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英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推廣,歷史課程面臨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而新課標中的情感教育尤顯突出。情感教育是歷史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也是歷史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歷史課堂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教師處理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新課標的情感要求。
關鍵詞:歷史課堂;情感教育
如何實施情感教育,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我從以下幾點闡述我認識。
(一)用情境法喚起學生情感
俗語說:觸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鮮明、形象生動的直覺情境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歷史具有過去性和不可逆性,學生無法直接體知、無法重復驗證,兩者的關系很疏遠。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圍繞一個主要歷史史實創設情境,激趣啟情,縮短歷史與學生的時空感,讓學生充分經歷感性認識活動,如觀投影、看錄像、聽故事、賞歌曲等,使學生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產生的特定背景,激發學生探究特定歷史情景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強烈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之感,情緒受感染,產生學習的最佳情感狀態。我在講述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時,義憤填膺,聲情并茂,并播放《南京大屠殺》視頻,不少學生流下了悲憤的淚水,對日寇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我因勢利導,結合當今的中日關系,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形。讓學生明白牢記歷史,不是要記住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我們民族要避免再遭受欺凌,必須發展壯大,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同學們的努力。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調動了同學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積極性。
(二)用聯想法幫助學生情感
歷史教學不僅在于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以史為鑒,反思歷史,正視現實,產生一種情感傾向。為此,教師可以運用聯想法,幫助學生正確移情,引導學生從所學歷史中回到現實中來,解決現實中的一些思想認識問題。如講授到南京大屠殺事件時,我通過放電影錄像,講述這一史實,再引導學生聯想到當今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傾向,幫助學生正確分析這一現實中的熱點問題。讓學生聯想如果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將產生怎樣的后果?中國將如何正視這一現實問題?通過聯想把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往往能自然生情,并產生移情,把對當年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移情到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痛恨之情,繼而又把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痛恨之情,移入全身心投入學好本領,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愛國之情,達到了歷史教學應有的效果。
(三)用角色扮演法體驗情感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歷史教師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摸擬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使其身臨其境,置身于歷史之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體驗。在講九一八事件時,我先是讓一名班里朗誦水平最好的學生朗誦歌詞《松花江上》,并用一首哀怨的曲子伴奏,當那富有感情的朗誦結束時,全班沒有一絲聲響,學生們全都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接著我用帶著悲憤的語調講述日本侵略者的罪惡,讓每位學生感受民族的苦難,又講了中國人民的不屈抗爭,并發問:“如果我們的祖國再一次面臨戰爭,我們怎樣辦?”,從而一下子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調動了起來。
(四)用比較法調動學生情感
挑選恰當、鮮明、可比性強的內容進行比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其靈感的火花,使他們主動參與,而且可通過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情感的產生,以達到提高記憶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講到四大發明時,教師就可以運用比較法,我國在11世紀發明活字印刷,歐洲到15世紀中葉才開始用活字印刷;指南針于12世紀開始在我國的海船上運用,這為15、16世紀歐洲人遠航以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創造了條件。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在軍事上,到14世紀初我國的火藥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這些強烈的對比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既向學生傳授了歷史知識,又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思想教育,使歷史知識教育與學生品德教育融于一體。
(五)提供材料,豐富學生情感
由于歷史課文是粗略地介紹歷史事實,教學時,我讓學生呈現課前收集的歷史材料,如圖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等,并對這些材料進行整理,去偽存真。同時我提供大量的史實材料,如圖象、文字等,如在歷史學習中,我帶領學生接觸哲人的思想,誦讀政論家的言辭,領略文者的詩句,欽佩武者的韜略,有時候讓先人的墨跡呈現于學生眼前,有時候讓歷史的旋律和歌聲氤氳于學生耳畔,有時候讓真實的歷史紀實鏡頭震懾于學生心魄。同時結合現代教學媒體技術,豐滿歷史事件和人物,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變得真實、生動、豐滿,激勵和吸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索,從而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六)分析史實,深化學生情感
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討論、辯論、比較等活動,對具體史實進行分析,弄清重點、難點,認識歷史事實的實質,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形成科學、系統的歷史表象,深化學生的情感,激起心靈世界強烈的反響和共鳴。例如,近代史中,鄒容慷慨入獄、秋瑾在起義失敗后寧死不離開學堂,學生對于他們的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他們死的勇敢、壯烈,是優秀的中華兒女;有人則認為他們都是自愿赴死,死遠遠不如活更有價值;有人認為,人為了氣節、大義可以犧牲生命,但他們完全可以在不喪失氣節的情況下保全生命,為祖國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種逃避,是缺乏責任感。爭論結束,雖然沒有得到統一的答案和認識,但教育的收獲就在這種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歷史責任感。
總之,情感教育已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只有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最關鍵的問題是教師要具有強烈的情感意識,要依據歷史學科情感教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實施和評價。正確處理客觀事實與主觀內心體驗的關系,是歷史教學的一種藝術,也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外化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