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成為教育行業技術應用的熱點,對于漢語教學而言,虛擬現實技術中的“增強現實”“全景環視”技術具有很強的借鑒性。本文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上升前景,重點研究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漢字四要素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與虛擬現實技術融合的可行性,并就其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淺析。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對外漢語;教學模式;漢語“四要素”
無論是在高新技術行業還是在教育行業,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都是新的技術浪潮。虛擬現實技術也稱“沉浸式多媒體”,是繼多媒體技術之后興起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計算機用戶接口技術,它可以利用計算機形成一種三維多感官環境,通過多種傳感設備的介入,使用戶直接和模擬情境進行融合和交互。就目前而言,教學中使用的多媒體基本集中于PowerPoint課件和多媒體音、像視頻方面,在虛擬現實技術方面的應用方面尚存空白。
當前的對外漢語課堂,無論是小班還是大班授課,對外漢語老師在進行漢語“四要素”的授課時,都是遵循課堂、教師、學生三位一體,面對面授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隨教師指令進行機械性練習和交際性練習的替換,逐步掌握四要素的基本規則,以達到漢語學習的目的。這種語言教學模式跟普通課堂的授課方式沒有大的區別。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面對的是不同母語背景的語言學習者,有針對性的立體化、虛擬化的語言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率。對此我們將網絡虛擬現實技術與對外漢語課堂結合起來,就教學模式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 語音教學模式的改革
漢語的語音部分就第二語言學習者而言,特別是屈折語背景下的學習者來說,難點集中于聲調、元音、輔音的準確發音及送氣音、不送氣音這幾大方面,發音部位、阻礙方式等對初次接觸漢語的學習者來說很難掌握。在虛擬現實技術下,教師可以在授課的同時,使用幾何體模擬展示人的嘴型及內部發音器官在發每個音時,軟腭、小舌、舌尖、舌根的運動情況,及氣流的形成和進出情況。老師在發每個音時,同時用全景技術展示相應音節的發音過程。
(一) 元音和輔音的多元感知
元音在發音時單元音的舌位、唇形、開口度始終不變,由舌頭的伸縮、唇形的展扁圓來形成不同的元音。在發元音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中用全景環視技術展示舌位的前后上下的變化過程;發輔音時,我們可以同樣展示發音部位在發不同的音時氣流的形成過程及發音部位的閉塞展開、軟腭上升下降的變化情況。如擦音“f”發音時,發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出路,氣流從窄縫中摩擦成聲。相比傳統示范的方式,全景投影技術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具體而生動的發音過程,讓學習者在了解的基礎上模仿,以便能更好地掌握發音技巧。
(二) 虛擬教學技術背景下語音教學模式的改革設想
1. 元音和輔音用全景環視技術展示發音過程,展示氣流進出過程。
2. 在講語音時,展示相應音節時用全息投影展示對應的實際讀音、對應的動物或事物的3D動畫。如講“ǘ”時,我們可以展示游動的魚,讓學生通過動畫加強語音的長時記憶。
二、 詞匯教學模式的改革
詞匯教學對第二語言學習者而言主要的難題在于漢語詞匯量大、難記,較高的重現率需求增加了漢語教學的困難。
虛擬教學技術背景下詞匯教學模式的改革設想
在虛擬現實技術下,我們需要改革教學模式使詞語活起來,將語素教學和詞匯教學由分到和地講解變成真正的“零件”和“成品”的組成關系。
如成語中多是含有故事的,語言講解相對枯燥無聊,我們可以用虛擬現實再現故事場景,以動畫講故事,解釋成語含義。然后就動畫問學生相應的問題,讓學生看動畫說詞,在復習環節可以直接放動畫,讓學生以接龍形式,一個接著一個說詞語,并寫在黑板上。又如講“操場”時,因為“場”是通用語素,我們也可采用上述方式,由操場引來“網球場、會場”,讓學生明白“場”是指一個地方的意思。再如在講“北京四合院”“故宮博物院”這樣的專名和術語時,可以直接應用全景環視、Web3D技術建立在線虛擬系統,提供基于現實的“北京四合院、故宮博物院”的內部環境的虛擬漫游服務,增添學習趣味性。
三、 語法教學模式的改革
語法是變化最小的漢語語素,也是學生難以掌握的關鍵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存在較高的錯誤率,或對于較難的語法點常采用回避方式。對于這一現象,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起到將抽象、深奧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的作用。
虛擬教學技術背景下語法教學模式的改革設想
利用全景展示,變教師造句學生模仿為學生造句,教師糾正鞏固,使語法教學更細致、更具有針對性。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而言,重要的是通過恰當的語法點的運用,讓口語表達更加地道。比如在講“存現句”的時候,學生經常將地點詞放在后面,將句子的賓語放在句首,不符合存現句“P+V+N”結構形式。反復強調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讓學生產生回避情緒。對此我們利用虛擬現實的“沉浸性、想象性”特點,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利用全景環視技術,展示學生自己家鄉的全貌或局部,讓學生用“存現句”表達看到的家鄉存在的事物。這樣的做法,會刺激學生的表達欲望、參與愿望,通過自己不知不覺地運用,習慣存現句的表達方式。同樣,在講其他語法點時,也可以使用這種直觀方式。
四、 漢字教學模式的改革
漢字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的最大難點,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而漢字是具有筆畫形式的表意文字,筆畫數規則復雜,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識記漢字非常困難。具體問題主要是筆畫規則、筆畫的先后順序,在沒有技術支持的情況下,老師一般是在黑板上用筆展示具體的書寫順序,再在學生后續的練習中遇錯糾錯,總體重現率低。
虛擬教學技術背景下漢字教學模式的改革設想
漢字的難寫難記,我們認為總體解決方向是將漢字筆畫、部首分解教學,進而提高重現率,強化學生的漢字理念。虛擬現實技術給我們提供了隨時隨地展示漢字的機會,當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用微型計算機終端、顯示器展示虛擬現實情景時,即使學生在課堂以外地點就漢字的書寫和筆畫提出問題,教師依然可以再現漢字的書寫形式。因為漢字有悠久的歷史,我們可以在第一節漢字課之前,向學生展示靜態的漢字演變歷史,再現漢字從結繩記事到畫畫記事,再到甲骨文、金文直到現在的楷書的演變歷史,同時結合課文生詞表,展示當課生詞表漢字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中每個字的由來及每個漢字的后面的故事。讓學習者在正式學寫漢字之前先對漢字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在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持下,結合故事及演變過程進行漢字講解,這樣學生記住的就不是單純的部首,而是一個被賦予含義的部分,整個漢字是由各自帶有含義的個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進而在具體的漢字教學中,結合筆順,構成“歷史+分解+合意+筆畫展示”的四合一教學模式,提高重現率和學習效率。
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的進步,定將改變我們的漢語教學課堂,會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更加立體化。學生將由傳統的黑板和課文的主動接受模式變為“沉浸式”被動潛移默化接受和主動接受相結合。我們需要從教學模式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全方面進行升級改革,讓對外漢語課堂提供更生動的二語習得環境,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鄭艷群.虛擬現實技術和語言教學環境[J].世界漢語教學,1999(2):3-6.
[2]常濤.全景技術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2(12).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崔永華.漢字部件和對外漢字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7(3).
作者簡介:
彭佳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