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爭
摘 要:高中物理是高考的重要科目,其中的運動知識,在高考物理科目中占有較大分值,要想學好運動知識,就必須掌握運動模型。為此,本文謹就高中物理學習中的常見運動模型進行分析與探討,結合運動模型與自己的學習經驗,希望能夠給同學們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對提高同學們的物理水平起到一定幫助。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習;運動模型
高中物理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我們具備觀察及思考能力,并能夠結合物理實踐總結學習經驗,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物理定義及相關定律,奠定自己的物理基礎。物理運動模型是以物理問題研究及物理模型為基礎,可以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通過抽象化的分析方式進行題目解析,對于物理運動知識的學習十分重要。
一、圓周運動模型
高中物理學習中,圓周運動是必須掌握的重要知識點,要明確圓周運動作為一種特殊曲線運動的獨特性質。在學習圓周運動相關知識時,我們已經掌握了一部分曲線運動規律,這使得我們對曲線運動有一定了解,就更加容易去理解圓周運動的概念。圓周運動模型學習中,勻速圓周運動較為常見,需要掌握勻速圓周運動的相關信息,包括線速度、角速度及周期等,明確這些相關信息之間的關聯性,以確保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能夠熟練運用這些相關知識。
生活中常見的勻速圓周運動現象包括火車、汽車的轉彎,因此這一類型的例題較多。例如,火車繞著一座山體行駛,將火車頭及火車尾部分別視為一個點,將山體視作球體,則火車在進行勻速圓周運動時,火車頭及火車尾部在哪個方面的數據一致?( )。
A.線速度 B.角速度 C.加速度 D.軌道半徑
對該題目進行解析,可知該題目在運動模型分析中較為典型,因此在解析題目時,要首先明確圓周運動的具體規律,掌握圓周運動中相關元素之間的關聯。經過學習我們了解到,在勻速圓周運動中,線速度、角速度、運動周期及運動頻率之間存在一定關聯:[v=2πrT];[ω=2πT];[v=rω]。根據這些公式,可確定上述選項中,B選項為正確選項。
二、直線運動模型
直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形式,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直線運動被劃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及勻變速直線運動,首先對直線運動的相關概念及基礎定理充分理解,并明確直線運動中物體運動的特點。比如物體在進行直線運動時,速度始終不變,則為勻速直線運動,其運動長度及運動時間存在一定比值,瞬時速度方向及大小始終不變,物體的合外力為0。在生活實踐中,這種合外力為0的絕對勻速直線運動并不存在,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模型,但運用了勻速直線運動概念及特點的題型并不少見。
例如,車站行李傳送帶的運行過程中,傳送帶以3m/s的速度勻速傳送,傳送帶水平面為AB,傳送帶與地面之間存在0.45m的距離,傳送帶上行李由A點傳送到B點,但并未及時取下,則此時傳送帶上的行李會被在B端拋出,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行李由A點滑動到B點時,v0=1m/s,且行李與傳送帶之間存在0.2的摩擦因數,求取在行李沖出B端的水平及傳送帶水平距離AB。
該題目中,需要繪制運動路線的草圖,假設行李質量為m,其在傳送到上滑動加速度為a,結合摩擦力公式F=am,帶入相關數據進行計算,確定加速度為2/s2,確定行李沖出之后的水平運動距離為0.9m,以及行李拋出的初速度為3.m/s,經過一系列計算,可確定傳送帶水平距離AB=2m。
在對這類題目進行解析時,要善于轉化實際問題為運動模型,繪制運動狀態示意圖,明確題目中能夠進行勻速直線運動的元素,以便于快速確定解題思路,提高題目解析效率。常見的勻速直線運動類型的題目包括超聲波運動、聲波運動、光線傳播、無線電傳播等。
三、平拋運動模型
平拋運動是一種勻變速曲線運動,其勻變速運動為加速運動,在運動中其運動軌跡為拋物線形式,并且不會受到多余外力的影響,只會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平拋運動中,以g代表加速度,可將其拆解為水平勻速直線運動及自由落體運動,便于進行題目解析。平拋運動模型在高考中出現的概率較大,并且由于拋出物體及題目的不同限制而可以進行不同考量,拋出物體可以擊打在平面、斜面及曲面上,會分別產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一個傾角為θ的斜面,向斜面拋出A、B兩個小球,小球運動的水平初速度為v0,小球拋出后,A小球在斜面上垂直落下,會在斜面上有較長的距離,而B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相對較短。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求A、B小球下落時間之間的關系。
該題目中,A小球在斜面上垂直落下,球體與斜面接觸時,速度方向垂直與斜面,進行速度分解,則v1=v0,v2=gtA。由圖中可以看出,tanθ=[v1v2=v0gtA];B小球從拋出點到與斜面落點的位移與斜面相互垂直,對小球位移進行拆解,則存在[x=v0tB,y=12gtB2],有圖可以得知,[tanθ=xy=v0tB12gtB2=v012gtB],則可確定存在tB=2tA。
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以一定初速度水平拋出,隨后下墜,物體在運動過程中,所受到的合力是始終相同的,初速度與合力之間并不相等,物體運動軌跡呈現為拋物線形式。針對平拋物體運動的問題,可將物體的運動拆解為水平運動及垂直運動。為了便于計算與分析,可繪制相應的運動分解圖像作為輔助,包括速度圖像、位移圖像、合速度圖像等。
四、結語
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相應的物理運動模型,并基于相應例題及物理規律進行分析,以便于深入挖掘物理運動模型的內在要求,對物理運動現象成因加以確定,解析相關題目。另外,在物理問題解析的過程中,要靈活運動物理運動模型,分辨抽象化的物理運動問題,以強化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及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思成.提高高中生物理學習效率途徑的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2):174-175.
[2]李超逸.高中生如何學好物理[J].祖國,2016(12):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