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肖琦
吟誦名家、南京師范大學陳少松教授曾經說過,吟誦是歷代文人、師生欣賞和教學古典美文的特殊的手段,吟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怪象:學生以做各種習題來代替本該朗讀的晨讀時光,而誦讀則成為古詩文學習中最微不足道的環節……面對如此困境,筆者專門做了《高中生早晚讀情況問卷調查》,特別針對古詩文誦讀提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問題,希望通過切實的調查研究,能找到學生學古詩文不愛開口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學生普遍認可誦讀對古詩文學習的作用,但因對誦讀的內容不感興趣以及班里的誦讀氛圍不好而不開口讀書,他們特別希望老師能在誦讀的形式上多一些創新來激發班里同學誦讀的興趣,同時也希望誦讀的內容能更豐富一些。其實,學生對古詩文誦讀不感興趣的原因,無外乎三個方面:第一,不解其意;第二,不入其境;第三,不體其情。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作了如下努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我們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因此老師在氛圍的營造方面,更應該起的作用是精心的組織與設計,至于完成任務的過程則交給各個學習小組來完善。
面對學生迫切需要改變誦讀形式的要求,我首先從早晚讀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如小組讀、接龍讀、男女生賽讀、分角色朗讀、將古詩文改編成歌曲或劇本進行表演等,大大豐富了朗讀的形式。除了豐富朗讀的形式外,我還將早晚讀的內容進行了專題化的分類:如專門針對高考背誦古詩文而開設的 “與高考名篇同行專欄”、為尊重學生個人喜好而開設的“詩詞分享專欄”、專門幫助學生開拓視野而開設的 “詩文背后的故事專欄”等等。有了形式上的創新與內容上的豐富,早晚讀課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學生最喜歡的課堂。以一節十五分鐘的早讀課為例,該早讀課的目標是把“與高考名篇同行專欄”中的《阿房宮賦》第一段背下來。我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前五分鐘個人放聲朗讀;第二,中間的五分鐘小組接龍進行背誦;第三;最后五分鐘由語文課代表組織全班進行情景默寫式的提問,小組搶答。經過實踐,學生確實可以在十五分鐘完成了原來三十分鐘才能完成的背誦任務,最重要的是學生全程保持高度的熱情,班級形成了良好的誦讀氛圍。
雖然從小學到高中,學生也學了不少古詩詞的朗誦知識,如押韻、平仄、節拍、輕重讀、感情基調等,但許多的朗誦知識都是在古詩文閱讀課堂上作比較簡單的傳授,沒有系統化。我認為,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能力,必須要老師先重視起來,可以采用專題的形式,如《詩經》《楚辭》《樂府》的朗誦專題、李白詩專題、杜甫詩專題、蘇軾詞專題、李清照詞專題、經典古典散文專題等,我們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文朗誦的要點總結出來,然后每個專題都用完整的課堂時間與學生共同研討誦讀的方法。借助吟誦氛圍的營造,由淺入深,帶領學生進奇妙的吟誦天地。
我給學生傳授朗誦技法的方法是向朗誦名家借力,給學生展示名家的范讀視頻,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感受,然后帶領學生一起來總結誦讀該詩文的方法與技巧。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曾經在《曾文正公全集》中寫道,“先之以高聲朗讀,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我引導學生對“高聲朗讀”與“密詠恬吟”(意為恬靜地吟詠)也進行了誦讀實踐,由學生總結兩種方式的好處,達到讓學生喜歡誦讀的目標。對于學生因讀不懂古詩文所以不愛讀的特點,我也專門設計了多個專題講座,如《如何讀懂古詩詞》《名家詩文解讀》等,同時設置課前講詩環節,即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推薦自己最喜愛的古詩詞。通過多種方式的滲透學習,再加上閱讀課堂上重視學生的對古詩文的自主理解、課后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生會在不知不覺間提升鑒賞古典詩文的能力。
經過多次朗誦專題交流會后,我發現對于學生而言,很有必要采用一些有助于激發學生斗志的方式才能使學生一直保持對誦讀的熱情,因為高中的學習任務過于繁重,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進行推動,學生很容易便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如果朗誦不能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那么必然堅持不了,而且效果也不會好。鑒于此,我將朗誦作為班級的一項常規的比賽,堅持每天執行。具體做法是制作朗誦卡,每一名學生一張,在班級張貼“朗誦龍虎榜”,每天安排具體的任務,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誦PK。每天學習小組長交叉檢查各小組的朗讀及背誦的情況,組長及語文科代表打分,通過比賽進行評比的方式,學生在學習小組互助與競爭的氛圍中增強了自主的意識,將“要我朗誦”變為“我要朗誦”。
除了以班級舉行的比賽為途徑推動學生進行誦讀外,還可以借助更大范圍的第二課堂活動,如《中國詩詞大會》《古詩詞朗誦會》等,通過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校園形成熱愛古詩文、朗誦古詩文的熱潮。
“文貴以情動人”,寫文章如此,理解詩文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從情感上真正走入古詩文的情境,才能真正提升鑒賞的能力。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古典散文、人物傳記,都飽含深情。我們可以以教材內容為載體,與學生進行一次又一次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碰撞:品《陳情表》中李密拳拳的至孝之情、感《琵琶行》中白居易知音難覓之痛,悟《登高》中杜甫深沉的家國之思……短短一節語文課,可以看遍人間百態,可以嘗盡人生的喜怒哀樂。當我試著將更多的情感體驗與學生一起分享,用心聆聽學生的聲音,我發現我們之間的共鳴越來越多,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近,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讓人依戀,學生怎能不熱愛這一首首、一篇篇動人至深的詩詞、美文,這就是語文學科獨特的魅力所在,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古人有云:“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面對古代文人才子用全部心血寫就的文字,我們唯有用心品讀,精心設計好誦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方可解決長期以來的古詩文誦讀困境。無論是高聲朗讀還是密詠恬吟,只要能帶動學生聲情并茂進行誦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一定可以全面提升學生鑒賞古詩文能力,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熱愛之情。