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華
摘 要:音樂教育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審美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到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產生審美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音樂課堂;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創造美
在中職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應該是師生共同感受、鑒別、判斷、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故而音樂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到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產生審美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下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才能讓“審美的火花”在音樂課堂中點燃。
1 創設情境發現美
一堂精彩的音樂課總是離不開構思精巧、充滿新意的教學設計,而那些匠心獨具的鋪墊部分與誘人的連接環節則會不斷地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使其產生新的審美渴望。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音樂情境,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其對本課堂的興趣與想象,最終去發現音樂的內在美。
例如,在《豐收之歌》這節課里,首先我出示課件⑴展示兩幅水果圖(哈密瓜)和(馬奶子葡萄),從視覺上吸引學生,讓他們將看到的在老師的引導下,能與下面的音樂聯系起來,以此激發學生的靈感。接著,我又端出誘人的、新鮮的新疆水果(葡萄),引出本課課題新疆民歌《豐收之歌》。
為了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整合,我讓學生回憶聽過、學過的新疆民歌有那些?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說出了不少所能知道的歌曲,如:《阿拉木汗》、《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有些學生甚至能完整地唱多首新疆歌曲,我就適機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歌就是一首富有新疆民族氣息的歌曲《豐收之歌》。接著請學生聽賞《豐收之歌》(出示課件⑵),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欣賞美麗的新疆景色從中去感受新疆人民在豐收季節里的喜悅之情。再出示課件⑶,那一幕幕喜氣洋洋的、讓人心醉的豐收情景伴隨著歌曲的播放,同學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羨慕的神色,陶醉在喜悅之中。欣賞完后提出問題:歌曲是怎樣去表達新疆人民豐收的喜悅?絕大部分同學都能準確無誤地回答了問題,從而豐富而深入、準確地發現到音樂美。
2 引領實踐欣賞美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強調要將藝術實踐作為學生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和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心及藝術表演才能,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2.1 舞蹈表演促欣賞
音樂是表演藝術,聽賞歌曲《豐收之歌》后,我請同學回答新疆舞蹈有哪些特點?許多同學都能模仿出“移頸”、“托帽”的動作,同時也特別強調新疆音樂切分節奏| X X X X X |的特點,接著我就戴上新疆民族的帽子,學生又一次從視覺上感受到新疆民族的一大特性,有些同學就在下面比動作了,我趕緊抓住時機,邀請一些同學上來和我一起即興表演,并讓他們說出新疆音樂的節奏特點:| X X X X X |。當然,臺下也有好多的同學躍躍欲試、手舞足蹈,師生同臺表演后,學生在豐收鑼鼓和頌揚勞動的樂聲中受到鼓舞,從而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培養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這時班上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極其興奮,學生模仿能力特強,特別是有一男生表演非常大膽、自然,引得臺下一片歡呼和掌聲,從而讓同學也欣賞到新疆舞蹈那特有的韻律美。
2.2 樂器打擊活氣氛
為了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在上課前我為每桌同學分發一樣打擊樂器,有鈴鼓、碰鈴、木魚、三角鐵、雙響筒等,當我在臺上與同學們一塊跳舞時,我就讓臺下同學運用樂器為我們伴奏,共同感受新疆舞4/4拍子的節奏,學生熱情很高,而且節奏都敲擊的很好,這時學生都無拘無束,沉浸在歡樂之中。當舞蹈表演完之后,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他們親身感受到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至今的歡慶方式,并在創造和表現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同學們有了聽賞歌曲、觀賞舞蹈、打擊樂器的過程后,那么再引導學生學唱歌曲《豐收之歌》就容易多了。
3 激發熱情感悟美
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掘音樂形象中的情感因素(歡樂、喜慶、贊美、雄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去體驗音樂中的情感,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的審美實踐與創造中逐步發展與豐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美的理解和情感的沖動不斷加深,教師要善于把握關鍵,給學生表情演唱、盡情抒發情感的機會,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學生的情感在美的感染下不斷深入地發展,從而感悟到音樂的美。
我在教學《豐收之歌》時,讓學生欣賞兩遍帶畫面的歌曲和觀賞師生的舞蹈,同學們還親自打擊了樂器,然后我展示課件樂譜,讓學生跟琴學唱兩遍,有表情地彈唱一遍歌曲,學生很快就學會了唱這首歌曲,并且我把重點花在讓學生試唱、表演、互相評價上,最后采用分組比賽形式(打擊樂器始終貫穿前后),同時也用課件生動展示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形象,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情感的沖動不斷加深,從而形成了對這首樂曲的獨特認識:這首歌曲主題旋律音域寬廣、此起彼伏,采用重復的手法,多次運用附點和切分節奏,并四次使用了波音記號,顯得俏皮生動。其中有四小節旋律完全重復,更顯得熱烈奔放而風格鮮明,中間樂段旋律平穩而抒情,是運用襯詞“啊”演唱的八個小節的過渡樂句,表達了新疆人民取得豐收之后的陶醉之情,與首尾樂段剛好形成相得益彰的對比,從中感悟民族音樂的古典美。
總之,音樂課堂教學是音樂教師施展才華的陣地,是學生進行“美的體驗、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長”的樂園。新課程標準下的音樂課堂教學,提供給音樂老師更為廣闊、更具挑戰性的天地,當我們充分認識、了解并付以實施之后,你會發現我們的音樂課堂是那么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充滿愛意、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1]鄭莉.關注音樂教學過程[J].中國音樂教育,2003,11.
[2]相東.掀起你的蓋頭來[J].中國音樂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