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破壞性行為是一種兒童因心理偏差而產生的經常性的行為問題。兒童或因認知有限,或好奇心的驅動,自主意識的萌芽,或任性、愛發脾氣等原因,經常會做出破壞性行為。成人在看到幼兒的破壞性問題時,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和理解幼兒的行為,建立親和的師生關系及親子關系,重視對幼兒的教育和引導,同時注意合理引導幼兒進行情緒宣泄,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關鍵詞:破壞性行為;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17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57
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幼兒玩著玩著就把玩具扔到地上,圖書看著看著就撕爛了,一學期下來嶄新的圖書和玩具就“面目全非”了。尚處神經發育旺盛期的幼兒,求知欲、獨立意識快速發展,有的行為并不是由破壞動機支配的。而帶有主觀破壞的有意破壞行為,通常與一些其他問題行為相關聯,也可能是由于情感上的困擾或焦慮引起的情緒發泄。因此,教師在看到破壞性問題的同時,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和理解幼兒的行為,這樣有助于幼兒今后良好個性的塑造。
一、站在幼兒的背后,了解破壞性行為的成因
(一)好奇心的驅動
有的幼兒在碰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總是有一萬個“為什么”出現,而出現“為什么”時,就想動手去探索。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常會把錄音機等小家電拆開,對其內部構造充滿好奇。從心理學角度,這些行為正是幼兒求知欲、獨立性的表現。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正是獨立性、自主性迅速發展的時候,步入“以自我為中心”階段的幼兒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嘗試自己想做的事。
(二)認知經驗的匱乏
幼兒不懂得某一行為的社會效應,不懂得某一物品的價值,甚至不能正確判斷什么是破壞,什么是建設。幼兒機體控制能力較差,協調性不良,使得行為更傾向于破壞性。我們應該了解這些行為并不是出于幼兒的初衷,在行為過程中,幼兒以一種主動的狀態參與活動,好奇地探索,新奇地創造嘗試,興趣得到了滿足,創造力得到了發展。
(三)因驕縱造成的任性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的嬌慣、寵愛,養成了他們任性的脾氣。他們在家庭中沒有約束,為所欲為,一旦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極為不適應。他們將憤怒的情緒發泄在周圍的事物上,如亂扔東西等來要挾家長,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四)敵對情緒引起的報復
有的幼兒將嫉妒直接付諸行動,弄壞同伴的高檔玩具,扯破別人漂亮衣裙等;有的幼兒易生氣,容易把這種情緒發泄到旁邊的人或物上,如摔門、拍桌椅等。當幼兒受到挫折而極度煩惱時,也可能通過破壞性行為來發泄怒火。
(五) 吸引成人的注意
有的幼兒以一些破壞行為來吸引成人的注意,希望受到老師及父母的重視。如故意在活動中大聲叫喊,打擾其他小朋友的傾聽;故意在游戲中不遵守規則;故意弄壞玩具等。幼兒在成人的斥責中,獲得了受關注的心理滿足。
二、站在幼兒的身邊,糾正破壞性行為
(一)創設溫馨、安全的生活和游戲環境
幼兒容易興奮,喜歡不停嘗試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家長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給予足夠的活動空間;提供完整、牢固、不易損壞的玩具;更可以以動制動,讓幼兒到郊外玩耍,踢球、爬山等。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培養其廣泛的興趣,還能提高認識水平。這樣能夠有效削減幼兒破壞性行為的發生。
(二)建立親和的師幼關系及親子關系
教師和家長要共同合作,學會耐心傾聽幼兒的感受。有的幼兒是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而搞破壞,教師應該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而且要合理兌現自己的諾言。親和平等的師幼關系有利于教師處理幼兒的行為問題。家長應該盡量抽出時間多陪孩子,關心他們的情感世界。親密的親子關系更能幫助兒童克服有意破壞性行為,促進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
(三)重視對幼兒的教育和引導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頭上,兒童的雙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這個孩子就越聰明。”幼兒創造性地嘗試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一些無意破壞。教師若以淘氣、頑皮為由否定孩子的創新,實際上是扼殺幼兒創造性的萌芽。我認為要發展幼兒的智能,就要舍得讓幼兒動手探索,并且寬容他們的“破壞”行為。教師應因勢利導,扶持幼兒的創造,在寬容的同時也應指出幼兒的錯誤,讓幼兒汲取經驗教訓。
(四)合理引導情緒宣泄
對于幼兒習慣性的任性,發脾氣要挾家長的情況,成人可采取冷處理,不予理睬。妥協讓步只會負面強化幼兒的賭氣破壞行為,只有給幼兒適當的挫折教育,才能增強幼兒的心理承受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我設想運用一些相關的教學方法,創設一個情緒宣泄區角,如設置一些沙袋或播放舒緩的音樂等,當幼兒碰到情緒困擾的時候可進入情感區域進行宣泄。
總之,對于幼兒的破壞性行為,成人應站在幼兒的背后,理解他們行為的緣由,細心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幫助,要盡量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友愛的環境,讓孩子充滿自信,能充分欣賞自己和他人的優點,成為心胸寬廣、勇敢友善的兒童。
參考文獻:
[1]鄭雪.幼兒心理教育手冊[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2]樊遵賢.不要熄滅幼兒的智慧火花[J].幼兒教育,2000(1).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徐曉英(1985.12— ),女,漢族,江蘇昆山人,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幼兒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