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教學作為近幾年來較為流行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有著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引入微課教學,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就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展開論述,旨在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微課;高中;語文;運用
所謂微課教學就是根據教學計劃和實際教學內容的要求,以5—10分鐘的短視頻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通過播放視頻,圍繞某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具有教學時間短、視頻與教學內容一致、教學內容精簡、教學資源豐富等特點。那么我們教師要如何將微課有效地運用于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呢?
一、 運用微課來引導學生高效預習
學會學習是每一個人一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而預習則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傳統的預習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教材,或者是再瀏覽一遍教輔,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考,更沒有對預習內容進行深入的構建。而微課的應用,則能夠成為引導學生進行高效預習的重要途徑。
例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是我國著名小說《水滸傳》里面的一個片段,旨在引導學生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如果學生只是單單地通過瀏覽課文來做預習,那么學生就會理解得非常片面。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和制作引導學生高效預習新課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可以對《水滸傳》這部小說進行詳細地介紹,《水滸傳》是第一部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讓學生能夠結合小說的主題內容來全面了解林沖這個人物形象。教師還可以在微課件中呈現小說中描寫的有關林沖的其他事件,如在野豬林的事件。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課文劃分出段落,如課文的第一個情節講述的是林沖滄州遇故舊,第二個情節,第三個情節……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林沖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當學生結合微課件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高效的預習,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將自己的理解與老師的引導進行對比和分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實質性提升。
二、 運用微課來引導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課堂教學要促使學生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教師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所謂的重點和難點幾乎都是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教師不妨通過微課件教學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別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微課件來引導學生細致分析別里科夫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為什么把別里科夫稱為裝在套子里的人?在別里科夫身上都是有哪些套子?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出別里科夫穿著打扮上的套子、用具上的套子、生活上的套子、職業上的套子、思想上的套子、語調上的套子。教師可以結合微課件來引導學生分析別里科夫可憐的一面,如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無主。如只是我得跟您預先聲明一下:說不定有人偷聽了我們的談話了,為了避免我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么亂子起見……我不能我這樣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逼著別里科夫這樣做的?是沙皇專制統治。他說這話更多考慮的是自我保護,他非自愿鉆進套子,而是出于無奈,出于被迫。從這些語句的分析中,學生能夠了解到別里科夫可憐的一面,也能夠了解到別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那就是沙皇的專制統治。
三、 運用微課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內外的練習
一定的練習是學生檢驗自己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內外的練習。例如,教學《咬文嚼字》,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呈現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的另一種閱讀方法,那就是不要固執一點,不要咬文嚼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并引導學生結合他們自身的讀書習慣談談他們的看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言論進行指導和鼓勵。教師還可以出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其中有一句“溪頭臥剝蓮蓬”,有人說“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你同意此說法嗎?并讓學生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來闡述自己的見解。與此同時,課下的時候,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名師微課,讓學生進行觀看和學習,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件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和素材的積累;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件來促使枯燥單調的學習變得更為豐富有趣;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件來引導學生高效預習課文,突破重難點,并進行一定的課內外練習。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給學生創造一個互動性和視聽效果更強的課堂情境,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齊兵.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價值與策略[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4).
[2]姚潤梅.試論“微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1).
作者簡介:
陳建風,河北省邢臺市,河北內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