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甫被譽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杜詩中所包含的廣博而深邃的思想價值歷經千年仍散發著熠熠光輝,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不僅男性學杜、研杜、注杜、論杜,在清代,閨中女子也把杜甫作為詩歌學習的榜樣。通過對清代閨秀別集作品中對杜甫詩歌的模擬與學習,研究女性詩人對一代詩圣的看法,尋找隱身于性別背后的女性在男性主導的詩教觀下的創作情況。
關鍵詞:清代閨秀;杜詩;閱讀接受
杜甫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上承先秦兩漢南北朝的詩風,下啟唐宋以后詩學,后世古典詩歌創作,都可在杜詩中尋到蹤跡和脈絡。自宋以來,出現“千家注杜”的空前盛況,研究杜詩,注釋杜集,體察杜懷,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學者將老杜一生所秉持的仁愛思想奉為圭臬。
杜甫之偉大,不僅僅在于杜詩集大成的詩歌藝術成就,還在于杜甫身上所流淌的傳統儒家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的崇高政治理想及詩人字里行間所浸潤的廣闊而博大的憂患意識。作家通過了解杜甫的人生經歷,閱讀杜集,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道德價值又一次投射于自我的文學創作中,在一代又一代的閱讀和體悟中完成對文學文本的深化和價值傳播。
清代詩學蔚為大觀,詩人眾多,文獻浩瀚,但卻囿于作品質量不高一直難以受到重視。清代詩人作家自身創作時,也覺察到自身的困境,可供詩人開拓的題材和語匯已經是相當的狹隘和逼仄了,清代詩人除了大量創作之外,還必須找尋一條自身發展的路徑,而老杜之詩,這部匯聚千家風格的集大成作品成為清代詩人的最佳之選。不僅男性學杜,閨閣女子也把杜詩作為自己學習詩歌創作的門徑。
仇兆螯的《杜詩詳注》附有“諸家詠杜”,元代女詩人鄭允端的《杜少陵春游曲》“玄都觀里桃千樹,黃四娘家花滿溪?!背鹫昨⒃疲骸罢缬小恫≈幸鳌吩啤砟洗跋?,徒吟老杜詩。此閨秀之學杜也”,作為杜詩的研讀者和追慕者,可見仇兆螯對閨秀學杜這一行為是并不輕視,并感到可喜的。
在清代,閨秀詩人大量崛起,開始結社作詩,互相唱和,形成一種風尚。據胡文楷的《歷代婦女著作考》中有3684種,其中清代女子詩文就達3000余種,足可窺探其繁盛。詩中老杜自然也成為閨秀詩人學習和效仿的對象,以期從杜詩中取資。
仇兆螯在“諸家詠杜”集序中言:“若元明而降,覺風韻依然?;蚪涘\里草堂,衣冠肅白;或過耒陽荒冢,萍藻薦馨;或諷誦遺文,動詞人之感發;或登臨勝地,追往跡以留連。”介紹了后世學杜、詠杜之緣由。清代閨秀詩人通過閱讀杜集,或經過杜甫登臨之地,或擷取杜詩中的某個階段或者某種題材的詩歌進行模擬和創作。
女性天然的纖細敏感使得其對物象的體察更為敏銳而細微,所以閨秀學杜的一個表現就在于對杜甫居住成都草堂所創作的詩歌尤為青睞,此時杜甫生活安定,草堂閑適疏放的生活讓詩人從心底感到由衷的高興,故而這一時期的詩作瀟灑飄逸。閨秀詩人在詩作中多表現對成都詩的喜愛,如曾懿《浣花詩社歌》中先寫浣花溪畔環境清幽“浣花溪水何洋洋,繞溪珍木鬱蒼蒼”,何志璇《集草堂句》中“落紅鋪徑水平池,寂寞秋千雨繡旗。燕子還來尋舊壘,黃昏微雨畫簾時?!保蛔箦a嘉《浣花詩社歌》“錦官城外西復西,江橋濯錦通花溪。細流菖蒲青嫋嫋,榿林礙日幽禽啼”都是杜甫對草堂之景的描繪。《文心雕龍·物色》中“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無論是偉大的詩人杜甫,還是閨中女子,在面對世間萬物時,一樣能觸發他們的詩情詩興,心有所動,感而發之。
杜甫的樂府詩因“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而受到后世的傳誦,因其通俗的語言,涵蓋時事,最能體現杜甫的仁愛之心。清代女性詩人雖久居深閨,卻也能感慰到杜甫的家國情懷,也寫下了許多關心民瘼,心懷天下,希望上陣殺敵的詩篇。如左錫嘉《擬新婚別》以“前日新結縭,今日遠別離”起興,寫新婚婦人在花好月圓夜就要面臨分別的痛苦,接著新婦表露自己的志向“愿為紫金鞍,隨君出關山。愿為白玉鞭,引領同戍邊。愿為青絲轡,逞君四方志。愿為五花馬,伴君宿原野?!痹概c丈夫一同上戰場,最后發出“功成即我棄,強死空幃下”的吶喊,雖是女子言但卻擲地有聲。
閨秀不僅研讀杜詩,細仿杜詩,在細致文本閱讀的基礎上,還對杜甫人品與詩學造詣作出了一些品評,如歸真道人《讀杜工部集有感》“氣壓全唐一代詩,固應貧困至于斯。膏粱莫笑窮途語,不到窮途自不知?!眲t是對老杜一生歷經困境,卻依然能力壓全唐的贊揚;汪嫈《讀李杜詩集各賦一律》“三賦凌云膺帝簡,百年無日忘君恩”歌詠杜甫一生所秉持的政治理想。也有對杜甫詩作地位的闡釋,如歸懋儀《少陵》“大哉杜陵詩,涵茹包寰宇”“至其掞風華,萬象俱傾吐”。
總體而言,閨秀學杜的詩歌作品呈現出功力不足,語言淺近的弊端,很難與男性詩人的才情和韜略向匹敵,女性天然的纖細敏感使得其對物象的體察更為敏銳而細微,這是其優勢也是其劣勢,此舉過多,整個詩作就流于感傷懷抱,缺乏深度的思想內涵。這也是歷來女性作品不受重視的一個方面;再則女性囿于繁瑣的家庭事務無法分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學養有限,由此關注到的視野之有限,也導致了她們學杜之不足。但閨秀學杜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結社作詩,結社雅集不再是男性獨有,女性也可拿起詩筆,盡訴內心所思所感所發,盡管面臨身份的尷尬和由此導致的困境,我們也能發現女性詩人所作出的努力和開拓。
參考文獻
[1](清)仇兆螯.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李雷.清代閨閣詩集萃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黃秩模.國朝閨秀詩柳絮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756.
作者簡介
張蓉(1995.06—),女,回族,貴州黔西南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