心公園的景觀提升要從區域整體環境考慮,把握整體環境特征;尊重現有自然、生態特色、城鎮風貌,以農田、河流、山塬作為景觀背景。
合理組織公園“山形水系”的布局是公園空間設計的關鍵環節[1],因此,五泉鎮中心公園的改造提升應該以“土方就地平衡”為原則,依照基地的現狀地形,通過適度的土方調整,形成“一個核心景區、多個景區陪襯”的公園景觀體系,即在基地的中心地帶疏浚五泉湖,基地西南角堆筑人工山丘,東側南側設置大小草地環繞的疏林草地,以此來構筑公園的景觀框架,作為公園功能分區、空間序列組織和景觀環境設計的基礎。
人工山地應該遵循“主客分明,遠近呼應”的堆山理念。“先立賓主之位,確定遠近之形”,西南角根據原有地勢加以修整抬高作主脈,同時在公園東北角和西北方設計小體量的坡地作延伸的余脈以使山系完整,達到“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地形效果。公園內部的疏林草地應有微地形的變化,配合豐富多樣的植物群落結構搭配,營造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閉合空間相互協調又有變化的空間體驗。
水系的梳理應配合山脈地形,可以挖掘“五泉”歷史文脈,改單一的一泓湖面為散布全園五處水體形態:泉、瀑、溪、湖、潭,通過景觀敘事的理念搭建開闊湖面與溪流潺潺,親水體驗與只可遠觀,泉聲回蕩與水平如鏡兼備的多樣游憩感受。適當保留水中原有的濕生植物,豐富駁岸立面變化,增加濕地的科普保護力度,提高公園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最終達到“山脈之通,按其水徑,水道之達,理其山形”的山嵌水抱的自然格局。
植物設計中,應該遵循地域性、多樣性、經濟性等原則[2]。廣泛地采用鄉土植物,按照其生長習性進行合理的種植,以形成層次豐富、生態效益明顯的植物群落。建議增加常綠樹種如雪松、白皮松、圓柏、側柏、油松、云杉、青扦、大葉女貞等,增加地被花卉如馬藺、萱草、玉簪、石竹、紫萼、紫花地丁、毛地黃、甘野菊等。
園林小品是可以充分體現鄉村特色的多而小的元素[3],除了現有的民宿剪紙,園中適度增加隋文帝泰陵、馬援祠遺址和馬超嶺城垣遺址等當地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體現鄉村之美。公園中五泉閣可以定期舉辦五泉曲子戲的表演,通過豐富的民俗活動增加游客與場地的互動。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盡量增加場地的原有宜人尺度、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把現代文明建立在人們的傳統自然觀上,實現對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合理結合。
公園建筑要統一風格,五泉閣作為地標性建筑,對于塑造建筑群體輪廓,形成區域空間認知,建立五泉新區形象有重要意義。建議配合南邊文化商業街打造以關中建筑風格為主的整體建筑特色,形象塑造應注意與周邊環境背景的協調及城鎮輪廓線的呼應,建筑體量與尺度應保持良好的長寬高比例,不出現龐大、橫長、矮胖的形體。部分公共服務設施建筑可以以現代風格為主,點綴關中民俗風格。
希望對中心公園山水格局、植物種植、景觀小品、文化氛圍和建筑風格的重點改造,能夠實現對五泉鎮在空間與環境方面進行景觀風貌的控制和引導,以形成具有園林城鎮特質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生態、便捷的城鎮景觀環境。
通過對楊凌區五泉鎮中心公園的調查可知,鄉村公園的景觀規劃既要協調鄉村經濟發展,又要協調地方文化傳承。而大樹、河(溪)流、池塘與自然植被等是鄉村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和寶貴的景觀資源[4],規劃中要充分利用鄉村現有景觀資源,協調景觀結構與生態功能。希望以上調查和建議有助于五泉鎮中心公園的景觀提升,使之真正融入城鎮公共空間體系中去,成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有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