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明清時期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逐步?jīng)]落衰敗的時期,社會等級結構變動導致文化功能得以加強發(fā)展,淺析明清時期琵琶的歷史,梳理它的傳播與發(fā)展,琵琶的藝術和中國民間的歌曲藝術、說唱、戲曲、民族等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正是水乳交融,相依相托之中。表現(xiàn)出承古萌新的全新局面。
琵琶又稱“批把”,它是最早由西域傳入我國的彈撥樂器且歷史悠久,它始終伴隨這音樂藝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過去已有的基礎上添加新的音樂元素,是由曲項琵琶、秦琵琶、慢慢演變?yōu)槊鞒宄瘯r期的相對較為成熟的曲項多柱琵琶。
明清時期民間曲藝音樂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使群眾文化生活平添色彩。然而在曲藝音樂中民族樂器之一的琵琶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歷經(jīng)了成熟發(fā)展、繁盛期,流行于堅實的群眾之中,從而造就了一大批熱愛琵琶的文人雅士及藝術家,不得不說使其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fā)展。人民階層日益壯大,為適應生活的需求,從而將琵琶藝術從宮廷官家的藩籬中解救出來,普及于民間,其滲透性的廣泛傳播在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隨處都可聽見大弦嘈嘈,琵琶的小弦切切,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天籟之聲。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琵琶藝術在說唱音樂中大放異彩,彈詞作為說唱音樂中的南方代表,中國明代末期,江南地區(qū)彈詞在民間日益廣泛流傳,并且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從而有了揚州彈詞、四明南詞、蘇州彈詞等。樂器大多數(shù)是以琵琶或三弦和月琴為主,形成自彈和自唱以及坐唱的形式。隨著彈詞大面積輻射下廣泛流傳,而琵琶這一樂器更被大眾所接受,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其發(fā)展也風靡一時。南有彈詞,北出鼓詞。清朝末年廣為流傳在北方地區(qū)的“清口大鼓”,現(xiàn)今梅花大鼓的前身,以北京天津兩地為中心向外流傳,其表演形式大多是單人演唱或雙人對唱,伴奏的主要構成為琵琶和揚琴還有三弦和四胡等,伴奏結合唱腔婉轉動聽,雖然琵琶不是主要伴奏樂器,但也不溫不火的存在于說唱形式之中,從而為之后的琵琶傳承與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琵琶受到了不同地域音樂藝術的滋養(yǎng)而得到高度的發(fā)展與繁榮,單一的伴奏已不能滿足社會各個階層大眾的需求,清后期戲劇蓬勃興起,琵琶作為流行樂器之一,通過豐富戲劇的音樂形象,并且和其他樂器合奏的形式也是各有千秋,風格多樣,在民間音樂的活動基礎上琵琶藝術的發(fā)展有著深厚活動的基礎,并且出現(xiàn)了合奏的形式,多種器樂的合奏形成,其演奏方式多樣化,在曲調的表現(xiàn)力上和曲體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如“弦索十三套”“江南絲竹”“福建南音”“潮州音樂”等。此時的民間民族器樂合奏,多數(shù)為民間婚喪喜慶、歲時節(jié)令、集會時十分重要的娛樂形式,從琵琶的傳入以及普遍的使用,已經(jīng)漸漸具備了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從而也促進了說唱音樂和戲曲的逐漸發(fā)展,琵琶隨著大眾的不同追求、思想開闊,促使文人雅士不斷去作各種新曲調、新技法、新表演風格的探索。琵琶藝術在已有的基礎上得到了完善與傳承。因此琵琶在民間廣為盛行,并且成為了雅俗共賞的流行樂器,琵琶演奏者如雨后春筍般層層輩出。
琵琶藝術在明清時期有了相對規(guī)范性、科學性的發(fā)展。琵琶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體系,琵琶作為流入民間的樂器,更被大眾所傳承,全國上下出現(xiàn)百家爭艷的局面,琵琶逐漸以不同地域、不同技法、不同風格分流為各個派系,承繼了古人的精妙,編訂曲譜成冊,新創(chuàng)了獨有的藝術,通過曲譜、技法將樂曲分為兩大類:文曲、武曲。其中代表性作品為《十面埋伏》以及《月兒高》等直至今日還廣為流傳。對完善與提高琵琶藝術,使其自成一派,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以陳牧夫(北派)、王君錫(南派)為代表的無錫派,華秋蘋兄弟《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zhèn)鳌肪幱喅霭嬗谶@一時期;李芳園代表平湖派編訂《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譜》;浦樂派的鞠士林、陳子敬編寫制定了《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等;崇明派等,眾多藝高蓋眾的琵琶高手,通過學者們的“承古”“萌新”“師承相傳”將琵琶藝術發(fā)展壯大。
明清時期,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封建社會漸漸衰落,是中國社會較為動蕩的年代,新思潮逐步涌現(xiàn),促使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者對琵琶各類文獻進行資料整合,為后世學者研究琵琶藝術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使得琵琶藝術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劉熙.釋名·釋樂器.四部叢刊經(jīng)部.
[2]張之年,韓淑德.中國琵琶史稿.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3]王光祈.中國音樂史.音樂出版社.
[4]何麗麗.明清時期琵琶在民間音樂伴奏中的運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009(4):106-110.
[5]田甜.明清時期琵琶演奏技法發(fā)展概述[J].音樂生活,2011(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