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梅梅,羅 愷,常小芳
(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沈陽 110026)
機械制造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占比較大,它為國民經濟提供了技術設備,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現代工業背景下,機械生產體現出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的新要求,提高中職機械專業的教學質量,重新整合設置專業課程迫在眉睫,新形勢下機械專業所開設的課程內容應更加寬泛并適應市場需求。
中等職業學校面向初中畢業生招生,生源年齡偏小,學生普遍在應試教育下成長,學生日常生活常識匱乏,觀察事物的能力偏弱,學習底子薄,數學和物理能力不強。中職機械專業的課程內容對學生的數學、物理學知識和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專業知識沒有一定的前期認識,造成學習難度變大。部分中職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專業未來發展不了解,對自己的發展缺少認識,抱著混文憑的心態,學習缺乏動力,較難適應教學環境。
現行中等職業學校教學體系是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簡化版本,課程內容和體系基本上涵蓋了基礎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現行中職學校專業課程設置諸如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電工電子等專業基礎課相對抽象,往往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不相符合,不利于學生學習知識;對于知識薄弱的中職學生安排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和相對獨立的實訓操作,將導致理論和實訓內容銜接不良,學生學習難度加大,不利于學生掌握技能,也阻礙了他們獲得高水平技能的機會,導致他們畢業時所學內容無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受制于中職學校的學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沒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能,這樣的教學情況對機械專業整體改革與發展有一定的阻礙。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打好專業理論功底,掌握基本技能操作,給未來發展預留動力,這是教學改革需要思考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制造產業綜合能力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國際舞臺上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同樣,信息技術在現代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工藝流程和企業運營管理中被大量使用,且不斷深化細化應用層次,推動企業各項業務融合和管理流程優化,自動化、信息化成為現代企業的重要因素。現代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也變相推動了企業技術更新、管理優化和服務深化,促進了企業變革,創新了企業新的能力。
機械專業的實訓設備是教學的關鍵,學校只有完備的機械設備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實訓。有關數據顯示,百分之五十的中職學校的機械專業配備的機械設備不僅數量不足,而且相對產業發展滯后,實訓教學時,學生只能開展相對簡單的技能操作實訓,很難在學校使用到對于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的工量具;實訓課程的內容也沒有隨著產業發展而更新,參與先進基礎工藝研究比較少,擁有的先進產業技術設備薄弱,不利于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因此,在現代工業背景下,應對技術層面出現的新變化,機械專業相關實習實訓設備應該順應時代發展,跟隨產業腳步。機械專業建設不但應著眼于服務提升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水平提升等方面,還要順應產業發展,將先進的制造技術、信息化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教學設備不但需要著眼產業升級,而且需要進行產教融合,要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配套,面向智能制造轉化,并且注重人機工程學應用帶來的技能變化,滿足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
職業教育發展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能否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學校需要的是具備專業豐富經驗和綜合實踐能力強的專業教師。目前,中職機械專業教師大多知識體系相對傳統,通常掌握機械專業基礎知識,欠缺現代制造業相關的自動化、軟件知識;對學習制造產業柔性化、智能化和增材技術等新知識比較滯后;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普遍不足,具備真正意義的“雙師型”教師匱乏;由于體制內的一些局限,教師待遇偏低,愿意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嚴重不足。以上幾方面的問題是制約學校的專業建設發展和教學質量綜合提升的主要因素。這種滯后性的發展,對于要求實踐性較強的機械專業來說,學生無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獲得知識技能,將直接影響學校服務社會和產業發展升級的能力。
職業院校在教學課程體系確立的過程中,應該先參考人社部的職業技能標準,調研區域行業企業崗位用人的基本要求和技能需求,結合職業學校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區域初中教育教學水平,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目標進行合理的定位,進而對學生進行相關的職業規劃,最終確定學校的課程體系構建。
學校應該引入全新的職教理念,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大力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通過穩扎穩打的理論教學,保證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通過校企工學交替培養,讓學生掌握相關崗位技能,并做好學生在學校作為學生,在企業作為員工的角色轉換工作,為他們今后順利融入企業生產打下基礎。通過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愛崗敬業的工作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和扎實的工作作風,利于學生未來在企業中不斷進步。
對中職學校機械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合理、科學的安排中職機械專業學生的相關課程。要想讓學生扎實的掌握專業能力,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例如,機制專業必須開設的制圖、電工電子、機械基礎、工藝制造的課程,掌握這些基礎課程是技能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專業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專業基本素養的重要基礎,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相對困難,在內容設置上要重視結論的應用,突出日常維護知識,減少原理的推導。再如,機制專業中開設的工藝制造類、數控技術應用類、機電應用類課程,要及時根據現行技術手段進行更新,這樣才對專業的工藝操作技能培養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要合理參考學生在參與企業實踐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企業的反饋情況。以當地企業機械產業對應的崗位群為基礎,以職業資格標準和專業領域能力需求為依據,重視專家意見、企業調研情況分析和兄弟院校的交流。成立機械專業指導委員會,引入企業培訓師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內容的開發、教學內容的修訂和教材的選擇,要對先進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技術有所涉及,為學校的專業建設、專業發展提供后續動力。圖1是學校機械專業構建的課程體系框架。

圖1 機械制造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中職機械專業要進行教學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教學所需要的設施設備。中職機械專業主要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學生在實訓操作中要把在課堂中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生產操作中去,所以在操作時選擇適合教學、順應產業發展的環境和設備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典型通用設備的配備量,減少熟練度操作課時量,突出學生的能力培養,應更充足的配備企業所需要的工量具。企業目前應用的技術手段,相對傳統產業更加智能的設備也應該引入到實訓教學中。學生只有在操作中接觸到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才能縮短他們去企業學習的適應時間,使他們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根據制造產業發展的趨勢,結合信息化手段,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將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少學生抽象、想象的學習內容,注重學生對工作過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學校可以建設部分虛擬實訓室,引進具有可視化功能的教學設施,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所學內容。在虛擬教學設施中加入企業有關安全和6S相關管理訓練,強化職業理念。引入現代服務業相關模擬實訓,應用“互聯網+”技術,激發學生對現代物流、軟件信息等相關專業的興趣,從而鼓勵學生在生產上創新,進而通過專業教學激發學生創業理想。
現代制造業需要的人才具有的能力不單局限于簡單的操作技能,而且要使學生具備制定工作計劃、讀懂設計理念和會分析工藝過程的潛力,從而為學生的就業穩定性和職業生涯延伸性提供有效支撐。學校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教學設備的更新應優先考慮產業升級的情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拓展性。考慮到中職學校主要是為地方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需求以及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建立了智能制造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包括虛擬仿真實訓、工業機器人操作實訓、工業機器人碼垛實訓、工業機器人拆裝實訓和智能制造生產線實訓五大部分。
首先,通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使教師專業水平得到提升,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支持現代教育的信息手段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精細化。很多院校都開始構建自己的信息化教學平臺,通過平臺的搭建,為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實施提供一站式服務。如通過網絡在“學習通”平臺可以輔助日常教學,實現課堂點名、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情分析、師生互動、知識吸收情況分析等,能夠實現課程的線上講授,學生可以在線上根據教學要求完成學習進度,學生在線上交作業,系統自動評價和老師在線指導。通過慕課、微課、精品課程的構建,提升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信息化程度,讓多媒體和虛擬仿真等技術手段充當學習載體。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緩解教學壓力,降低教學成本投入。通過系統教學平臺與日常教學相結合,讓簡單問題延伸至復雜問題,讓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知識和技能,為操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通過升級改造實訓中心和完善實訓手段,促進教師實踐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當前,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職業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不斷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很多具有先進理念的企業也逐漸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參與到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和教學中來。企業通過與學校進行合作辦學、訂單化培養、師資培訓、承擔校外實訓內容等形式,融入職業教育的管理和教學中去,在各種合作中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制造企業通過向學校輸出設備、材料和人員,開展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等方式,在生產中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企業外派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參與實訓基地升級改造、實訓教學,宣傳企業文化,提前讓學生學習企業的生產技術、質量控制、經營管理和工作安全等方面的內容,讓師生更好地了解現代企業的發展狀況,有針對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
最后,提高師資待遇。面向社會招聘,拓寬專業教師的來源渠道,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社會認可度。職業教育只有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學生才有成就感,教師才有尊嚴,教師才能安心學習、工作,樂于奉獻。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智力支持,這不僅僅指管理人員和設計人員,完成生產實施的操作人員的素質也尤為重要。學校要扣緊企業需求,注重職業道德培養,重視學生對待學業的態度、人生價值觀念和言行舉止。學校在教育和管理中應不斷地向學生滲透敬業、誠信、創新、奉獻和合作等精神,如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用點滴小事培養學生的誠信度,如良好的教學秩序、準時開會、信守承諾等。現代企業要求員工擁有良好的職業心態,要求員工在工作中能夠忽略別人的缺點,關注別人的優點。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在教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注重教會學生會寬容他人、取長補短、互助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榮譽感。開展良好的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學生理解崗位特點、合理規劃就業理想,幫助學生遵從內心,踏實工作,通過兢兢業業的工作服務企業,獲得未來的發展。
在現代制造業中,人工成本不斷提高,技術不斷進步,工業機器人的大量使用,極大地壓縮了中低端勞動力的就業崗位數量,制造業的工人將逐步向中高端技能崗位發展。這就要求學生在工作中具有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具有就業后不斷汲取知識和拓展技能的能力。職業院校應通過注重實訓課程的參與,注重專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的開展等方式幫助學生將理想逐步變成現實。學校應該不斷創新頂崗實訓模式、優化就業結構、完善就業指導,校企人員要共同開發職業素養和職業規劃相關課程和教學內容,摸索出適應制造業的就業指導內容。
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實現利益雙贏,利用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設備設施開展學生培養和教師培訓交流。在師資隊伍建設中,促使教師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產品設計、制造工藝流程實施、生產系統維護、產品質量檢驗與控制的綜合能力。通過師資培養,讓職業院校教師具有適應崗位變化的能力,具備不同行業共同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具備溝通、執行能力,具備創新、創業能力以及生產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制造業發展。
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不但可以使中職學生到企業實地進行操作,還可以讓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聘請校外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為學生講述實際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和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技能更加契合企業需求。還可以讓學校的相關專業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員進行結對子交流合作,不僅能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學水平,還能拓寬師資隊伍結構,壯大教學團隊力量。
總之,隨著產業的發展,中職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中職教育走向成熟需要漫長的時間。在產業容量倍增的社會,企業對學生的要求也逐漸增加,只有提高專業的教學質量,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中職機械制造技術專業需要從教學方法改革、課程結構調整、設施設備完善、師資水平提升等多方面入手,為學生發展夯實基礎。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影響著各行各業,教育變革的熱潮沖擊著現代職業教育,倒逼教師繼續學習,提高自身水平。應將教學改革與學校實際情況和區域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主動開展校際之間的交流學習,勇于創新,共同實踐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尋找出符合社會發展的現代學徒制下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