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
高中現當代散文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語言運用能力,能夠滿足促進全體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理念要求,教會學生正確理解或欣賞這類文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高中語文教師難以回避的一個話題。拿到一篇散文,老師該從何引入,怎么處理教學脈絡才算到位,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才算學懂這篇散文,散文雖然難教,但是卻最能體現老師的才情,最能與學生、與作者有情感的共鳴,對教師而言,教下來也會很有成就感。若能將教學藝術發揮到極致,課堂也是一種享受。而現在高中散文教學始終沒有一套邏輯關系明晰、知識點到位的教學內容序列,也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指導,高中散文課堂教學正處于低效之中,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能力有待提高,對此,筆者結合實際新課程標準,從散文教學內容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學策略,希望能為有效的高中現當代散文閱讀教學尋找到一些可操作的實用方法。
根據高中語文教材的排版來看,散文在高中語文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因而現代散文教學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應當被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散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和思考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種理念的貫徹并不是特別理想,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散文教學接受度低、方法老套,難以提升學生對散文閱讀的興趣、固化的教學思維模式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等。因此,無論從新課改的背景來看,還是對于一線教師自身教育發展需求來說,以及當代學生對散文的學習興趣甚至是整個語文學科來考慮,都需要對高中散文教學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針對問題,提出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
想深入剖析一篇散文,必然要先知道文章的作者,包括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從作者著手,是讓學生快速融入文章的一條思路。一些教師在為學生分析文章時,執著于對段落的簡單分析,陷入簡單的說教過程,學生對作者所處的年代一無所知,怎么會有閱讀文章的興趣,更別說深入文章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散文教學中,我總是首先為學生介紹該篇文章的作者,通過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跡或者與之相關的人事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學到《小狗包弟》時,我給學生介紹巴金所處的年代,還列舉了幾件富有年代氣息的事件,以及巴金的家庭、為人、貢獻以及生平經歷,盡量使我的講述生動不枯燥,學生們能夠聽得進去,對巴金產生欽佩之情,想要了解他更多,便有了讀文章的興趣,這是邁向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或許有的人會認為,介紹作者,對考試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甚至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從作者簡歷入手,有助于幫助學生親近作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閱讀一篇散文。
散文有著非常優美的文字,“情”是散文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散文的意境正是內情和外景的融合,深情和形象的交織,因此,引導學生領會散文的意境,成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這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通過自身豐富的閱讀經驗以及教案,先領會文章的意境,理清文章的脈絡,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正確閱讀散文,除此之外,還要善于從具體的形象入手分析,將學生帶入到文章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領會到作者的情思,把握到文章的主旨。這里以《故都的秋》為例,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難點則是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精致而細膩的悲涼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同學們,我們前面已經學習了許多的散文,我們不難發現“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郁達夫對于“故都”寄予了怎樣的情懷呢?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郁達夫的這篇散文——《故都的秋》。當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教師可以在幻燈片上播放一些與文章相關的畫面圖片等,再加以引導:同學們,讀完了文章,你們是否已經走進了作者的意境中?你們眼前是否已經浮現出小院、秋葵落蕊、秋雨斜陽、清秋佳果呢?在作者眼中,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其實都是他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認知,老師希望你們以后在寫文章時,也能展現出細膩優美的文字功底,這也能反映出你們的人生境界。
綜上所述,所謂的有效教學,就是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以后,學生能夠感受到自身的進步和發展,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防止教學目標渙散,關注學生的收獲,帶領學生領悟散文的意境和情感,并且要用足夠的時間去設計教學活動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提升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