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劉兵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深圳 518172)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世界級城市群,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2月18日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是首次以國務院文件形式出臺的職業教育改革文件,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成為同等重要地位、真正并列的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我國的職業教育已經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但發展水平還趕不上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如何有效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能否培養出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能人才,對高職院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下的高職院校,如何主動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布局和技術變革,輸出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問題。
新時代高職教育面臨的形勢日新月異,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放管服”改革以及“互聯網+”給學校的管理都帶來了嚴峻挑戰,也為高職教育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對高職院校而言,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要求學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活力,進而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均衡、多元的教育資源與服務,滿足學生和社會的多樣化需求。但是傳統“齊步走”的管理和教育方式與教師個性化發展和學生個性成才需求不匹配。
高職院校必須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通過機制改革,實現教育資源和服務的差異化、共享式、開放性供給。在培養方式、課程設置、考試評價、就業指導等方面做出改變,對原有的單一、缺乏個性的教育供給進行調整,培養出更多定位準、技能強、素質高、受歡迎的畢業生,主動適應國家省市戰略部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加緊密地服務于科技創新,服務于中國制造的需求。
“放管服”改革給高職院校進行了減負松綁,有利于學校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但政府的放權也給學校管理機制精細化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學校應該慎重考慮如何接好、管好政府的下放事項,避免“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放管服”改革后如何接好、管好下放事項,根本上是學校自身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履責機制的構建以及自主辦學能力的提升等問題,需要在管理機制精細化方面進一步提高。
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人才強校”戰略,真正用好“放管服”政策,打破鐵飯碗,多措并舉、多方兼顧,深化管理機制改革,優化招生、教學、人事、財務、資產等制度,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舉措,組建高端管理、教學、科研平臺,引進高端人才,服務學校的發展和創新需求。
“互聯網+”日益普及,傳統管理模式已無法應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學校管理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支持學校業務流程優化與再造,提高辦學資源利用率,提升管理效率與決策水平,提升辦學能力和服務師生的水平,推進校務公開,促進學校管理現代化,支撐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成為學校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必須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推動教學云、實訓云和辦公云的建設,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等為學校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高職院校的管理工作必須堅持服務教學、服務師生、服務學校發展,高職院校教學水平評估、重大項目建設、重點平臺申報等重要節點,直接檢驗著高職院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體系是否完善、管理人員素質的高低。高職院校的管理需要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依法治校,按照現代大學制度的標準和要求制定學校章程,保證各項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做到機制運行順暢,實現民主管理。
2.1.1 建立高職院校二級學院黨政議事制度,構建高效率決策體系
高職院校基本屬于傳統的“金字塔式”組織架構,權力過于集中,管理工作一般以學校層面為主,行政管理效率有待提升。實施校院兩級管理模式,建立二級議事制度就是要提升二級學院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釋放辦學活力。
建立二級議事制度需要規范二級學院的領導模式與工作機制,明確議事規則,建立行政決策機制、黨務工作機制、黨政聯席決策機制,促進二級學院由教學主體向辦學主體轉移。強化二級學院黨政領導干部“一崗雙責”:既要對所在崗位應當承擔的具體業務工作負責,又要對所在崗位應當承擔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負責,實施二級學院黨政領導干部交叉負責制,做到分工明確、權責一體,構建高效率的決策和執行體系。
2.1.2 加大監督執紀力度,確保工作氛圍風清氣正
要解決制度的“重制定輕執行”問題,就要加強制度的執行監督。參照ISO質量管理體系,實施全面質量管理,解決工作標準、流程不清晰,執行不到位的問題,真正發揮管理效能,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把黨風廉政建設納入領導干部目標管理,與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緊密結合,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落實、一起考核。實施紀檢工作“三掛鉤”:與年度考核掛鉤,與干部提拔使用掛鉤,與績效發放掛鉤。開展警示約談,推動加強廉政風險防控,開展中層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作用,加大執紀審查力度。
2.2.1 編制內控手冊,加強內部治理體系建設
梳理內部業務審批流程,進一步完善優化各項工作流程,確保流程的精簡高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辦學活動中的各項業務,重點是經濟業務進行梳理,建立健全立項、審批、執行、監督流程,形成制度,編印成冊。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力度,定期進行內控制度履職能力檢查,對工作執行效果進行分析、評價、考核、獎懲。
2.2.2 建立決策咨詢機制,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建立校內重大事項集體決策規則和決策程序,對于有關學校發展方向、基本建設、重大教育教學改革和師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等,建立職能部門論證、邀請專家咨詢、聽取教師意見、專業機構或者主管部門測評相結合的風險評估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透明化、民主化、法治化。
2.2.3 建立信息公開機制,推進校務運行公開透明
建立校內信息公開機制,保證教職工、學生、社會公眾對學校重大事項的知情權,定期通過會議公開、依申請公開、通知公告、文件公布等措施,重點公開經費使用、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教育教學質量、招生就業、收費等社會關注的信息。面向師生公開辦事制度和流程,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為學校師生及社會公眾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服務。
2.3.1 建立部門業務和服務質量目標管理,提升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制定部門工作質量績效考核標準,構建學校內部各部門主要業務和服務質量目標管理體系,簽訂學校業務和服務質量目標管理責任書,確保目標管理執行到位。加強目標管理考核,年終由職能部門牽頭進行全面考核,考核結果與部門以及部門所有人員的評優評先、職稱晉升、職務任免等掛鉤。
2.3.2 建立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強化預算監督與控制,加強預算編制和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力度;建立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改變“重申報,輕執行”的現狀,建立績效目標設定、績效跟蹤、績效評價及結果運用有機結合的預算管理機制,實現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
2.3.3 建立資產管理制度,提高資產使用效益
建立國有資產使用效益分析制度,加強監督學校內部各類辦公設備、儀器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設備使用效益,確保設備儀器管理使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4.1 以管理人員工作績效提升為重點,建立人員、崗位目標考核聯動機制
對管理人員根據管理崗位特點分類管理,建立體現管理崗位特點、崗位職責、工作能力、業績水平的科學考核評價聯動機制,構建“多維度”崗位考核指標、“多元化”考核評價主體。利用智慧校園等信息化手段,加強考勤管理,建立獎勤罰懶機制,把考核結果與干部任免、培養培訓、收入分配等結合起來,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激發管理人員的內在動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滿意度。
2.4.2 加強職業發展指導,開展管理人員培訓提升計劃
開展管理人員管理綜合素養及基本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一方面,定期舉辦管理人員專業能力培訓;另一方面,做好管理人員職業規劃,開展個性化培訓,從而增強其主動發展的意識,發揮最大潛能。
2.4.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實施人事“三定”計劃
編制“三定”方案(部門定職責、部門定崗和部門二級機構定編)和崗位設置方案,細化崗位職責和人員能力要求。一是全面梳理各部門工作職能,科學核定部門職責范圍;二是按照精簡高效、責權相當、從嚴從緊的原則,嚴控崗位設置;三是實施人員總量管理,科學調配人員,實現人崗匹配。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高職院校需要全面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建立現代化的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管理水平,依法依規治校,用更靈活、更有彈性的制度治校,積極創造性地開門治校,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