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姣
摘 要:閔行區圖書館作為一個區域性公共圖書館,在地方文獻藏書建設上,采訪主要以圖書采購為主,社會捐贈為輔,采訪渠道較單一化,品種較單薄,不足以反映地方文獻豐富多彩之面貌,且各個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千人一面,同質化現象較嚴重。地方文獻館藏建設要打破品種單一的模式,就要突破條條框框,立足自身定位,以區域性地方文獻為特色,本著“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原則,以現當代文獻為側重點,將具有文獻價值而尚不具文物價值的統統納入采訪范圍,并通過采訪方式的更新,多角度打造豐富立體的地方文獻。
關鍵詞:區域性;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采訪范圍;采訪方式
作為一個區域性公共圖書館,閔行區圖書館館藏發展的目標是:以閔行區區域文化發展為目標,將圖書館建設成一個以流通型館藏為主,研究型館藏為輔的圖書館。閔行區作為上海縣故地,境內有春申祠遺址,為春申文化發源地,本區域地方文獻建設在全館文獻建設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館專辟春申文化閱覽室為地方文獻收藏專室,并擬有《上海市閔行區圖書館春申文化閱覽室工作計劃》①,對地方文獻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春申文化閱覽室藏書目前以閔行本土縣志、鎮志、村志為特色資源,藏有清代歷朝上海縣志數十種,并收錄閔行區的歷年年鑒,各行業志等,如《閔行年鑒》、《上海縣教育志》、《上海縣文化志》等。《上海市閔行區圖書館春申文化閱覽室工作計劃》制定春申文化閱覽室藏書建設的五大內容為:一是閔行區(原上海縣、亦或更早為松江府)歷代沿革史、疆域史;二是閔行區(原上海縣)歷代文人詩文集;三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縣及相關的抗聯史料;四是上海縣的解放戰爭及土地改革史料,目前古籍書庫里有為數不多的幾本;五是有關閔行區發展變化的相關史料,為本區的區志撰寫和資料補充進行文獻搜集。
1 地方文獻采訪的現實意義、面臨的問題
地方文獻館藏的建設,首先是保存傳統,地方文獻為研究本地區歷史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地方文獻研究使人們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演變,增強人們的歷史認知度和責任感、使命感,激發人們愛國、愛家的熱情。地方文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變遷和人文精神。其次是垂范將來,地方文獻科學記錄某一區域政治、經濟、人文、地理、資源情況與歷史沿革,可以對制定本地區科學發展規劃提供決策支持。
從地方文獻藏書建設來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地方文獻采訪主要以圖書采購為主,社會捐贈為輔,圖書采購在地方文獻建設中占了絕大部分,采訪渠道單一化。二是地方文獻品種單薄,不足以反映地方文獻豐富多彩之面貌,各個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千人一面,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問題二是由問題一連帶引起的,為解決以上問題,有必要拓寬地方文獻采訪范圍之視野。
2 地方文獻采訪范圍及其補充
《上海市閔行區圖書館春申文化閱覽室工作計劃》對采訪范圍的規定,可以把地方文獻的范圍主要劃分為圖、書和資料三大類:“圖,就是圖片,即有關本區歷史沿革、文物制度、風土民情、語言文字、名勝古跡等方面的圖片、照片、碑志、拓片等;書,就是書刊,即有關本區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包括書籍、雜志、報紙、政府文件、會議錄等;資料,就是零星片斷的材料,即有關本區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短篇記載的文字,如檔案、印模、簿籍、族譜以及地方名人的手札、信函、日記等,都應包括在地方文獻之內。”
閔行區圖書館作為區域性圖書館,需要立足自身定位,以區域性地方文獻為特色,本著“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原則,以現當代文獻為側重點,關注文獻的文本價值,在地方文獻征集上充當上級圖書館的補充。拓寬視野,以歷史的眼光看待文獻,特補充采訪范圍如下:
1)晚清、民國線裝書籍。上海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設縣以來,歷代著述山積。可依據姚文枏1918年上海文廟南園志局刻本《上海縣續志》卷二十六藝文所列書目為基礎,大體能涵蓋民國以前所有上海地方著述。然而方志所錄,一部分佚而不傳,一部分由于年代久遠,早已躋身古籍善本,文物價值突出,普通公共圖書館難以收藏。但是,部分出版于晚清、民國間的鄉邦著述,由于存世量大,題材冷僻,以單冊價格而論,甚至低于全新出版的影印版古籍的價格,采訪前景看好,當屬地方文獻采訪的富礦。當然,這部分采訪的難點在于沒有現成的書目可以依據,一般的政府采購資金渠道難以完成零碎化的小宗購買等。
2)區域內單位的內部期刊。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所制定的《地市級圖書館等級必備條件和評估標準》②,在“地方文獻入藏”條目中,特別突出強調了地方內部資料。例如本館所藏上海縣縣志辦公室1982年5月編寫的《上海縣概述》油印本,存世稀少,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閔行區經濟繁榮發展,文教事業發達。轄區內企業、學校林立,紫竹工業園區、莘莊CBD、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七寶中學、上寶中學等單位雄踞行業內翹楚,其中大部分編有各類內部期刊,值得采入地方文獻。
3)家庭影集。近年來,以老照片為主的出版題材十分流行。通過晚清、民國的老照片,使得我們更為直觀地了解近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經過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照片普及到了千家萬戶,每個家庭都留下了生活的點滴記錄,連帶涉及本地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普通家庭的影集從經濟價值上來并不高昂,但是其文獻價值卻不可低估。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的社會變革翻天覆地,個人家庭影集無疑是時光最忠實的記錄者。本館可以通過征集家庭舊影集,適當配以文字說明,對保存地方風土人情、社會概貌極有幫助。
4)口述史實錄。口述史亦稱口碑史學,在國際上是一門專門學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學科分支。口述史作為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近年來得到了較快發展。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央黨史研究室及各省黨史研究室也較為普遍地采用這一方法來征集黨史資料。口述史作為一項簡便、經濟的方式,尤其適合區域性公共圖書館保存當下地方文獻。選擇當下社會的各個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過將其口述歷史整理成文字文獻,成為第一手的地方文獻。
3 地方文獻采訪方式的突破
本館統籌全館文獻采訪經費,對地方文獻采訪設置專項經費,自2013年至2016年,年均采訪經費為20萬元左右。所有經費均用于地方文獻館藏的購置,主要以新出版的紙質文獻為主,也有少量音像制品。然而,地方文獻不同于普通文獻,單一的采訪方式嚴重阻礙了多角度地方文獻的館藏建設,勢必造成地方文獻館藏的品種單一。
3.1 抄錄、制作副本
對于珍貴的古籍善本,可以采取抄錄副本,或者經所有者同意后,制作副本保留。圖書館應側重于文獻價值,而不是文物價值,所以如果碰到價格昂貴,無力采購的珍稀文獻并不需要懊惱,只要想方設法保存一份文字文獻即可。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可能有人覺得抄錄、制作副本并無很大的必要,但匯集地方文獻,建設完善的地方文獻館藏,小小的文獻復制可能就會起到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館藏建設中的每一種文獻都為特色館藏的建立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3.2 發動社會力量進行采訪
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所制定的《地市級圖書館等級必備條件和評估標準》指出要啟用圖書館理事會制度,發動社會力量管理運作圖書館。地方文獻的采訪也可以引入社會力量,發動大家來征集相關文獻,采取聘用地方文獻特約征集員的方式。高等學校相關學科的大學教授、地方文史學會成員都是潛在的地方文獻特約征集員,使地方文獻采訪的渠道更加專業化。
3.3 舉辦講座(展覽)
當下,圖書館通過舉辦講座進行閱讀推廣已經駕輕就熟,通過講座(展覽)形式進行文獻采訪則似乎聞所未聞。其實,區域性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講座(展覽)與地方文獻采訪堪稱契合。其一,講座受眾特定,礙于交通便利性與品牌影響性,圖書館舉辦的小型講座(展覽)的受眾均為地方上的讀者,易于聚焦在地方文獻上。其二,講座、展覽形式活潑,生動立體,便于就某一特定文獻展開交流,圖書館與讀者相互交流,便于館方了解新的可采訪資源。其三,通過社會上的地方文獻借展,館方錄副可以進一步充實地方文獻館藏。其實早在1937年,由上海市博物館、上海市通志館聯合地方各界收藏家共同組織了上海文獻展覽會,據此編輯而成的《上海文獻展覽會概要》也早已成為重要的上海地方文獻之一。
4 結語
典藏與流通是所有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兩個永恒主題,而地方文獻則是典藏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打造圖書館特色的重要途徑之一。地方文獻館藏建設要打破千人一面,文獻品種單一,就要突破條條框框,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將具有文獻價值而尚不具文物價值的統統納入采訪范圍,并通過采訪方式的更新,多角度打造豐富立體的地方文獻。葉恭綽為上海文獻展覽會所作序言中,深刻揭示地方文獻工作所帶來的創新意義,以此作為本文的結尾:“此兩年來,本位文化、自力更生諸種意義頗印入吾人之腦中,復因時局關系痛感史地研究之必要,而群眾對總理遺教所屢屢昭示保存固有道德文化之說,亦多具深切之認識,故各地文獻之展覽亦應運而興。浙江全省各區及江蘇蘇鎮各屬導其先路,成績燦然,殆幾有融洽各種意義以歸于一治之功,實為文化事業新辟之一園地,固非徒抱殘守缺,侈為觀美而已。”③
注釋
①上海市閔行區圖書館編. 上海市閔行區圖書館春申文化閱覽室工作計劃[OL]. [2011-11-1]. http://192.168.0.8/2012/mtwmzc/xiangxi.asp?fid=12364
②柯平,胡銀霞.創新與導向:第六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新指標[J].圖書館雜志,2017(2):4-10.
③上海文獻展覽會編.上海文獻展覽會概要[M].上海:上海文獻展覽會鉛印本,1937:1-2.
參考文獻
[1]上海市閔行區統計局.閔行年鑒2017[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1).
[2]褚半農.上海縣教育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12).
[3]上海縣文化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縣文化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4]黃曉斌,王堯.地方文獻與地方特色新型智庫建設[J].圖書情報知識,2016(1):35-41.
[5]劉喜球,王燦榮.公共圖書館基于“城市記憶”的地方文獻建設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1):97-101.
[6]駱偉,朱曉華.試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的關系[J].圖書館論壇,20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