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培智教育日益被重視,社區融合教學模式作為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漸走進特殊教育學校,走進培智兒童的生活,成為培智兒童走向社會和融入社會的通道;其中心思想是為了滿足培智兒童的需要,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喚起全社會的關注,同時也為培智兒童的教育尋求最適宜他們身心發展的模式,充分體現教育的平等性和人文性,本篇文章通過闡釋“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體驗——課堂講解知識,理解生活——再次回歸實踐,學會生活”的三步教學模式,并通過具體的事例分三步印證教學模式,對于特殊教育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培智教育;社區融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09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088
甘肅省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是一個有著30年校齡的特殊教育學校,開始辦學時只針對聾啞兒童,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聾啞學生借助于人工耳蝸從而回歸正常人的生活,聾啞學生減少后,學校于是從2009年開始兼辦培智教學班,到現在已經過了9年。經過9年全體培智部老師的努力,對社區融合教學模式上做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并且目前效果初有成效,現就此教學模式展開敘述。
我們探索出了“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體驗——課堂講解知識,理解生活——再次回歸實踐,學會生活”的三步教學模式。這種以社區融合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改變了特殊教育教師的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培智課堂的教學水平,同時也改變了培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促進了培智教育的發展。
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把學校課堂和社區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選擇合適的融合場地,提前與社區溝通交流并建立良好的關系,爭取社區工作人員最大程度的支持,融合特殊教育,配合學校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社會實踐內容。為順利推進這個教學模式的進行,采用的是“2+X”的教師分配形式,具體是每個班配備2個主要任課老師。學校聘請班主任,班主任自主聘請副班主任,班主任帶生活適應課,引領單元主題,副班主任帶生活語文課,和班主任緊密配合,完成教學任務。2個人根據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備課上課都同步,基本上保證了學科間的融合和相互支持。此外,班級的其他科目每個班平均配備一個“X”老師,這個老師跨班級帶一些文體藝術課,文體課內容的基本圍繞主科目的單元主題。
下面我就以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快樂生活》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就醫技能”為例,具體談一談社區融合教學模式。首先,作為班主任老師帶的是生活適應課,班主任根據單元主題設計第一次社會實踐內容“參觀醫院,認識醫院科室”。根據生活適應和生活語文課內容,本次社會實踐主要內容是認識醫院常見的七個科室,并且知道這些科室的功能,七個科室分別是“醫院科室導示牌、掛號收費處、取藥窗口、輸液廳、內科診室、外科診室、口腔科診室”。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個別化目標是:全體學生必須認識這七個科室,同時知道每個科室是看什么病的。同時本班中上水平的學生必須認識七個科室對應的這7個新詞語,其中程度好的學生要求這7個詞語會書寫,程度不太好的學生認識這幾個詞語就可以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因為是八年級學生了,不要求全部學生家長參加,只要求智障嚴重的學生家長參與,家長在實踐過程中輔導自己的孩子認識醫院科室,完成對應的目標。副班主任要求全程參與,參與的任務是協助班主任完成中上學生的個別化內容,同時負責全程的照片采集、資料收集,為課堂教學和語文教學積累教學資料。這是融合教學三步教學模式的第一步——社會實踐。
融合教學模式的第二步是回歸課堂,在課堂內理解消化課堂外知識,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活,學習就醫技能服務。具體是生活適應和生活語文2位老師,根據各自學科特點參考教材內容,利用社會實踐活動中采集的錄像照片落實學生的個別化內容。生活適應課上,老師繼續落實不同程度學生的認知和就醫技能,知道每個科室的功能。生活語文課上,老師根據學生的程度掌握和就醫技能設置有關的字詞句篇,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融合教學模式的第三步,是再次讓學生走入社區,學會生活、學會就醫。結合本單元教材內容,生活適應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就醫五步驟:一是掛號,二是等待就診,三是就診,四是劃價付錢,五是取藥。對應的生活語文課內容需要完成的任務是:能是智障好一點的學生學會對應就醫五步驟中需要用到的生字詞,比如:掛號,就診,劃價,取藥等等詞語,以及和這些詞語相關的句子片斷,學會就醫有關的溝通交流和語言表達。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選取恰巧感冒或有病痛的學生,讓他們選擇對應的科室去就醫。既運用了第一次社會實踐的內容,同時也學會了就醫的技能,到這兒,也就完成了融合教學模式全部步驟。
融合教學模式是根據課本每個單元主題設計社會實踐的內容,組織學生和家長進行社會實踐,能最大程度地引領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驗、了解到理解單元主題內容,為課堂學習新知做鋪墊打基礎,降低了學生學習新知和理解的難度,同時更使廣大學生提高了適應生活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生存質量,對現行體制下的特殊教育學校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同時也給學校解決了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今后,我們還應不斷探索、研究和發現相關的細節和要素,使之形成固定的模式,能為更多的智障兒童帶來不一樣的教育體驗。
參考文獻:
[1]李瑞山.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索[J].中小學電教,2014(4).
[2]魏芳.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與發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4(2).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李鴻燕(1980.12— ),女,漢族,甘肅張掖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