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99)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理論源泉,是中華兒女共同理想信念的源頭,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向心凝聚的重要粘合劑。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了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2]由此可見,踐行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作為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青年大學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踐行的主體,如何針對他們有效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甚為重要。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展現出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不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特別是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當今大學生表現出對傳統文化自信心不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不夠,高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上缺少創新,實踐工作中缺乏確實可行的策略,導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不明顯,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多樣化的文化中沒能脫穎而出,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自信導致對其學習興趣不高。也會影響到對當今文化不自信。蘇曉巖等人以黑龍江省為主體涵蓋全國各省市的454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做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書法繪畫與詩詞歌賦的興趣稍高一些,達到 50%以上;對吃、穿、玩等飲食、服飾、傳統工藝等達40%以上;對于大多“宅男”“宅女”來說,名勝古跡、民族音樂、神話傳說很難吸引他們,只有 30%到 40%的同學感興趣;而對傳統文化之經典的戲曲、武術只有 20%左右的同學感興趣[3]。同時,如今大學生對諸子百家文化的掌握也不盡人意,對四大名著的閱讀也普遍不到位。
隨著智能手機的高度普及,大學生是機不離手,高度依賴于手機提供的網絡信息,獲取傳統文化的方式在改變,電子書的閱讀不斷取代傳統紙質的閱讀方式,閱讀傳統文化書籍的學生數量在不斷減少,加之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專業課的學習和各種備考上,在閱讀量嚴重不足和關注度較少的情況下,要去掌握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就存在很多困難,同時也就無從談起傳承。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逐漸形成。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智能手機快速發展,大學生在網絡媒體中接觸了多元文化,使得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較大,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自信,有的同學出現崇媚洋外的心理。西方節日、生活習俗不斷滲入,比如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慶祝熱情高漲,而優秀傳統節日卻被忽視。另外,網絡上負面思想的宣傳,都松動了大學生本土文化自信。
首先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有的家長將孩子的成績看的很重要,以高分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標。卻忽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得文化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受家長的重視,從而導致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其次,有的家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修養不足。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素質修養,直接影響到一個家庭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乃至家庭傳統文化教育。如果家長有較高的傳統文化素質修養,孩子就會受到家長的熏陶,培養出孩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孩子也會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中具備較好的傳統文化素質修養;反之亦然,假如家長缺乏優秀傳統文化的素質修養,也就使孩子失去了環境的熏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心不足,從而導致孩子傳統文化素質的缺失。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須著手于塑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高校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力度有些不足,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匱乏,不能夠有效的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傳承。其主要表現有:
1)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資源不豐富。當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形式開展,其中“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最有代表性,其中包括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內容。但相對于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該課程所涉內容淺薄,加之課時有限,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2)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方法創新不足。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高校探索適合大學生的教學方法甚為關鍵,如何創新適合大學生的需求,來改變學生目前處于被動的、嚴重缺乏自主主動學習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的學習狀態,以利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培養。
3)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在網絡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開展有限,特別是在新媒體的發展應用中,宣傳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力度不夠,使得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單一,難以樹立文化自信。
4)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發展空間大。在高校從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中,主要是輔導員、思政課教師、部分傳統文化課程老師,但在輔導員、思政課隊伍中比較系統的理解傳統文化的師資嚴重不足。
5)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勁頭不足。從小學到高中,學生都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學習成績為一切,什么對升學加分有利就學什么,對升學加分不明顯的就被忽略。受此模式影響下的中學生,來到大學后,其學習模式,人生發展定位不恰當,導致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勁頭不足。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的快速發展,手機功能日益強大,使得現在的學生是機不離手,玩游戲、刷微信、瀏覽各種購物平臺和花邊新聞。學生把很多的時間花在在無效信息的獲取上,對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信息、欄目興趣不濃,同時大學生閱讀量不足,對國學經典相關的古籍、著作涉獵甚少,因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把握就存在困難。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在新時代下創新發展,更新為與新時代相符的優秀傳統文化語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孕育發展在中國漫長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它的產生與發展是與當時的農業社會相契合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要使用適用新時代的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個人命運與外部世界相統一,“這種整體主義的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具有謀和之處。”[4]即學生要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的社會理想相統一,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發展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對個人修養與胸懷天下的精神予以了肯定”[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語境的更新非常重要,比如在“忠孝”文化上,應該突破傳統文化的所指,“忠”要忠于祖國,忠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孝”要在理解父母的用心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來自主選擇,而不是愚孝。再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之一的誠信文化,也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來進行分析學習體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是手機不離手,面對新時代,高校及教育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新媒體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創新性的推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媒體、專欄或文章等,在互聯網媒體方面,如在官方微信公眾號里推出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紀錄片、微視頻等,通過形象生動的形式吸引大學生關注學習,由此使他們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從而使大學生在“玩”手機中也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從而在無刻意的教育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高校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相關軟件等將這些經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學生的客戶端,再通過學生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轉發到朋友圈。這種創新、實用、有趣的傳播方式,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能夠使高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和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起來,進而實現校園新媒體與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之間的良性互動。
優秀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于家長,必須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自己的知識面。高校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擅長范圍的異同,根據不同對象開設學生感興趣、易于接受和學習的課程。
在課程上,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應制定相關制度措施,按制度嚴于管理,注重考核,讓學生愿意學、認真學、主動學,使大學生真正重視熱愛優秀傳統文化;在師資配置上,學校要配備具有優秀文化專業素養的教師,從而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當然相關教師也要豐富課堂內容,創新課堂形式,使學生更加想學、愿意學。
高校也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傳承活動,如讀書研討會、民族音樂演奏會、傳統工藝展示、傳統節日慶祝、手工制作體驗等,從而使優秀傳統文化不再是晦澀難懂、遙遠陌生,而是生動形象、具體可視,使大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以大學生群體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促進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創新與發展,既不是簡單的傳承,也不是毫無原則的“創新”,有規矩有原則的創新與發展更為重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早已融入大學生生活,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也必須依托于網絡,運用好網絡,在網絡中創新,才能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煥發生機,得到弘揚。
高校為大學生提供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據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隨時隨地查閱,改變傳統的課堂式、說教式的獲取途徑。另外,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根據青年一代比較關注游戲、影視劇作品,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在游戲、影視作品中融入中國元素,體現中國風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式的繼承和發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人民的價值追求,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之所在。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上,要切實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再通過學校的主題班會、各級各類活動、考試和學習競賽等日常管理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融入其中。從而培養學生能辨得清是非、經得起考驗,從而成為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者。
青年大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可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更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在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消費觀的引導上也可以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促進學生保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生活作風,抵制享樂主義、超前消費、攀比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影響到價值觀和認識觀,少一些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增強社會責任感。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育,就得多重主體協同構建,在培育中主體有學校、教師和學生。從學校層面要營造好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同時也要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頂層設計中將二者有機的結合。通過組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關注學習,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影響力,了解其時代和現實意義,并且在制度建設上要形成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到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來。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也要投入精力,進行學術攻關,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點,提升教師自身融會貫通的能力,克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晦澀的表達方式,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教師在科研教學中也要充分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要積極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避免被動式的、灌輸式的學習,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更深入全面的掌握,以免出現知識漏洞和歪曲理解。
當然,在協同構建培育中,要不斷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途徑,在強化課堂教學、線上新媒體、轉化與創新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有機結合起來,使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大學生活,在寓教于樂中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
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5]。堅持全面行動,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從學校做起,從老師抓起,結合新時代的要求,全面協調推進構建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時代下要如何培育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6]同時要“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的展示出來”[7]。當然大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要學會辯證的來分析看待傳統文化,能分清什么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什么是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新時代下不能一成不變的繼承,要不斷創新發展。當代大學生要認真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只有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下,才能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才能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文化素養、思想道德方面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有許多契合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能夠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的充實,同時使大學生的理論知識、社會實踐、思想道德修養進一步的提高。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找到人生真諦、生命價值、事業方向,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斷開拓創新、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