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智紅
摘 要:在我國,從古代圖書館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至今已有數千年。古代圖書館對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近代圖書館在繼承古代圖書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引進西方文化建立發展起來,呈現出鮮明的社會性、教育性及創新時代特征。當代圖書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到改革開放時代,走向全面發展的道路,開始向數字化邁進。
關鍵詞:圖書館;歷史;發展;變化
1 古代圖書館的出現和演變
圖書館收藏和供社會使用的圖書,是用文字和圖片記載下來的歷史文化。它最早出現在有了文字之后的上古時期。我國最初的文字,從原始社會陶器上的刻劃符號陶文演變而來。到殷商時期,用于記事的陶文,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于是有了甲骨文,這就是漢字的前身。最早出土的甲骨,在今河南小屯村原殷商都城遺址的穴竇中。保存在穴竇中的甲骨文,已是一種刻劃在甲骨上相當成熟的文字。學術界認為,至遲在殷商時期,就有了圖書館的雛形。
西周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展,思想、文化、教育科技進步較快,一批經典著作問世,彰顯上古時代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形成。西周王室設立了保存經典的守藏室,標志著舊式圖書館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又稱東周時期),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大轉型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的繁榮局面,促進了思想、史學、文化、藝術的大發展。這一時期大批經典著作的問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豐沛源泉。大批經典著作和文獻資料被王室守藏室收藏并立官分守,各有所司。國家開始編制書目,制定出整理圖書的方法,舊式圖書館開始形成。
漢之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新的典籍圖書越來越多,統治者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使用備受重視,促進了舊式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逐步出現了宮廷藏書、書院藏書、私家藏書和寺院藏書四種類型。宮廷藏書主要為宗室官吏使用,不向民眾開放。直到清乾隆時,才開始允許存放四庫全書的文匯閣、文宗閣、文瀾閣向民眾中讀者入內檢視抄錄。書院藏書開始于唐太宗所設的集賢院,主要收藏國家文獻和圖書,供書院教學所用。宋朝時期,大興書院,藏書豐富,已可公開供人查閱。元、明朝時期,書院衰落。清朝開始恢復重建書院,作為國家教育中心,書院又開始藏書,但遠不及宋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將所有書院改為學校,書院圖書館成為學校和地方圖書館的基礎。私人藏書,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到唐朝時,藏書之風已然形成。宋代發明了印刷術后,圖書較容易得到,私家收藏蔚然成風。從宋至清,著名的收藏圖書者有105家。這些私家藏書,后來成為圖書館善本書的重要來源。從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東漢出現道教,各地修建寺院起,寺院為保存翻譯經卷和傳教,有了寺院藏書。
古代圖書館雖然名稱不一,但都具有保存文獻的功能。其所藏圖書,多數為往昔珍本,對于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一直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在管理上當時主要是靜態收藏,缺乏實際流通利用,但它們卻是圖書事業不斷發展的歷史基礎和實際支柱。
2 當代圖書館的全面發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開始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為實現由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圖書館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并在互聯網迅速發展時期開始向數字化邁進。
新中國建立后,隨著國家性質的改變,圖書館成了廣大人民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解放初期,國家有計劃、有步驟地接管了舊有的圖書館,在“千方百計為讀者服務”的口號下,各類圖書館向廣大人民敞開了大門。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圖書館事業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為使圖書館達到為廣大人民服務的目的,文化部1955年發布《關于加強與改進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了公共圖書館的方針、任務、服務對象及服務措施。1955年,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后,許多科學家指出:要使中國的科學技術趕上世界水平,首先要使圖書館收藏的圖書資料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圖書館能否提供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圖書資料,是中國向科學勝利進軍的重要條件和保證之一。文化部接受科學家們的意見,提出了《明確方針和任務,為大力配合科學進軍而奮斗》的報告,指出圖書館事業的兩項基本任務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對他們進行文化教育工作;向科學研究工作者提供圖書資料,促進科學發展。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這時,一些先進國家已進入信息化社會,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圖書館自動化已有很大發展。為了使我國的圖書館事業趕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央采取措施加強了對圖書館事業的領導,各類圖書館在建立和完善管理體制,制定工作條例并完善工作制度,改善辦館條件,加強基礎業務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及國際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我國圖書館事業在80年代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到1990年,全國縣以上圖書館發展到2527所,是建國初的45倍,高等學校圖書館發展到1075所,中等學校圖書館16000多所,科學專業圖書館發展到8000多所。山西省各類圖書館也發展到200余所,為90年代后圖書館事業向自動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9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自動化系統的開發,各類電子文獻的應用,國內、國際互聯網的開通等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加快了我國圖書館自動化發展的速度。圖書館自動化,是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化高新技術手段在圖書館領域的綜合應用,其目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服務,將通過自動化技術所節省的時間和人力用于為用戶提供服務上,使用戶能切實從圖書館自動化中受益。
90年代中期,互聯網傳入中國,使圖書館自動化開始向網絡化發展。圖書館網絡化,是依托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網絡化,即把區域、跨區域和跨國的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系統,通過通訊網絡鏈接形成圖書館網絡。在90年代中后期,我國圖書館自動化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向網絡化方向發展,并引進了發達國家數字圖書館的概念。數字圖書館是利用互聯網為用戶提供數字化信息資源存取服務的機構。數字化是資源的存在形式,網絡化是資源存取的形式。我國從1997年7月實施“中國試驗型數字圖書館項目”起,到2004年12月開建“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標志著中央已把建設數字圖書館列入具有戰略意義的民族文化工程。
數字圖書館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成及發展是建立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之上的,是傳統圖書館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傳統圖書館作基礎,也就沒有數字圖書館的今天;沒有傳統圖書館的發展,也就沒有數字圖書館的繁榮。傳統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是圖書館生長過程的一個階段。作為圖書館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基礎上的質的飛躍。數字圖書館對傳統圖書館的變革體現在以下方面:
1)文獻載體的變化。以前圖書館以收藏圖書、期刊、報紙為主,現在除了印刷型文獻外,還特別注重新型媒體文獻的入藏工作,包括以光盤形式存在的各種文獻、數據庫、音像制品、教學軟件等。
2)館藏概念的變化。圖書館館藏從本館實體資源擴大到全球數字資源。傳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主要是本館所藏的實體資料,而數字圖書館收集和創建數字化館藏,各種圖書、期刊、學術報告、新聞、聲音等資料,均可以數字介質為存儲載體。數字圖書館通過網絡把世界各國的圖書館和無數的計算機聯為一體,把眾多的網絡數字資源館藏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圖書館館藏。
3)館藏評價標準的變化。圖書館藏書的多少不再是評價圖書館好壞的主要標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存取能力、存取范圍、可獲得性、對讀者和社會的貢獻等,成為新的標準產生。
4)購書工作的變化。圖書館員可以足不出戶獲得出版信息、征求用戶的文獻需求及意見反饋,完成定購、付款等一系列采購工作。
5)編目方式的變化。卡片目錄被檢索功能強大的機讀目錄取代,編目的對象也增加了網絡虛擬資源。
6)業務外包方式的發展。將館內編目工作委托給從事分類編目的專業機構,把貼書標、條形碼以及其他加工業務承包出去;圖書館根據自己的方針、任務確定選書范圍,然后列出清單由專門的書商負責采購;專業數據庫建設,通常也選擇向專業數據庫生產商購買,或者請專業機構代為完成。
7)流通工作的變化。信息流通網絡化,從借閱流通到不受時空限制的實時提供信息。傳統圖書館一般是通過館內流通來實現對信息資源的利用,而數字圖書館則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隨時傳播和獲取。一本貯藏在數字圖書館里的書,可以被不同地區的多人同時利用。不用有借和還的處理,文獻的利用率實現了新的飛躍。
8)圖書館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化程度增強。如在館際協作、聯合編目、館際互借、分工收集、分擔保存、分領域建設數據庫等方面的工作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雖然數字化信息資源顯示出其與傳統印刷型信息資源相比的巨大優勢,但數字型文獻仍然存在許多缺陷,如閱讀不便,載體壽命短暫,不同系統的兼容性問題,版權管理問題等。傳統圖書館以圖書館和資源為中心,提供固定模式的信息服務,而數字圖書館以用戶為中心,根據用戶需求設置服務項目和模式,為具體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即傳統圖書館是靜態的,數字圖書館則是動態的。恰恰是兩者的不同,使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須互補共存。數字圖書館將彌補傳統圖書館的不足,同時,傳統圖書館則仍將發揮數字圖書館所不具備的功能。傳統圖書館保存文化遺產的功能不可取代。無論社會信息環境發生怎樣變化,并非所有的文獻數字化之后都優于文獻原本,如古籍、檔案等。由于歷史或特殊要求等原因,載體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有價值的保存體。無論數字技術可以多么精確的再現原件,都再現不了歷史遺留在文獻載體上的價值。所以在圖書館的未來發展中,只有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長期并存,優勢互補,才能更好的壯大和發揮好圖書館的功效,為大眾讀者提供更優質全面的服務。
圖書館是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并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它的產生和出現是以文字的產生為前提的。在我國,從古代圖書館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到近代圖書館的建立和當代圖書館的全面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鑄成中國圖書館不斷發展的是中國社會的發展,即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成就。中國圖書館就是在社會經濟和社會文化共同鋪成的路上前進的。
參考文獻
[1]謝灼華.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修訂本[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張樹華,張久珍.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杜克.當代中國的圖書館事業[M].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4]李致忠.中國古代書籍史話[M].商務印刷館,1996.
[5]徐雁.中國圖書文化簡史[M].中華書局,2010.
[6]丁有駿.走向21世紀的圖書館[M].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