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志,冷士良,張登宏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40)
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內生于區域產業需求,其專業結構決定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和水平。因此,研究高職院校專業評價與專業結構動態優化調整機制,有利于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有利于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有利于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業結構就是專業的各要素之間的構成狀態。因此,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專業結構,一是要素,二是要素之間的關系[1]。專業的要素包括專業發展內涵、口徑與質量等;而專業數量、規模、布局、銜接關系等構成了專業關系。
從不同的研究角度看,專業結構所包含的內容不盡相同。從專業所覆蓋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范圍上看,專業結構可以指專業口徑、專業分工,也可以指專業的歸屬或等級關系,即專業設置的大類及其二級類;從專業的規模和數量上看,專業結構可以指專業的個數、專業規模總量、專業布局、專業之間規模比例等[2]。從專業結構的層次上看,專業結構可分為宏觀結構、中觀結構與微觀結構三個層面。宏觀結構是從國家或地區層面劃分的,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社會經濟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發展及其所能夠提供的條件而形成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總結構。微觀結構具體指某所高職院校依據自身辦學條件和國家政策法規進行的專業設置情況及其結構形態。
(1)專業設置校際重復化、同質化嚴重,特色不彰顯
截至2017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布的江蘇省共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90所,占江蘇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53.89%。其中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有15所(以下簡稱“調研院校”),占高職院校總數的16.67%,在全省高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據統計[3],調研院校在2015年共設置了622個招生專業布點數,在218個目錄專業中,有115個專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現象,占到專業總數的52.75%。其中重復度最高的是會計、物流管理、室內設計等,這些都屬于投入少、見效快的專業,在短期內可以支撐院校的發展,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必將會造成供大于求的結果。許多學校都設置相同的專業,導致高校“千篇一面”,沒有特色,也給其他專業發展產生抑制作用和擠出效應。
(2)專業設置與調整論證不充分,缺乏系統布局
分析江蘇省15所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2015年的招生專業,發現有些專業是其他院校已經停止招生的專業,說明有些院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存在系統性不足的問題[3],因此,受利益驅動,加上社會主體對專業建設的社會外部需求缺少全面、科學分析,導致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存在“跟風”與“冒進”現象,造成整體的專業建設結構性失衡。
(3)專業結構與區域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契合度偏低,結構性缺口較大
勞動力結構是指在國民經濟各個組成部分中就業勞動力之間的數量構成關系,是反映當地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是否協調發展的參考指標。第三產業專業布點數和招生數占比都普遍偏低,相對于今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來說,無論是從總量還是內部結構來看,專業結構調整都不能完全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4,5]。
(4)專業數量較多,專業集聚度不高,專業規模效應差
隨著生源下降,招生規模小于100人的專業在高職院校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平均每個專業在校生數低于200人;同時,為了增強學校的吸引力,“跟風”設置一些“熱門”專業,高職院校內部專業集聚程度不高、專業設置跨度大導致有限的專業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優勢互補的專業群,規模效應差,綜合效益降低,最終導致部分專業面臨生存危機[6]。
國外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如德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已基本形成政府、行業、企業、社會、職業院校等多方參與、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調整機制。
(1)立法保障
國外發達國家都形成了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如德國的《職業教育法》明確了“雙元制”教育模式,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推動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斷修訂、完善和補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2)資金保障
政府是職業教育投入的最主要力量,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基本都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經費投入機制。除了政府投入,企業資金支持也是職業教育經費的重要來源,或通過立法明確企業的責、權、利,或出臺政策激勵企業籌資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發展。
(3)行業協會的積極參與
行業協會作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促進經濟領域各類互益性活動并提供相應公共服務的非營利性社會經濟組織,在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外,行業協會是聯系企業和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橋梁和紐帶,真正踐行“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這一普遍規律。
(4)專業評價的主導作用
①專業評價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探索建立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一般認為,專業評價是一個通過收集、分析和使用信息而進行專業質量判斷的系統而持續的過程[7],是以一定的方法、技術對某個專業的計劃、課程體系、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做出事實描述和價值判斷的活動[8],用以判別某專業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從事專門職業的知識和能力,具有綜合性、循環性和改進性的特點。
②國外專業評價的共同特征
國外高職教育的專業評價雖各有特點,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a.建立了專業評價制度;
b.專業評估機構以非政府機構(第三方)為主;
c.在評價方式上,通常為認證評價,側重通過與否;
d.評估結果的真實性較高,評估委員會組成人員來自不同行業,具有代表性;
e.申訴渠道暢通,尊重受評學校的主體性,允許學校對認證結果提出申訴。
有效地運用專業評價獲得的信息,推動專業結構的不斷改進與完善,從服務對象看,專業評價主要圍繞三個目的展開:一是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向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院系的專業設計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反饋,使他們能夠做出改進專業的正確決定;二是提高專業品質,改進專業管理。向社會大眾、政府、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等展示其專業教學對人才成長的影響和貢獻,促進個體學習,改善教學,提升科研,改進管理工作;三是滿足社會需求,提供咨詢決策。向校外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績效信息,重點反映學生在認知、情感與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狀況[7],為政府部門在進行有限的資源分配中提供明確、科學的依據。在專業評價與專業結構優化之間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使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有助于學校加強對專業結構的宏觀指導和組織管理,提高專業建設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1)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定期發布指導性專業目錄
為引導高等職業學校科學合理設置專業,促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更加吻合,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體現為“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經濟發展階段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等,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高職院校應聯合行業,重點研究區域產業的發展趨勢,預測人才的需求動向,向教育部建議增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
(2)暢通溝通協調機制,定期發布人才需求信息
政府有關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根據自身產業結構和發展趨勢,定期發布區域內各類人才就業分布現狀、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薪資結構等信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宏觀調控區域內高職院校的發展規劃,調研區域內職業教育各專業就業率、在校生人數、當年招生數等,并建立良好的就業市場信息預測機制,定期發布未來5年的就業趨勢預測,為高職院校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專業結構提供詳細的基礎信息。
(3)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嚴格新開設專業審批程序
《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規定高校擁有自主設置和調整高職專業的自主權,意味著高職院校可以自主決定,設置什么專業,調整什么專業和如何調整專業等權利,但是必須充分發揮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需嚴格審核高職院校設置新專業的資格,實行區域內各專業布點總量控制,防止區域內高職院校專業重復建設、盲目建設、跟風建設,堅持以提高區域內專業集中度和集聚度為原則,指導校際形成錯位競爭。
(4)發揮行業協會的協同作用,建立專業預警與淘汰機制
我國的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主要表現形式是以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行指委”)的模式運行的,行指委的模式具有官方背景,行指委對相關行業職業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研究、咨詢、指導和服務,同時指導本行業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以行業企業用人標準為依據,通過定量和定性研究建立專業預警機制,適當淘汰不具有比較競爭優勢或不適應社會需求且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專業,確保專業建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5)建立健全髙職院校專業(評價)“診改”機制,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主體性
高職院校的專業質量決定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水平,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提出,“建立常態化的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切實發揮學校的教育質量保證主體作用”。聚焦專業發展是高職院校教學“診改”的精準發力點,專業“診改”重點評價專業發展中取得的進步,重過程管理,是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引導和幫助職業院校自主開展多層面(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多維度(定性與定量、靜態與動態、歷史與現在)的診斷與改進工作,逐步建成“覆蓋全員、貫穿全程、縱橫銜接、網絡互動”的常態化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體系。因此,建立職業院校專業診改制度,是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和制度安排,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專業評價是針對高等職業院校某個專業教學質量的評估,是實現和保證人才培養素質的必備條件,體現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方向正逐步從注重規模化向重視內涵化發展轉變,作為與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應聯合行業企業,重點研究區域產業的發展趨勢,預測人才的需求動向,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建立專業評價與專業結構動態優化調整的機制,使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