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堵申甫,原名為堵福詵,字申甫,號屹山,1884年生于浙江紹興和暢堂,1961年在杭州逝世。堵申甫畢業于浙江高等學堂,曾任浙江模范小學堂長、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后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書法教師并兼舍監、學監等職,曾兼任浙江大學、浙江省立女子師范學校、上海倉圣大學等學校的教職,著有《補鈔文瀾閣四庫全書闕簡記事》《東南紀勝》《民國春秋》《社會教育志》等,與弘一大師、魯迅、周作人、王國維、章太炎、蔡元培、馬一浮、豐子愷等中國近現代文化名人都有較多來往。但堵申甫在近現代文化史的敘述中幾乎被淹沒在歷史的喧囂之中,正如杭州師范大學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教授所說:“世上有關堵申甫的史料正如同他的姓氏一樣十分罕見,完全可以用‘點滴’來形容。因為罕見,諸如《弘一大師全集》《弘一法師書信》《弘一大師李叔同書信集》等書中涉及堵申甫的注釋均是三言兩語”。
《堵氏家譜》一書主要由堵申甫親手書寫的《堵氏家譜》、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堵申甫后人的回憶文章等構成,在史料和其后人的記述中較為客觀地呈現堵申甫多元的生活形象及其在近現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為本書名稱來源的《堵氏家譜》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與堵申甫相關的少量文獻中的一份重要資料,本書對《堵氏家譜》全部內容以影印的形式進行展現,并有堵申甫后人堵祖蔭在原有家譜的基礎上編撰的《堵氏家譜續編》。堵申甫在相關文獻資料中被提及,常常是伴隨著弘一大師的研究而出現,堵申甫和弘一大師識于浙一師,在弘一出家后堵申甫成為了其護法。本書所收入的研究文章中,大多也是從弘一大師和堵申甫之間的交游入手的。陳星《弘一大師與堵申甫考論二題》由《弘一大師與堵申甫交游考》及《弘一大師與堵申甫書信考》兩部分組成,前者是作者在多方尋找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堵申甫相關史料進行挖掘的結果,后者則是作者對現存的弘一大師致堵申甫的書信進行的考論。王維軍《弘一法師致堵申甫信札存疑之考釋》在陳星《弘一大師與堵申甫書信考》的基礎上對書寫時間、地點等問題存疑的兩封信進行考證,以眾多文獻資料及縝密的推斷來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葉瑜蓀《弘一大師大護法堵申甫史料補訂及其他》一文正如其文名所示,是對弘一大師護法身份的堵申甫相關史料的補訂,葉瑜蓀在此文最后一部分中提及《斷食日志》的易手之謎,認為原本由弘一大師贈送給堵申甫的《斷食日志》最晚于1956年冬成為章勁宇的藏品,且《斷食日志》并不是章勁宇本人出讓給朱孔陽的。而陳諒聞《造福詵詵 屹山仰止——懷念堵申甫(福詵)先生》一文,則從作者和堵申甫的交往展開對堵申甫的研究,從教育事業、從政經歷、細小的生活片段等多角度出發來敘述堵申甫。堵祖蔭的《懷念爺爺堵申甫——回眸屹山公堵申甫的生平》和吳家蘭的《對外祖父堵申甫的點滴回憶》兩篇回憶文章,則從堵申甫后人的視角,以眾多一手資料還原一個鮮活的堵申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