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310000)
城市社區歸屬感意識淡薄,僅依靠社區管理、社區教育與政策引導而缺少適當的景觀場所相結合,意識形態與空間場所缺少統一的結合點。而空間在社區居民的文化引導與交流溝通方面占據了首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空間使社區居民能夠產生聯系與互動,進而產生凝聚力與歸屬感是社區景觀設計的重要考慮因素。城市化帶來的陌生感需要在生活空間中得到緩和,需要在社區獲得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指“社區居民把自己歸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體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既有對自己社區身份的確認,也帶有個體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對社區的投入、喜愛和依戀等情感。”這種歸屬感使社區不只是一個簡單得居住空間,更包含了一些精神意義,而陌生化設計則造成了城市居住者“鄉愁”的丟失。
中國城市是在鄉土社會基礎上誕生的,在鄉土社會,人們都很熟悉,人與人互幫互助,具有特有的凝聚力,同時這種關系使人獲得歸屬感與安全感。然而就城市的基本內核而言,馬克思地理學這樣闡述:城市人造環境的生產和創造過程是在資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結果,是資本本身發展需要創造的一種適應其生產目的人文物質景觀的后果。與傳統鄉土景觀截然不同,人與自然元素在城市道路的割裂中被紅線隔絕,相對于鄉村結構中的天人合一不同,根植于內心深處的歸屬感在城市中被磨滅,人作為一種生產的機器,輾轉于各種不同功能的陌生化場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因此如何營造具有歸屬感的社區以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質,筆者從德國Gallus社區的景觀營造方面做了一系列調查與探究,希望能夠獲得建設性的結論,以改善中國社區所面臨的歸屬感缺乏困境。
Gallus是美茵河畔法蘭克福市火車站附近的一個中低收入居住社區,緊靠鐵路,道路繁密,美茵河法蘭克福擁有近67萬人口,總面積作為德國第五大城市其人口密度為2667人/平方千米,總面積248.31平方千米,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協調景觀與人的關系,創造歸屬感的社區景觀等方面,此社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Gallus居住區居民多為在城市中心工作的工薪階層這點與杭州高教社區人口類型相似。并且此區域多為單元式公寓居住類型,百分之80以上的房屋皆為二戰以后所建,歷史沿革不長,因此具有可比性與參考性。
杭州高教園社區位處下沙大學城東南方位,是典型的以居住為主體的新興社區,功能區域較為單一,人口密度大,使用率高。
“居民在社區內社會關系的好壞與其社區歸屬感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即居民在社區里社會交往越廣泛,鄰里越親密,社區歸屬感越強:鄰里交往越少,社區情感越淡薄。”提升空間的歸屬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如何使空間開放與每一個居民,創造人口聚集于活動的方式與空間。Gallus社區以塊狀的聚合方式存在,各個集合單元沒有封閉的邊界,而是將邊界作為不同空間連接的可能性。高教園社區清晰的邊界與隔離,使其與周圍各部分空間都完全區分開了,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辦法的確有效得保證了社區安全與相對的安靜,但同時減少了居民活動的可能性,封閉空間內缺少相應的空間活力,而單一的功能區域也會導致較少的人口活動,這與我們傳統大院,胡同,里弄完全不同,從原來的抱團生活到現在人與人的隔離,這種陌生的居住方式降低社區情感的產生。
社區交通空間作為劃分與連接社區各部分功能空間的橋梁,它深刻影響了居住社區內功能結構以及居民對社區居住的認知,社區交通空間如果能夠滿足居民的使用需求,那那么人們的使用頻率就會增加,也就隨之加強了人們對社區的親切感與舒適性,進而增加人們對社區的歸屬感。Gallus社區作為開放式的居住社區,其內部與外部的連接方式卻非常靈活,充分利用場地特點作為內部與外部空間的連接,并且清晰化入口處的空間關系,注重人與車的分流,考慮人在實際使用情境下的功能性。在此基礎上盡量節約成本。交通空間是營造富有活力與人情味社區的一項重要手段。而高教園社區交通空間則明顯缺少適當的人車分流,景觀植物沒有起到很好的空間劃分作用,大量環繞住宅建筑的地被植物沒有很好被利用起來,僅作為觀賞區域處理,進而被閑置。
交往空間作為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尤其在大城市,從之前的開敞的自然居所到現在高密度的公寓式住宅,交往空間更加成為人們舒緩心情的必要場所。在交往空間的營造上Gallus社區整體以點-線-面的連接方式使不同層級交往空間分布于社區之中,并且進行了有意識的分級。如兒童娛樂空間,從點上,以小的住區集團中一些等級較低的基礎娛樂設施為主,中等級的娛樂空間則分布在小住區集團外街道,以線的形式存在。最高等級的兒童娛樂空間上以面的形式存在于社區中心位置,并提供不同年齡階段的娛樂場所。這種分級方式不論是面積還是娛樂設施的完整性都進行區分,交往空間的多樣化為相同的使用集體提供相遇的可能性,保證了這些使用者的交往活性。另外,將社區街道不只是作為交通場所,而是將交往功能附著其上,提升了安全性。
交往空間的分級不是為了劃分人群,而是將具有交流潛力的相似人群聚集在一起,使之產生共鳴與相同的心理期待,如果不加以分類與空間調解就會出現類似“廣場舞人群和青少年人群爭奪活動場所”這種混雜式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居民的歸屬感意識。在高教園社區的景觀營造方面比較少的考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是將功能區域單一化處理。兒童娛樂場所和康體設備共同存在一個空間,沒有明確的年齡導向,加之大量的形式單一的硬質鋪裝,使人難以產生安全感與親和感,這種粗放型活動景觀一定程度上使消費者產生困惑。
在景觀構成方面,Gallus盡可能保留歷史痕跡,它曾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區,社區則充分利用其歷史淵源,在住宅景觀的營造上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并且運用在公共景觀場地,代表地區特色,產業文化融入社區活動中,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社區的公共活動與社區印象,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廠與住宅的分離。在DB公司與周圍社區的空間關系上可以看出DB公司作為風格元素已經成為社區肌理的有機構成。DB公司為社區提供了周圍的公共活動空間,用他們的產品——火車來賦予社區主題,淘汰的舊型火車十分具有標志性,并且圍繞它產生了串聯狀的公共活動空間,傳統文化的保留使整個社區景觀空間更有故事性,拉近工業空間與居住空間距離,讓不同層級產生溝通與聯系,增強社區認同感。
高教園區封閉的社區空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景觀空間類型豐富的可能性,社區內部景觀構成上采用了一些假山石與水景的共同營造,但是在文化傾向上明顯沒有落腳點,也與其他類似社區沒有明顯的差別性。
在對兩個社區進行一系列的空間與景觀調研,分析了兩個不同空間維度,不同文化維度的社區形態,并做了一系列對比,在空間形式上兩個社區差異性極大,體現在四個方面。
住宅空間布置: 杭州高教園社區在圍合關系上為封閉式,社區內部空間類型單一,住宅樓整齊排列,景觀空間呈現圍繞關系;美茵河畔法蘭克福Gallus社區在社區空間開放,社區內部空間類型多樣,住宅樓呈現自由布局,內部與外部景觀空間相互補充功能。
社區景觀規劃:杭州高教園社區以裝飾性景觀為主,主次景觀分明,公共景觀空間集中分布,交通路徑具有很強引導性;美茵河畔法蘭克福Gallus社區以實用性景觀為主,景觀類型多樣且平均分布,交通路徑十分自由多變。
社區內外空間關系:杭州高教園社區內部被多種業態空間所圍合,社區內部與外部空間有明顯的界限,涇渭分明;美茵河畔法蘭克福Gallus社區與外部空間相互連接,彼此互相穿插,社區內與外部空間鏈接較為緊密,多種業態交叉分布。
把社區與街道有機相連接,可以用社區建筑與景觀植物作為隔絕內外空間的方式,而不是把主要大門越開越大,內部則越來越封閉。適當增加社區內業態,社區就想生態圈一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單一的住宅功能沒有辦法帶來空間的活性基因。自古我們就崇尚包容與開放,正如“任看主人何須問,還要姓字不須題”的居住方式,這些文化流淌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需要被重新拾起才能夠喚醒人對社區的歸屬感。
公共活動場所需要進行有效地分級,以保證不同活動能有合適的活動場所,如公共的休閑景觀空間,要以社區-街道-中心街道作為分級系統,街道較為開放的景觀場地滿足人們交流與聚會的功能,中心街道則最為開放,使人們舉辦活動與聚集的主要場所。場所也要針對使用人群進行分類,如老人群體與兒童群體,老人需要相對安靜,具有一定私密性的活動場地,并且不能夠距離住所太遠,最好配備在0.2-0.5km范圍之內,才能夠提高其使用頻率。兒童活動場所則要保證其活躍性與設施的完整,并且能夠滿足家長的監護,要求在視野開闊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并且針對兒童活動場所也要進行分級,以確保幼兒與兒童的相對分離,以保證安全性。
社區只要存在于某一個地區就一定會受到當地主流業態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一種地緣文化,而在一定程度上社區一直在避免這種文化的影響,希望保持自己社區風貌的獨立性,這種做法實際上約束了社區與當地的契合。如Gallus社區尊重了當地的工業文化,沒有去明確劃分與工業的界限,而是協同發展,工業在給社區帶來活力的同時也注入了工業文化與特色,這種獨特的文化傾向沒有影響社區的運轉,反而給社區帶來一個核心風格,這種文化符號是社區居民所共同認同的,共同理解的內容,這種符號會增強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凝聚力,這也是能夠與其他社區區分的關鍵因素,并且能夠消除居民對社區的困惑感與陌生感,從而使人獲得對社區的歸屬感。
通過一系列對Gallus社區與高教園社區的景觀空間對比,這兩個不論是從空間維度還是文化維度上都完全不同的社區都展現了不同的營造方式。從整體布局、交通空間、交流空間、社區文化等方面高教園社區確實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以小見大,我國社區發展還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有許多理論與實踐還需要完善,在發展本民族生活文化的同時也應該汲取國外優秀的方法與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及時滿足我國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許。同時,營造社區歸屬感還要結合社區教育、社區文化、物業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共同建設,這些內容也值得以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