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 221000)
近年來,新媒體順應著信息時代時代潮流在高校蓬勃發(fā)展,公眾號、宣傳VCR以及近期流行起來的短視頻都以豐富的形式受到了學生群體的喜愛。從短視頻來看,一方面它對高校學生有著極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學生作為短視頻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短視頻在高校蔚然成風。
短視頻,是在互聯網傳播背景下衍生出來的以手機端為載體、以豎版為視野,運用“停機再拍”,利用轉場特效,進行風格化處理創(chuàng)造出來的視頻。筆者從以下幾點分析:在大學生群體中,短視頻如何從心理層面的角度挖掘受眾。
短視頻從命名上就不難看出集視聽手段于一體的特點,給予受眾真實的沖擊力。表面上看短視頻沿襲著“遠全中近特”不同景別的攝影,推拉搖移順勢組合、動靜結合的剪輯;保持以往攝影技巧優(yōu)勢,營造流暢自然的視覺體驗,滿足受眾的基本感受。若把短視頻同紀錄片加以比較,深究發(fā)現短視頻不是對真實的記錄而是對真實感的營造。如果說紀錄片是對于現實世界客觀存在事物的記錄;那么短視頻更在意的是對生活加工化處理,即它創(chuàng)造出的作品會讓你感覺到真實。它的雛形搭建在不能再平凡的世界中,從本身來看就是想要“接地氣”與受眾不因屏幕而拉開距離,讓你實實在在感覺到它就在身邊發(fā)生。并在此前提下進行合情合理的想象,產生超脫畫面內時空限制的幻想。不同于觀看紀錄片是一種藝術追求,短視頻更多向大眾化的特點靠攏,畫面內容常常與生活緊密關聯,更傾向于在日常生活之中讓你感受到它與受眾的不脫節(jié),并給予貼近生活的真實感。以抖音APP為例,廣告宣傳語從“讓崇拜從這里開始”變?yōu)椤坝涗浢篮蒙睢保浑y發(fā)現對于目標受眾及風格發(fā)生了戰(zhàn)略性轉變。
相比較于電影電視微電影更喜歡運用不加絢麗轉場的無縫銜接,這就如同最感人的文章語句總是運用最平凡的語言一樣,反觀短視頻卻并不追求這般的樸實。它如何在分秒之間抓人眼球?官方為了滿足大學生在使用其app來擺拍自拍、記錄生活時,首先定位于這個群體的特點:年輕有活力追求新奇。所以從開始就追求鏡頭銜接上的潮流炫酷特征,原生自帶“粒子、幻覺、炫彩”的濾鏡與“慢動作、閃一下、時光倒流”等控制畫面內容里的時間維度。在結合前視頻優(yōu)勢基礎上,在其沒注重的點加以放大,直接給予方便上手的元素,考量加入手機端日常使用app的濾鏡功能的發(fā)揮,用更為豐富的畫面和色彩上的沖擊擴大視覺感受程度,分秒必爭,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對不同的新事物獵奇的心理。
從社會關系上來看,短視頻APP和微博同屬于“軟關系”類別,即不需加好友就可以瀏覽主頁、內容。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面對信息爆炸式的網絡空間,每天必不可少的主動或者被動接收外部信息。刷朋友圈、刷微博儼然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常態(tài)。短視頻誕生時,平臺也會考慮利用社交心理,自然地加強滲透作用。不同于微博的大范圍搜索功能,短視頻APP更多程度上居于主體地位,讓受眾參與其中并被動接受推送消息。
一方面學生可以瀏覽全平臺無窮無盡的作品,快捷方便的找到契合自己興趣點的同齡人,源于認知愛好或身份角色的相同,迅速讓受眾自覺產生互動心理。可能是近在咫尺的校友,可能是橫跨大陸的網友,不管關注與否,總可以瀏覽到這個時代下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學生主體的生活,并且受眾會與自身進行比較,滿足社交心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作為傳播性質的軟件,建立好友機制產生連鎖效應必不可少。利用網絡牽動力,當學生群體進行創(chuàng)作之后不免產生分享展示的心理,在傳播到其他平臺軟件時,潛在中也是和其他好友互動。當看到 身 邊越來越多的同學使用短視頻記錄生活時,對自身也產生社交壓力,從而趨同為了滿足“合群”心理,達到平臺不斷發(fā)掘潛在用戶的目的。
結合社交心理需求,當平臺成功吸引到潛在用戶后,會通過暗示強化心理對潛在用戶進行鞏固,使受眾轉變?yōu)槌qv用戶。當傳播者分享創(chuàng)作的短視頻到朋友圈時,在好友互動下得到正面或負面反饋,會鼓勵其繼續(xù)創(chuàng)作或反思視頻不足。在看到朋友圈更多人分享作品時,也會潛移默化的認同這種潮流,不斷地進行自我心理暗示,使得更加堅定短視頻的存在。當走在校園或課間休息,見到擺著奇怪姿勢的同學,從好奇到見怪不怪,公開場所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被公眾所認可接受。當高校到處充斥著短視頻時,就成了一個便簽,代表著一定的青春品味,在無形中串聯了虛幻與現實的聯系,自己與他人的互動,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營造真實感,與好友進行游戲式的玩耍。當學生被歸入所屬目標群體時,平臺也會通過推送內容中包含的年齡、性格、行為思考方式多方面信息,對用戶進行心理暗示的強化。
平臺向用戶“設計”的首頁彈出并非隨意推送,而是平臺希望你能看到什么樣的短視頻。以個人為單位時,個人對某視頻的好惡程度決定停留時間,不喜歡的內容被快速劃過,這些行為記錄并反饋到平臺被大數據分析,使視頻類型統計更為準確。把個人反饋當成點,以點帶面,促成宏觀把控。并且上下滑動切換內容的方式也很適合操作,是對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的迎合。作品受平臺對時長的限制,在短暫的展示時間內,用戶很難完全掌握該作品的形式要義內涵等信息。實則是平臺刻意讓用戶只得到碎片化模糊的信息。這種“左耳進右耳出”的效果實際上顯示出大學生對信息接受的不清晰,從而形成反復觀看同種短視頻的行為,并在該類型上停留更久的時間,以此心理反饋給平臺驗證大數據的準確。這也是短視頻使受眾充當主動角色,從自我需求出發(fā)進行的內容選擇。
短視頻在符合高校學生心理需求之余,也會吸引學生自覺產生創(chuàng)作欲望,推動短視頻發(fā)展。在“互聯網+”推動下的形態(tài)演進中,高校學生作為時代先行者,接受范圍廣,理解能力強。面對網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時,有自我主見但也缺乏一定辨析。《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發(fā)聲,在微博上展開了批評。教育界以及社會輿論中,短視頻平臺“有毒”“上癮”“毀年青一代”的論調不時出現。由此,高校對學生短視頻創(chuàng)造應給予正確價值導向。同時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用別出心裁的審美情趣駕馭思想的表達,推進短視頻的實踐。
每個時代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語言到、文字、印刷再到信息傳播時代,不斷更改的是傳播媒介工具,但究其本質對于價值觀的描繪是歌頌的共同主題。自古“唯有真情留人心”,所以在當下短視頻時代,高校學生立足于現實,倘若對生活進行記錄升華無可厚非,但長此以往縱觀來看難免發(fā)現風格單一,沒能有內在的“魂”,缺乏對精神價值的表達。所以學生應當如何進行具有價值表達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實踐呢?
1.加強自身修養(yǎng)
讓創(chuàng)作中流露出價值觀對于自身的導向。倘若被網絡中一定偏向的觀念帶偏了方向,如同根部受到了污染,衍生出的葉也會不純。如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強調的這句“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加強道德品質修養(yǎng),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和做人處事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同樣適用于短視頻行業(yè),適用于短視頻平臺,適用于短視頻制作者。
2.拓展內容深度
“抖音,記錄美好生活”,那怎樣才是美好生活的評判標準?簡單說就是包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達到鼓舞人心的效果。例如在課間休息的自拍,以幽默的方式彰顯精神面貌,讓人感到當代大學生該有的樣子。而不是學某些“網紅”憑借著各種花里胡哨的打扮嘩眾取寵,吸引關注。同時這是個人展示的平臺,才藝演奏、個人v-log都是與社會進行交往的途徑,在此之間培養(yǎng)良好的社交心態(tài),能更好的加融入社會環(huán)境中。
3.擺正創(chuàng)作心態(tài)
當下大多學生是為了“玩”而創(chuàng)造,盲目隨大流。調侃著“熬最晚的夜,敷最貴的面膜”,自怨自艾著“人間不值得”,反應到短視頻上就是為了配合文案的無病呻吟,總體呈現出病態(tài)傳播心理。如果想到這是對于自我價值的表達,會起到正衣冠進行自我監(jiān)視的效果,這種心理不斷得到強化,不僅在網絡上表現好的一面,現實中也會形成自我督促的慣性。
4.樹立新聞素養(yǎng)
在正確心態(tài)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者還需有正確的新聞觀作為導向。例如學生在記錄某個現場突發(fā)事件,作為第一手消息,出發(fā)點能不能做到不是為了獵奇為了自己的點贊量,不夾雜過多個人偏向,客觀的把事件原原本本的形態(tài)傳播開來,個人應當站在人文的角度去給予關懷。
創(chuàng)新的主要力量無可爭議的腰落在大學生群體身上,因為他們最有優(yōu)勢的資本就是青春。在這段時間里,創(chuàng)意的雛形最初就體現在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短視頻平臺將時間空間凝聚在這樣一方又短又小的手機端上,但引發(fā)的思維卻是永無止境的。
1.內容創(chuàng)新
新媒體以碎片化信息快速傳遞的過程中,相同類型的短視頻又在不斷地心理暗示,難免造成用戶的模仿從而導致了作品“換湯不換藥”的同質化。依據社會學家諾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可以得到啟發(fā):在學生想要突發(fā)奇想,在進行內容預設創(chuàng)新時,廣泛參考平臺已有作品,如果自己的想法符合多數視頻的感覺則會“大膽”進行實踐,若出現不符合則會沉默孤立或者修改文案與大多數靠攏。這些都體現了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新時,外部環(huán)境造成的阻礙。所以學生在進行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時,首先有勇氣發(fā)聲,即使做有意義的小眾,也不要因為外界通俗化的喜好磨滅了自我想法的光芒;其次出發(fā)點是要滿足自我的表達,不拘泥于點贊量、宣傳量等,也不立足于快速吸引流量關注;最后堅持學生該有的心境,不為功利化、商業(yè)化折腰。
2.形式創(chuàng)新
短視頻的出現也是形式的創(chuàng)新,不單體現在時長從長到短,更重要的是媒介的轉變(從電視臺到手機端,從大屏幕到小屏幕,從專業(yè)從事人員到所有愛好者)。在短視頻已有的形式創(chuàng)新基礎上,學生群體在實踐中更要努力擴寬短視頻深度。除了以個人消遣娛樂為主的內容,也要適當聯合各領域,讓文化遍地開花。例如對詩詞進行唱誦,配合拍攝意境相符合的畫面,弘揚經典。需要注意的是形式的創(chuàng)新應該服務于內容創(chuàng)新,倘若著重注意形式,整個成品效果會出現失控,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不良局面。
在當代短視頻滿足大學生各種心理需求,大學生也以自身優(yōu)勢推動著短視頻的創(chuàng)新實踐,二者相互發(fā)展,相信校園短視頻將立足自身特點,以獨立姿態(tài),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