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謙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2)
近年來,課程思政教育已成為職業教育界的研究熱點。學者們已經對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針對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課程展開,而對自然科學類課程尤其是理工類專業課程卻關注較少。這無疑導致此類課程育人功能的缺失,進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為此,以具體的高職理工類專業課程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隱含的思政元素及實施路徑迫在眉睫。
專業課程是指高等學校或其他專業學校中,使學生具有必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課程。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其理工類專業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內容具有客觀性
高職理工類專業課程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的過程,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造福于人類。因此,與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課程明顯不同,這類課程的實質是自然、科學和科技的融合,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不存在主觀立場的不同,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課程內容具有職業性和實用性
高職理工類專業課程是針對特定崗位職業標準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和處理后形成的,是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的。課程內容基本按照職業崗位的工作流程設置,涵蓋了特定職業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實用性特點,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
(3)教學過程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高職理工類專業課程常偏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以培養學生的專門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為主要任務,而對政治思想、道德品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等育德內容很少涉及。隱形思政教育的缺失導致教學過程成為“無教育的教學”,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提示[1]。
目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三門課程組成,分別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所講授的主要內容為: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人生觀、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品德、遵紀守法、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理論與實踐等等。可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比較寬泛,涉及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多個方面。
實質上,高職理工類專業課程所培養的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職業人,其專業素養就包含了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理性”,只是這些價值理性是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來隱性實現的。或者說是以專業知識體系為載體來實現所蘊含思政元素的傳遞。可見,高職課程思政教育與理工類專業課教學并不是彼此對立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理工類專業課教學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專業背景和深厚的學科基礎,以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更具有有效性、針對性以及說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課程思政教育則是專業課提升教學質量、推進課程建設的重要動力。以專業課教學為突破口加強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舉措。
既然高職理工類專業課程都具有客觀性、職業性和實用性等特點,那么高職理工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更應注重職業素養教育[2],或者說其思政元素都應與“職業性”相關。
《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是高職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解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編制、典型零件的加工、機床夾具的設計等知識,所對應的職業崗位有工藝員、機械加工操作工、數控加工操作工等。
因此,我們應從本課程所對應的工作崗位出發并結合高職學生所學習的思想政治理論內容來梳理與挖掘其所隱含的思想道德精神和價值追求,并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素材,從而把知識導向和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3]。經過歸納整理,我們將本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參見下表1)。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地融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之中,因此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找準專業知識與相關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并選擇恰當的融入途徑。《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是一門理實一體化的課程,所講授的內容既有專業理論知識,也有大型設計作業以及現場實踐操作等。因此,我們需要依據所授專業知識或實踐技能的具體特點來選擇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并采用恰當的教學形式以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我們應遵循以下五條基本原則來選取恰當的融入途徑:①緊扣課程內容特點,②符合思政教育規律,③自然融入、潤物細無聲,④載體合適,⑤方法恰當。表2為本課程主要采用的四條融入途徑。

表1 《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備注:①鑒于各大類所包含的具體思政元素較多,表中僅列出典型的思政元素。
②部分思政要素名稱雖不同,但其含義是一樣的,如“團隊精神”與“團隊合作”,“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等。

表2 思政元素融入途徑
2018年9月起,在機自1711、機自1712班的《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教學中,我們組織實施了課程思政教育。課時為48學時。
首先,在深入分析《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內容特點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關系的基礎上,梳理與挖掘該課程中所隱含的思政元素。其次,將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合理分解并有機融入到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之中,制定新的課程標準并完成單元教學設計、典型教學案例和教學微視頻等教學資源的制作。最后,實施本課程思政教育并調研其實施效果。
(1)教學組織形式
采取“小班化、分組式、自我管理”的學習形式。實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2)主要教學方法
學習情境教學法、分組討論法、講練評結合法、巡回指導法、多媒體教學法等。
教學改革實施前后,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個別訪談等方法對所授課班級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課程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通過多種融合方法的綜合運用,工匠精神、愛崗敬業、中國精神、團隊精神、人文精神等多種思政元素均被有機地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1)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無痕”融入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之中
課程教學中,通過綜合運用知識關聯、案例介紹、教師引導及環境熏陶等多種融入方法,將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多種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到相應的專業知識或技能教學之中。實現知識技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進而達到“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并重的教學目標[5]。
(2)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程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與專業教學的自然融合,解決了傳統課程教育中理論枯燥乏味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進而轉變了學習方式,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3)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程思政”實踐,解決了思政教育與專業發展、行業要求相脫節的問題,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了解了職業規范、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及職業責任的基本要求,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盡管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果,但仍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例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師生交流不足;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無法定量考核;課程思政教育實施過程的規范性仍不強,隨意性較大;等等。總結一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得到了以下幾點感悟。
(1)教師合理設計,科學引導是提高思政教學效果的前提。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僅需要老師的巧妙設計,也需要教師的恰當引導與把握,更需要學生自己的積累與提高。
(2)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途徑。通過概念解釋、實例介紹、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專業理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從而切實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
(3)無法定量考核思政素養,應重視其形成過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地提高與積累,因此無法定量考核。我們應重視其形成過程,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 高職理工類專業課教學與高職課程思政教育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高職《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課程所隱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包含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等三方面內容。該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四條主要途徑為知識關聯、案例介紹、教師引導和環境熏陶。調研結果顯示,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無痕”融入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提高了課程教學效果并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但也存在諸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師生交流不足;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無法定量考核;課程思政教育實施過程的規范性仍不強,隨意性較大等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