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娟,王懷棟,王 勇,武俊英
(內蒙古農業大學 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109)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傳統馬業向集經濟、文化、體育、娛樂為一體的現代馬業轉變,我國發展現代馬產業有豐富資源和良好基礎條件[1]。201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在國家戰略層面提出“大力支持發展射擊射箭、馬術等群眾喜聞樂見和有發展空間的項目”[2],為我國馬業發展提供廣闊平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3]。本文以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專業為例,以馬產業發展為導向,論述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和探索的歷程,以期為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和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馬產業是一個涵蓋農牧業、慈善福利事業、特色旅游、運動休閑娛樂、高新科技產品開發、醫療衛生、民族文化保護及弘揚和生態環境建設恢復等眾多領域的完整產業鏈[4]。目前,全世界有2200多個賽馬場,分布在88個國家,其中美國有152個、澳大利亞464個、英國63個、日本38個[5]。在廣大歐美亞地區,馬業已向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美國全國152個賽馬場,擁有馬匹920萬匹,馬業年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澳大利亞的賽馬非常普及,是僅次于羊毛和煤炭業的第三大產業[6]。德國有80萬匹馬,與馬業相關產業就業人數近70萬。在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和地區,賽馬業已經成為產業關聯度很高的行業。縱觀世界各地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充分證明現代馬產業在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政稅收、改善社會福利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近幾年,我國馬匹保有量呈現逐年回升態勢,已從2006年600萬匹增加到900萬匹。國內馬術俱樂部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數量已達近1000家,每年到馬術俱樂部騎馬的人數超過300萬。2015年,我國進口馬匹數量為3560匹,馬匹進口總值已超過10億元人民幣。一年全國舉辦上規模馬術賽事達到1200多場。我國特別行政區香港只有600多萬人口,香港賽馬會每年為香港經濟平均貢獻1000多億港元,馬會是香港十大雇主之一,聘用全職及兼職雇員達到24000多人,每年支持慈善事業20多億港元。中國的馬業前景廣闊,必將蓬勃發展。
馬產業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飼養、護理、調教、馴馬、騎師、教練、設施管理、配套服務、獸醫、彩票管理、廣告發布、馬會管理等環節。涉及馬匹培育、馬匹營養、馬匹保健、日常養護、騎術訓練、運動服務、馬術俱樂部和會員管理各個方面,可以吸納大量就業人員[7]。我國現代馬業的發展條件尚在培育和不斷完善中,相關的教育和培訓工作起步時間也不長[8]。目前,行業內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使得馬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形成制約我國馬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無法適應賽馬產業蓬勃發展的需要[9]。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運動馬產業專業人才不足1萬人,而社會對此專業的人才需求超過10萬人,缺口非常大[10]。
中國的馬業剛剛復蘇,人才培養才剛剛起步,一切都在探索中前進,任重而道遠。運動馬人才培養成本較大,僅靠學費難以維系。目前,國內該專業教學基礎條件普遍薄弱,從場館到馬匹品種與教學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制約了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中國馬業潛力巨大,目前的人才培養規模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畢業生供不應求,單位之間互相挖人才現象非常嚴重。改善辦學基礎條件,提高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已是當務之急。
2010年,經教育部批準,學院建立“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專業并招生,已經為我國馬業市場培育了251名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分布于全國各俱樂部、賽馬場,有的已成為部門骨干。經過幾年探索與實踐,該專業師資隊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教材開發、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較完善的體系。同時,運動馬馴養實訓基地條件基本具備:基地占地100畝,教學用馬匹9個品種78匹,建有馬廄70間,賽道550米的速度賽賽場1個,國際化標準室內訓練館1個,室外訓練場1個,調教圈8個,馬休閑場2個,并建有洗馬臺、修蹄室、馬繁殖育種實驗室草料庫、鞍具房等配套設施。成了服務于專業建設、科研和社會服務的綜合性實訓基地。
2010年以來,學院先后與中國馬業協會、香港賽馬會、法國馬業聯盟、英國英純血馬集訓中心、內蒙古馬術隊、北京天星調良國際馬術俱樂部、 北京陽光時代馬球俱樂部、中澳邦成國際馬術俱樂部、鄂爾多斯伊泰大漠馬業等簽署校外實訓基地協議。校外實訓基地的建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充分理解所學專業的職業目標、職業角色,系統全面鍛煉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彌補了學院自身實訓基地的不足,也為學院青年骨干教師鍛煉實踐技能、提升創新能力打造了很好的發展平臺,對學院學科和專業建設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4年,為紀念中國-土庫曼斯坦國建交22周年,中國馬會在北京舉辦了世界汗血馬大會,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專業學生50名師生全程參與了大會的相關專業工作的服務,受到農業部和中國馬業協會的肯定。2015年9月,內蒙古文化廳與學院簽訂了《專業人才培養協議》,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組織的中國首創大型全景式馬文化綜藝演出劇目《千古馬頌》劇目由學院的70名《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學生擔任演職人員,同時學院承擔該劇目主體演員的培訓任務。
為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院積極開拓辦學渠道,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辦學途徑的多元化。2015年12月,學院與中國馬業協會、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三方簽署了《內蒙古運動馬學院共建框架協議》。2017年9月,學院與中國馬業協會、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三方正式成立內蒙古農業大學運動馬學院,馬業人才培養是馬產業發展中的基礎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推動馬產業穩定健康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運動馬學院的成立將進一步提高辦學能力,在發揮地域優勢的同時,不斷挖掘馬業資源,培養馬業人才,弘揚民族文化,深化產教融合。
目前馬業人才的奇缺是制約我國馬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學院率先建立起全國首個“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專業,經過幾年艱難摸索,構建了一套比較適合目前國情的教學體系,也為朝陽般發展的中國馬業市場培養了一批優秀專業人才。但是,和目前龐大的人才需求市場相比還遠遠不夠。我國馬業剛剛復蘇,人才培養剛剛起步,教育投入不足、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差是不爭的事實。實訓基地需要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為培養更多、更好的馬業人才提供物質保障。
馬文化是蒙古族核心文化之一。在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事業發展綱要》中就提出:要把自治區建成文化大區、文化強區。實訓基地的建設對于培養馬業人才,振興馬產業,發掘和弘揚民族馬文化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2016年3月,在錫林浩特閉幕的“國際民族傳統賽馬研討會”,揭開了民族傳統馬文化與國際現代馬術深度交融的序幕。近幾年來,農業部非常重視馬的品種資源保護,目前已在全國多個地區建設了保種場和保護區,并對瀕危的馬種資源給予政策性補貼。在保證數量、質量的同時重視馬產業發展。依托實訓基地建設,積極開展馬業人才培養,無疑對促進我國傳統馬業的順利轉型、振興馬產業、弘揚馬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現代馬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內政發〔2017〕147號文件,文件明確指出:近年來,國內現代馬產業蓬勃興起,呈良好發展勢頭。但我區現代馬產業發展顯得相對落后,資源優勢未能很好地轉化為發展優勢,為促進我區現代馬產業發展,需要在加強馬品種保護和改良繁育、促進現代馬產業發展、建立完善相關服務體系、提供政策支持等方面開展工作,文件中明確提出實施馬產業人才培養專項計劃。今后,實訓基地應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培訓方式,致力于打造馬產業高層次管理隊伍,整合自治區涉馬專業院校和企業資源,依托運動馬學院,開展現代馬產業人才培養,引進或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體系,按照馬產業多業態特點設置專業,采取計劃招生、定向招生、聯合招生等方式,擇優錄取低齡馬專業愛好者,培養專業騎師、馴馬師、教練員、裁判、馬獸醫、飼養師等技能型人才,并聯合相關機構進行資質認證,逐步推動我區建成面現代馬產業技能型人才輸出基地。
實訓基地以國際馬業快速發展為契機,以蓬勃發展的中國馬業人才緊缺現狀為突破口,以內蒙古自治區深厚的草原文化為底蘊,依托內蒙古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資源優勢,應當將實訓基地建設發展定位和目標設定為打造成為我國高校馬業人才培養的專業領跑者,具有和國際廣泛合作并接軌的馬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成為集人才培養、馬匹品種繁育、馬文化傳承和弘揚、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產教深度融合示范基地。此外,通過基地建設,將推動并促進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民族馬業發展示范區和現代馬業發展引領區。
基地今后發展中,應以中國馬業協會、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三家聯手合辦的內蒙古運動馬學院為主要建設平臺,聯合并引進香港賽馬會、北京天星調良國際馬術俱樂部,內蒙古邦成集團等企業的部分資金和賽事管理技術,建成支撐我國馬業發展的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在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建成后,聯合國內其他有影響力的主要的馬業的企事業單位,成立中國馬業人才培養聯盟,為中國馬業發展聯合培養不同層次人才,引領中國馬業發展方向。建成后的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培養大批高級馬術專業應用型人才,能有效地改變我國傳統馬業現狀,促進馬業發展,推動區域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
學院通過凝聚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和俱樂部、行業協會等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加強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全面推進專業的產教融合發展,最終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程改革、教師素質、人才培養、科技開發等方面得到不斷提升和拓展,實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和創新發展。在今后的發展中,“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專業應當緊緊盯住國家馬產業發展動向,進一步關注并與國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發展融合,不斷建設成為國家級或者區域性的運動馬馴養與管理的綜合性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